近年來,楊凌示范區充分發揮“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的政策優勢和“后稷故里-農科新城”的地域優勢,有機整合校內外農科教資源,將勞動教育納入學生培養全過程,逐步形成了課程完善、資源豐富、形式多樣、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    

用好“三個課堂”,踐行勞動教育。一是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楊凌高新第五小學開設了“植物辨識”校本課程,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將植物辨識與其相關的典故、傳說、詩詞等文學知識相融合,帶領學生探索豐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例如,教師將五年級第三課《桂花雨》課文學習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帶孩子們摘桂花、熬桂花醬、做桂花糕、制作桂花香囊,形成了該校9月份的勞動融合課程的典型案例。二是與課后服務有機結合。楊凌高新小學在課后服務時間組織學生參與種植、五谷畫、木工、刺繡、十字繡、織毛衣等特色勞動社團,組織了“我是后稷傳人”課外勞動實踐活動,帶領學生主動參與勞動教育。三是與第三課堂有機結合。各校依托楊凌豐富的省級勞動基地教育資源,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參觀教稼園、人工降雨大廳、農業科技博覽園、現代農業示范園等校外科普實踐基地,通過制作標本、耕作實踐、采摘勞作等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參與勞動,增強了勞動教育的時代性。     

用好家校平臺,共育生活技能。一是開辟教稼園地,培養勞動興趣。張家崗小學、揉谷中心小學、高新第三小學等學校開辟了校內教稼園地,由師生根據節氣選擇種植蔬菜、瓜果,帶領學生在學習之余通過種植、觀察、養護植物,培養勞動興趣。二是搭建多元平臺,展示勞動成果。在植樹節、勞動節、農民豐收節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特色勞動教育,通過舉辦“廚藝大比拼”“我的微農場”“家務小能手”等勞動技能展示評選活動,為學生享受勞動教育樂趣、展示勞動教育成果搭建多元平臺。三是用好家校共育,掌握勞動技能。鼓勵學生在家開展親子家務勞動,開展“今天我當家”“家務勞動秀”等活動,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實踐機會,掌握洗衣做飯等必要的家務勞動技能,讓學生每年有針對性地學會1-2項生活技能。      

用好勞動滲透,助力“五育并舉”。一是以勞樹德,培根鑄魂。各校充分發揮校團組織的作用,帶領學生赴福利院、養老院等各類公益場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學生在志愿服務培育良好的社會公德。高新小學在建黨100周年之際,組織了“朵朵葵花心向黨”活動,引導學生通過種植向日葵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愛黨之心。二是以勞增智,啟智潤心。聘請高校農業專家、教授或從事農業科研工作的家長來學校開展科普講座,引導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增強勞動教育的科學性。高新系列學校組織學生在“農高會”期間擔當“小小講解員”,講述楊凌農業發展成就和“扎根西部、奉獻農業”的老一輩科學家事跡,將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內化并宣傳出去。三是以勞育美,潤物無聲。各校通過制作農耕特色的主題墻,將二十四節氣詩歌、農諺等文化建設與勞動教育巧妙融合,創設勞動育人氛圍;多渠道表彰宣傳勞動實踐優秀典型,在學生中牢固樹立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同等重要的理念,助力學生“五育并舉”。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