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學生閱讀面窄、作文言之無物、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及課堂活動參與度低等問題,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視角,探尋課堂活動、特色活動、綜合實踐活動和跨學科活動相結合的“1+X”語文實踐活動策略,拓寬語文學習空間,打破語文學習壁壘,掌握語文學習主動權,變“課堂語文”“應試語文”為“活動語文”“生活語文”,讓學生在言語實踐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運用、學會創新,實現學生學科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任務驅動——搭建課堂活動支架

課堂不是單向輸出場所,是師生之間知識傳遞、自我知識建構的場所,新課程標準倡導語文教學要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設計語文教學活動,因此教師要避免課堂教學的表面熱鬧,要真正落實好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按照語文課程內容整合程度的不斷提升,分為基礎型、發展型、拓展型三個任務群,旨在為學生創設真實的任務情境,讓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活動,為小學語文教學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實現“教”與“學”、“學”與“用”、“用”與“思”的有效銜接,保障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任務驅動”是一種以學習任務帶動教學的方法。課堂教學聚焦“學什么”這個維度,明確學習目標;聚焦“怎樣學”這個維度,創新學習方法,聚焦“學得怎么樣”這個維度,鎖定學習效果。這就要求教師明確課堂學習目標,以任務為驅動設計學生活動語境,為“學”與“用”搭建支架。如在教學《我不能失信》時,聚焦本節課可以設計如下活動任務:任務一是我會讀,通過三點要求讓學生能夠讀通、讀準、讀流利課文;任務二我會講是出示相關提示,讓學生先自己講,然后分小組討論,主要完成對課文內容的概括。任務三是我會思,讀課文,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對“一個人在家是很沒勁。可是,我并不后悔,因為我沒有失信”這句話的理解。任務四是我會做,給自己設計制作一張誠信卡,提醒、督促自己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創設情境讓學生說一下他們各自的觀點。如教學部編版四年級提問策略單元《夜間飛行的秘密》時,可以設計如下任務:任務一是自讀課后第二題,思考這些問題都是從哪個角度提出來的;任務二是再讀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任務三是小組內梳理問題;任務四是每組推薦兩個問題寫在黑板上;任務五是解決提出的問題。將課堂學生活動與層遞性任務相結合,與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激發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的動力,激活學生語言思維,使其學會語言表達,進而建構語文核心素養。

二、專題驅動——搭建特色活動支架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而現在的語文學習只注重知識的輸入,對學生內化后的輸出僅僅只是通過筆試進行評價。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對一、二年級學生的評價方式發生了轉變,學生學科的實際應用能力成為了評價學生的新方式,通過美文朗誦、詩文潤心、字詞城堡、詞語接龍等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評價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應關注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僅靠課堂不能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也會使語文教學變得無味,教師課前三分鐘可以設置這些活動,如你說我猜、每日一文、小故事大道理、成語接龍等專題明確的特色活動;還可以通過手抄報展示、讀書分享、查字典比賽、詩詞大會、好書推薦、紅色故事我來講、我當小老師等專題展示活動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微觀角度來講,學生在活動準備中能夠更加主動地挖掘知識內涵;在活動中能有效提升學生自信心。從宏觀角度來講,豐富學生學習生活,豐厚學生知識儲備及文化積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語言實踐能力等,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項目驅動——搭建綜合的跨學科活動支架

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要相互結合,且能將語文知識運用于實踐活動之中,讓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實際運用中切實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語文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功效。通過改變單一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激發學生語文學習動力,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足夠的興趣,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課堂教學由枯燥的講授變為融入不同活動的趣味性教學。使學生在言語實踐活動中真正“動”起來,變應試語文、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項目式學習強調讓學生圍繞真實而有意義的驅動性問題進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驅動性問題是基于項目主題和課程標準設計的關鍵性問題。在項目式學習中使用驅動性問題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知識與具體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整合學科知識的能力。

部編版的綜合性學習分別在三、四、五、六年級編排了《中華傳統節日》《輕叩詩歌大門》《遨游漢字王國》《奮斗的歷程》《難忘小學生活》五項內容。在教學中很多教師可能只關注到學生綜合性學習中的個別考點,導致自己的綜合性活動設計不到位,組織不用心,害怕活動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忽略了語文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特質。教師可以結合綜合性活動的要求設計學生活動內容,如《難忘小學生活》中的第一部分回憶往事要求填寫時間軸,分享難忘回憶、制作成長紀念冊;第二部分依依惜別要求舉辦畢業聯歡會、寫信,這些項目都很明晰,教師要教給學生方法,并鼓勵他們嘗試,實踐的方式可以采用線下實踐+線上展示的方式進行,讓學生將自己完成的時間軸圖片上傳到微信群中分小組展示,最后評選出最佳設計師,讓他們線下分享自己的難忘回憶,引起其他學生的共鳴。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多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比如可以讓大家圍繞一個項目主題開展相關實踐活動,實現人人參與,人人評判,人人提升的美好愿景。在普通的課堂教學中也可以設計綜合性實踐活動,如在教學《伯牙鼓琴》時,課前可以設計人物背景我來講,讓學生通過查找相關資料了解人物背景,為自己后面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課中課文內容我來演,理解文章的內容并能通過肢體動作和語言表演出來;課后知音故事我來講,從古有俞伯牙與鐘子期到現在的馬克思與恩格斯,再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對知音的理解,學生不僅學懂了課本知識,還深挖了課外知識,最后還將自己學到的知識與生活相聯系發表自己的看法,真正將學、用、創融合在了一起。

學科之間都是有關聯的,部編版所選的小學語文教材具有較強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很多課文與思想品德、科學、音樂、美術、體育等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現在提倡培養全科教師,打通學科間的關聯點,實現小學課程科學整合,開展跨學科活動。比如環境保護是一直倡導的一個話題,《只有一個地球》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了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吁人們重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對學生養成環境保護習慣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跨學科活動打破了傳統語文教學中單純教授語文知識的壁壘,加強了學科間的橫向聯系,突出了融合多種課程,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課程理念。項目設置參考了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數學、科學、美術等課程要求,知識點涵蓋生物生存、距離測量、室外觀測、美術繪畫、資源開發等,促使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實踐總結等,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和環保意識。還可以開展與科學有關的探索生命存在的必需條件(空氣、水、太陽、光和熱)的實驗活動;使學生了解資源的開發及再利用技術,鼓勵學生參與節約資源、合理利用資源等綜合性實踐活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土壤、水、植物進行植物生長勞動實踐活動;了解地球上顏色的代表意義,嘗試畫出地球的美術實踐活動;了解地球與其他星球的關系,并學會使用望遠鏡進行觀測的科學實踐活動;學會用數學知識計算地球等球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方法,參加運用比例關系畫出地球的數學實踐活動。這些跨學科活動的開展,可以使封閉的語文教學變成開放的教學,打破學語文和用語文的時空界限,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語文綜合能力,使學生可以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生活之中。

總之,教師的講是手段,最終能為學生所用才是目的。活動的深度設計意味著理解與實踐,聯系與構建,遷移與應用。教師應在學思悟透中感受語文實踐活動的溫度,在融會貫通中拓寬語文實踐活動的廣度,在篤行實踐中錘煉語文實踐活動的效度,然后在語文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做到任務驅動、專題驅動、項目驅動分層設計,開展有梯度的實踐,最終實現教學相長。

作者單位   陜西省合陽縣城關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