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把握,讓老課文生發(fā)新內涵
作者:■文/肖 劍
發(fā)布時間:2023-07-06 15:47:21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小學階段有些經典老課文,無論教材怎么變化,它們都牢牢占據著小學語文教材中重要的一席,但不同的版本有著不同的教學歸旨,教師不能依照固有的認知和套路來解讀文本,而是要鼓勵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體悟和思考,開掘全新的教學價值,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提升。
統(tǒng)編版教材是在全國眾多版本教材的基礎上繼承創(chuàng)新編排而成的,其中一些經典文本已經成為眾多教材的典范,因而入選統(tǒng)編版教材,但由于編排理念和編者意愿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使得這些老課文承載了完全不同的價值和內涵,因而其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研制、教學策略的遴選等都應跟著變化。因此,教師要重新整體把握教材編寫體系,緊扣編者設置的助學系統(tǒng),重新解讀和定位這些經典老課文的教學價值,從而為統(tǒng)編版教材更好地使用奠定基礎。
一、依據課標,聯系學段明確教學指向
語文課程標準除了設定了總體性目標之外,還針對不同學段提出了具體而切實可行的目標。這就意味著對課文目標的設定,不能僅從文本自身入手,而是要依據新課標所提出的具體學段目標。部分經典老課文被編選入統(tǒng)編版教材時,編者將其編選在不同的學段,為此,教師就要把握課標中的學段目標,重新設定課文教學目標。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在蘇教版中被安排在六年級,新課標對第三學段寫景類文章的教學目標定位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而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則設置在四年級下冊的習作單元,與《海上日出》一起構成了本單元的兩篇精讀課文,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和習作訓練重點是:了解課文按照一定順序描寫的方法,學習按照順序描寫景物,這就為新課標對第二學段寫景類文章的教學目標奠定了基礎。新課標第二學段寫景類文章的教學目標定位是: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賞析生動的語言,積累課文中優(yōu)美詞句和精彩句段;能夠初步領悟作品描寫順序。
鑒于此,教師就可以淡化對文本中作者情感的體悟與感受,從而多從文本語言入手,體會作者語言表達的精準、形象與生動。由此不難發(fā)現,即便是相同的課文,一旦所處教材的學段發(fā)生變化,其角色、效能和示范性作用也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二、前后對比,明確文章蘊藏的教學價值
語文教科書編選文本的核心標準并不僅是關注其內容,還很注重作者所選用的言語形式及所展現出來的表達手法。由于不同版本教材編選課文時所呈現出的價值用意是不同的,因而會對文本的內容進行一定的修改。一般是從兩個方面進行修改:一是與單元設定的訓練重點密切相關;二是考慮學生的感知與理解能力。因此,即便是同一篇課文,在不同的版本中所呈現出來的文字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而這種不同點,就可以借助編者對文字的修改,明晰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從而明確文章蘊藏的教學價值。如統(tǒng)編版三下編選的鄭振鐸的《燕子》就是短篇狀物散文的經典篇章。其入選統(tǒng)編版教材時,編者也對課文進行了相應修改。因此,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對比其他版本,站在編者編排的角度,洞察其改動背后蘊藏的深意,以使經典老課文能夠散發(fā)出全新的教學意蘊。
《燕子》一文被安排在三下第一單元,這個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飛鳥在空中翱翔,蟲兒在花間嬉戲。大自然中,處處有可愛的生靈。而語文要素是:試著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體會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由此來審視和品讀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燕子》一文,再相機對比其他版本的就不難發(fā)現,其蘊藏著豐富的價值意趣。如開篇描寫燕子外形的語段,編者將“俊俏輕快的翅膀”改成“輕快有力的翅膀”;將“這就是活潑可愛的小燕子”改成“湊成了那樣可愛的活潑的小燕子。”
由此不難看出,形容翅膀從“俊俏”改為“有力”,更加契合三年級學生的理解力,對學生直接感受語言表達的精準性提供了更加適合的資源;而最后一句的調整,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一個“湊”字極為形象,將前文分開來介紹的羽毛、翅膀和尾巴組合成為一個整體,不僅是作者創(chuàng)作時從部分走向整體的思路再現,同時還為學生感知燕子外形特點、積累寫作方法提供了支撐,是落實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的重要示范。
三、把握特征,聚焦學段指向的教學重點
各個版本的教材由于編排用意不同,對文本的處理不僅體現在語言文字的改動上,有時還會在安排的單元位置和學段上進行調整,所呈現出來的篇幅也會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因此,教師也可以從不同學段入手,洞察其呈現出來的不同特點。
以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下冊《軍神》教學為例,這篇課文在統(tǒng)編版教材設置在第三學段,而在其他版本一般都設置在第二學段。因為第二學段以重點關注語句和段落為主,而第三學段則重點關注文章結構層次、篇章架構及語句間的聯系。從這個角度來審視《軍神》,并將其與其他版本教材設置在第二學段的《軍神》相比就會發(fā)現,作者將劉伯承和沃克醫(yī)生很多的言行細節(jié)都還原了出來。
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不僅是因為進入第三學段后學生理解能力有所提升,更為重要的是為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篇章價值提供支撐。有了這些言行細節(jié)的支撐,沃克醫(yī)生在這篇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關鍵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整體視角出發(fā)進行深度思考:這篇課文的主人公是劉伯承元帥,旨在展現他鋼鐵般的意志,但為什么要對沃克醫(yī)生進行如此詳細的描寫呢?這時教師不妨嘗試將課文中描寫沃克醫(yī)生的語句刪除,然后從劉伯承的視角來講述這個故事,就會發(fā)現沃克醫(yī)生不僅是整個事件的參與者和見證人,同時沃克醫(yī)生所展現出來的情感變化,也從更廣闊的層面襯托出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這樣的教學就不再是第二學段的始終聚焦語句理解和語段層面了,而是將學生的認知從文本的某一部分提升到對整篇文章的全局認知上。
同樣是一篇老課文,但由于學段設置上的變化,對這篇文章所應該關注的內容和重點也就悄然發(fā)生了變化。教師正是從不同的視角開辟出全新的教學價值,使得這樣一篇原本處于第二學段的課文重新煥發(fā)出別樣的生機,開掘出更加契合學生閱讀意識的資源,充分發(fā)揮了教材文本的示范和載體效能。
四、聚合教材,把握單元教學尺度
統(tǒng)編版教材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進的方式編排課文,因此即使一些老課文如果相應的學段沒有發(fā)生變化,那在具體單元中,其教學定位和價值也會發(fā)生一些相應的變化。所以,教師要避免用老一套的方法進行課文解讀,而要從單元整體性視角入手,把握文本在這一單元中所承載的價值。
以統(tǒng)編版三上第六單元《海濱小城》教學為例,雖然與之前教材相比,學段并沒有變化,但從單元的視角來看,編者所設置的語文要素借助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這就給這篇課文設定了全新的教學內容,而且這篇課文在《富饒的西沙群島》之后《美麗的小興安嶺》之前,因此所承載的語文要素側重點更需要從單元整體性視角來考量:第一篇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旨在運用典型語段讓學生了解什么是關鍵句,初步認識關鍵句;第二篇課文,即所要教學的《海濱小城》則需要在第一篇課文的基礎上,將語文要素的落實繼續(xù)朝著更深處推進,重在借助課文典型語段,梳理關鍵句與其他語句之間的關系,初步感受運用關鍵句構思全段的表達效果,而將遷移運用的教學任務留給第三篇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不僅從單元設定的語文要素把握了課文新的教學目標,同時還利用其在單元中所處的位置,明晰了單元要素所承載的側重點,清晰地確定了文本的內涵性價值,使得教學目標有了更加精準的定位。
五、對照學情,順序而導設置的教學路徑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因而對教學的設置和規(guī)劃都應先從學生角度來審視,因此依托具體的學情,重新規(guī)劃和設置老課文教學路徑,就應該成為重要的原則。
以統(tǒng)編版五年級《圓明園的毀滅》為例,過往教材都編選在五年級的“愛國單元”,都設置了“搜集資料”的訓練要求。對這類語文要素、人文主題、具體學段都如出一轍的經典老課文,是否就可以穿著新鞋走老路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為“此五年級”非“彼五年級”。統(tǒng)編版一直都非常重視利用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早在三年級就已經初步掌握了收集資料的方法,還進行了借助問題查找資料、整合資料的訓練,進入四年級又設置了分類整理資料的方法指導……綜觀整個第二學段,學生其實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及借助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鑒于此,教師就需要在整體性考量學生原始學情的基礎上,將這篇課文的教學定位于結合原始性經驗,通過資料收集與課文關鍵性語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生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對象,還處于主體性地位,還是教師調整和實施教學的重要元素。只有順應學情、順勢而教,老課文才能真正走出老思想、老套路,使學生更加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課文。
六、關注導語,聯系課文確定教學核心
統(tǒng)編版教材是單元整體性的框架編排,在每個單元之初的篇章頁中,都鮮明地標識著這一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并配置了學生熟悉的圖片。一些特殊性的策略單元,編者還對每篇課文精心設置了導讀提示,這些都是賦予經典課文全新價值的重要依據。因此,教師需要從單元構成及所承載的教學價值入手,明晰課文教學重點。
筆者以統(tǒng)編版五下第二單元“傳統(tǒng)名著單元”為例,《猴王出世》選自經典名著《西游記》,在老教材中,編者的編排意圖主要是想讓學生通過感受人物形象喚醒學生的閱讀興趣,而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編者的用意是幫助學生學習并積累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重在借助節(jié)選類文本,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使其掌握閱讀方法,最終為學生打開名著閱讀的大門。
以統(tǒng)編版教材五下第二單元為例,這個單元的訓練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而教學這個單元中的《將相和》時,編者所設定的導讀提示是: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記下所用的時間,盡量連詞成句地讀,不要一字一字地讀。對這篇流傳千古的經典故事,就不能將理解故事內容、梳理情節(jié)脈絡、感受人物特點作為重點,而應從單元定位出發(fā),緊扣課前導讀,借助故事性文本的語言特點,著重訓練學生連詞成句讀的能力,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快速捕捉信息。
七、聚焦練習,融入體系設定的教學層次
課后習題是教材編者依據課文主要內容,聯系單元要素和具體學情所精心編排的助學系統(tǒng),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抓手。相同的課文在不同的版本教材中所設定的課后練習題也是不一樣的,教師需要精準掌握課后練習所承載的價值和層次,根據習題的練習層次設計富有體系化的教學板塊。
筆者以統(tǒng)編版六上第二單元《狼牙山五壯士》為例,統(tǒng)編版教材在課后設置了三道練習題。第一道題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填一填,再講講這個故事:接受任務—( )—( )—( )—跳下懸崖。借助這一練習,首先需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了解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并能模仿課文中的題目,運用四字詞語概括出小標題,梳理出情節(jié)發(fā)展的線索,再組織學生細讀文本之后嘗試講述故事。
第二道題要求學生關注課文中對五位壯士的描寫,抓住“斬釘截鐵”“熱血沸騰”“搶前一步”“猛地舉起”“砸”等關鍵性詞語,感受五位壯士的英雄氣概。借助這一練習,然后在學生整體性把握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感受文本所表達的內在氣韻,促使學生結合具體的語境和故事內容,品味文本語言所蘊含的情感。
第三道題是要求學生聚焦課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作者在這一段中既寫了人物群體,又寫了每一位戰(zhàn)士,結合相關內容說說這樣寫的好處。針對這一道題,教師就需要整合這篇課文的語文要素,指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圈畫出哪些是描寫人物群體的,哪些是描寫具體內容的,在這一過程中滲透“點面結合”概念,引導學生嘗試用對比的方式感知文本,賞析“點面結合”所形成的表達效果。
八、前后關聯,有針對性地擴展教學范疇
統(tǒng)編版教材為了全面落實語文要素,提升學生語文核心能力,在編排了大量有價值的教學資源之外,還設置了多維且富有層次的助學系統(tǒng),比如單元內的助學系統(tǒng)。這些單元系統(tǒng)還形成了較為統(tǒng)一的教學指向性。以交流平臺為例,編者借助這一欄目在單元課文教學結束之后,對整個單元需要學生掌握的學習方法進行相應的梳理、歸納與總結,從而將方法與整個單元的教學過程相融合,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交流平臺對經典老課文重新定位,以精準確定這一類課文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所引申出來的新的遷移點。
以統(tǒng)編版教材五年級《祖父的園子》為例,過往教材重在指導學生如何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提及的方法主要包括入情入境的朗讀,而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就設置了比較多維化的方法,除了富有感情的朗讀之外,還有想象、角色體驗等多種策略,緊扣典型案例,指出了應從哪些地方入手體會文中表達的感情,比如作者直接表達情感的語句、典型化的事例及關鍵性語句等。鑒于此,在教學《祖父的園子》時,就可以繼續(xù)創(chuàng)設多樣化、可感化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嘗試運用交流平臺中所涉及的方法,對拓展的新文本、新材料進行綜合性實踐描寫,幫助學生獲取全新的認知能力。在這一案例中,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交流平臺等多維化的助學系統(tǒng),進一步明確編者定位,為后續(xù)的拓展閱讀總結方法,有效地推動了學生實踐能力的發(fā)展。
教學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經典老課文時,一定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即不能再用以前的模式和解讀習慣教學,而要推陳出新,尋找老課文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全新的教學生長點,在遵循教材編排意圖的基礎上,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生長。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qū)洪藍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