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安康市漢濱區整體加入全國新教育實驗區。8年間,新教育漢濱實驗區以“構建漢濱教育新生態”為統領,以鏈接式“6+X”行動和“3+N”深耕行動為載體,深度推進新教育實驗,培育“德潤漢濱”品牌,促進漢濱教育高質量發展。這其中,新教育十大行動之首“營造書香校園”行動的實踐成效尤顯。特別是各新教育實驗校強化自身特色,在不同的閱讀圖景中探索“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東關民族幼兒園:辦一所閱讀有行、有聲、有樣的幼兒園

一直以來,東關民族幼兒園倡導“過一種悅讀悅美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用閱讀潤澤著全人成長,用閱讀擦亮幼兒園“和樂至美”的文化品牌。東關民族幼兒園深耕“閱讀”,讓閱讀“有行、有聲、有色、有樣”。

“有行”領讀潤成長。東關民族幼兒園園長陳曦崇尚“書”教,用閱讀塑己育人,用悅讀構建和樂團隊,引領教師成長。東關民族幼兒園的教師們持續營造書香校園,以閱讀立園,立足教師、幼兒及家長閱讀成長需要,創建門廳親子閱讀區、班級閱讀角、教師悅讀吧,還通過持續購書、贈書、獎書來保障、激勵閱讀。東關民族幼兒園率先開展教師21天共讀共寫行動,在近20種共讀好書中找到閱讀密碼。教師們首次共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每天共讀相同的內容、不同時間閱讀打卡,硬生生把一本薄薄的書讀厚了。教師們為探尋有效閱讀方法,持續開展“繪本閱讀教學”主題研討,還以課題研究推進閱讀,申報《家園互動式繪本閱讀方法指導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報告被漢濱區評為優秀校本研修成果。

教師們開展有儀式感的“共讀共寫共享”活動,堅持以研討選定好書、買書贈書、共讀啟動、讀思結合、讀悟分享等流程來夯實閱讀,優選《師德心語》等書共讀,涵養教師的師德、素養。特別是,他們組織新父母共讀共寫21天行動計劃,目前在班級開展的新父母共讀共寫《正面教育》正在進行中。教師們將幼兒園共讀共寫行動與安康市圖書館“全市共讀一小時”活動、漢濱區少兒圖書館讀書實踐活動等有機結合,讓書香幼兒園建設與書香漢濱、書香安康創建同步跟進。閱讀助推教師、幼兒及家長走上各種領獎臺。幼兒園也因“閱讀”先后被授予漢濱區書香校園特色學校、陜西省幼兒園文化建設示范基地、全國新教育實驗優秀學校等榮譽。

“有聲”領讀潤教育。為孩子大聲朗讀,讓孩子享受讀書帶來的快樂!東關民族幼兒園深耕新教育實驗,率先創新研發“悅讀·朗讀·領讀”項目。7年多來的有聲領讀,讓閱讀變得更生動。教師們人人參與教育專著、幼教經典書籍、紅色書籍、經典繪本等有聲朗讀1400余期;小小廣播站的“七色花小秀場”秀出教師、幼兒及故事爸媽的好聲音;午聽故事是“園長媽媽讀·全園寶貝聽”的雙向享受時光……微信平臺“樂在暮聽”故事每天更新,教師、幼兒及親子共同參與語音或視頻的錄制,讓繪本的圖畫、文字及適合的背景音樂有了完美的結合。

“有色”領讀成樣態。“東幼領讀者”引領東幼人過著有誦、有講、有讀、有聽、有寫、有說的“讀趣相伴、共生共樂”的生活,踐行“領讀兒童,讓我們先領讀自己”的理念。東關民族幼兒園持續開展教師、父母及親子的共讀共寫共成長與共讀共繪活動,持續引領不同年齡段幼兒開展讀書漂流活動,定期開展幼兒及親子講故事大賽,還創辦“經典誦讀”“趣讀繪本”社團,借助“娃娃智慧閱讀”平臺把繪本館建在云上,將“國學經典”“晨誦課程”“繪本劇”“童話劇”搬上舞臺……而9個“讀書月”、9屆“讀書節”慶典活動更是匯聚著閱讀的力量,播撒著讓教育更加美好的種子。行走在新時代新閱讀的征程上,東幼的書香團隊正以“1+1+1+N”的項目助力,共同奔赴“東幼醉美閱讀”的新高地。

培新小學:在共讀中探索教育的廣度和深度

在百年名校培新小學,每面墻壁、每幢建筑、每個空間,就連每一片小小的井蓋,都流淌著書香氣息。校長讀書會、教師讀書沙龍、“故事媽媽”進校園帶動孩子們向著閱讀更深處漫溯。從共讀資源的自主研發,到共讀平臺的深度共享,再到共讀評價策略的科學設計,培新小學以共讀為路,探索教育的廣度和深度。

自主研發,建設豐富的共讀資源。一是組建團隊,研制階梯性共讀書目。培新小學成立“小學生階梯閱讀書目研制小組”,以《中國小學生基礎閱讀書目》為藍本,研制校本性共讀書目,涵蓋文學、英語、科學、數學等不同科目。從2013年至今,學校階梯閱讀書目連續10次更新和改版,書目總量由最初的118種擴充到500種。二是分類攻關,研發專項性共讀課程。例如,10年來,學校堅持每周三次晨誦,全校孩子以童詩開啟新的一天。學校成立晨誦校本教材編寫小組,制作晨誦課件432課;編纂的12冊晨誦教材,榮獲首屆陜西省義務教育學校課程二等獎。此外,培新小學基于校情和學生的興趣需求,探索數學共讀課程的研究與開發。學校在午讀課程中專設數學午讀時光,注重多重方法指導,以說促讀,以議促讀,開展“說數學”“議數學”活動。讓學生嘗試用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詮釋同一個定理,提高學生語言“互譯”能力。

深度共享,搭建多樣的共讀平臺。教師讀書會、知行新父母共讀營、班級讀書會、親子讀書活動已成為培新小學的常態化共讀活動平臺。副校長李靜表示,改變孩子的生存狀態,必須從教師的行走方式——閱讀和寫作開始。在這一理念之下,培新小學深度拓展教師讀書會。每學期初,學校會以1+X形式向教師們推薦一種教育專著,教師再自主選擇至少4種圖書。之后,每月在教師中開展讀書心得展示、教師讀書沙龍、線上讀書論壇等活動。學校還成立教師領讀群,全體教師先后閱讀《刻意練習》《閱讀,人生最美的姿態》《正面管教》等圖書,召開線上線下讀書沙龍40余場次。再比如,在“構建家校共育的成長文化生態是推進書香校園建設的必然要求”這一認知下,培新小學成立知行新父母共讀營。一年多時間里,這個團隊由最初的10來人發展到200余人。團隊每月精讀1本書,《父母的覺醒》《孩子,把你的手給她》等已成為新父母的案頭書。成員每天在群里打卡閱讀內容,分享讀書感受,每月召開兩次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讀書交流會,截至目前已經召開38場讀書沙龍。一位學生家長是初中文化水平的電器修理師,在新父母共讀營的影響下開始讀書,還資助親戚家的6個孩子學習、讀書,并且每學年為學校贈送100種課外圖書,成為漢濱區螢火蟲工作站的一名優秀義工,2020年獲得全國新父母提名獎,2022年獲得全國新教育螢火蟲優秀義工稱號。截至目前,共讀營家長已共讀30多種家庭教育圖書和兒童心理學專著,撰寫家庭教育隨筆1000余篇,其中一位媽媽撰寫的教育隨筆和散文已經結集成書,即將出版。

強化激勵,設計科學的共讀評價策略。培新小學的共讀評價策略從展示性、積分性、榮譽性三方面加以細分。例如在積分性評價方面,學校成立閱讀銀行,為每位學生發放《閱讀存折》,用來記錄閱讀積分。學生使用閱讀積分兌換禮品,這種方式不僅是對閱讀的肯定和獎勵,也有利于孩子形成閱讀意識、養成閱讀習慣。在榮譽性評價方面,10年來,學校針對書香校園建設匯編各種成果集2358冊,累計評選出3000名讀書之星、1600位書香父母、120位書香教師、1320個書香家庭。

江南小學:營造書香校園的“江南模式”

有著44年發展歷程的安康市漢濱區江南小學,一直把建設書香校園作為提升學生素質、促進內涵發展的有力引擎,通過夯實基礎、上下聯動、寓教于樂、表彰激勵,形成完整有序的閱讀推動舉措,營造書香校園的“江南模式”。

夯實基礎,讓讀書陣地“強”起來。江南小學于2017年9月由漢濱區巴山東路遷到黨校路,辦學規模得以擴大,辦學得以條件改善。狠抓質量的同時,校領導考慮最多的是學生的讀書問題。在廣泛征求意見、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學校聯系安康市生態局,在其幫助下將綜合樓一樓改建成開放書吧。建成后的開放書吧總面積達300平方米,投放圖書5000余冊,很快成為師生的“網紅打卡地”。在教學樓的其他樓層,因地制宜設立小型讀書吧,并在每間教室后面設置班級圖書角,總面積200余平方米。這些陣地有效整合學生的碎片時間,提升了閱讀效果。學校現有圖書室2間約200平方米,有圖書5.7萬冊,生均30冊。教師閱覽室投放書報刊讀物100余種,每天開放兩個小時。

上下聯動,讓讀書常規“實”起來。“讀書貴有恒,來不得半點花拳繡腿”,是江南小學校長余維賢對讀書的看法。在校委會推動下,江南小學上下聯動,把閱讀推廣工作作為一場師生全員參與的耐力長跑:一是健全讀書指導機構,成立以校長—主管副校長—教務處—教研組—科任教師為主體的管理網絡,出臺措施,明確分工;二是強化措施,保證學生有充分的讀書時間。晨誦、午讀、暮省已是江南小學目前固定模式——每周的一、三、五早上是固定的晨誦課;午讀安排在每周二、四的下午,教師和學生共同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并交流分享,教師適時點評;回家后,孩子至少讀書30分鐘,由家長反饋讀書效果。三是保證讀書數量。根據課程標準明確各年段讀書總量,在此基礎上由各年級備課組從學生實際出發,分層為學生推薦優秀書目,通過征集讀后感、讀書故事賽講等展示讀書效果。四是有序開放學校圖書室、閱覽室,每兩周更換一次班級圖書角的圖書。

在江南小學,人人都是閱讀推廣人。圖書室里有管理員為學生推介新書好書;在開放書吧有教師和同學們讀書交流……各班圖書管理員按照圖書借閱制度,針對同學們的讀書情況進行常態化的讀書管理,讓讀書真正融入日常學習生活。

寓教于樂,讓讀書氛圍“濃”起來。各年級各班級適時開展讀書分享會、讀書演講比賽、創意讀書閱讀卡制作大賽等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誦讀經典、表演課本劇等,賦予讀書更為多元、深刻的內涵。學校還定期開展“我與書的故事”征文活動,每年舉行“跳蚤書市”,實現資源共享、好書共讀。

表彰激勵,讓讀書少年“樂”起來。一是搭建展示平臺。學校公眾號平臺、校報刊發學生的優秀讀后感以及讀書故事,每學期末根據發稿情況評選一批閱讀之星和校園小作家。二是根據所讀書目和讀書效果,評比一批書香少年,進行表彰獎勵。三是通過親子共讀、家長讀書征文活動,表彰一批書香家庭。近5年來,有1000余名同學被表彰為閱讀之星、書香少年,樹立標桿,學校上下呈現出良好的讀書態勢。

漢濱高中教育集團西校區:以“四全”讀書工程創建學習型學校

漢濱區漢濱高級中學教育集團西校區立足于學校、教師和學生的長遠發展,提出“書香啟智、厚學潤德”的閱讀理念,以“全域閱讀、全員閱讀、全課閱讀、全程閱讀”的“四全”讀書工程為抓手,致力于通過“書香校園、人文課堂、涵養教師、儒雅學生”創建學習型學校。

全域閱讀 漢濱高中教育集團西校區為師生提供全域閱讀服務。學校圖書室藏書12萬余冊,在校師生人均占有圖書約45冊,學生閱覽室及教師閱覽室訂閱報紙雜志分別達92種、106種。校園設有10處樓層讀書角,供學生隨時閱讀,并專設《樓層讀書角閱讀管理公約》。校園文化長廊設有公共閱讀吧并定期更換圖書,自助閱讀吧也被提上了規劃日程。

全員閱讀 西校區以“領讀人計劃”推動書香校園的建設,構建四個閱讀共同體——校長領讀的行政共同體、備課組長領讀的教師共同體、教師引導的學生共同體、小手牽大手的家校共同體,保證每個人都參與到讀書活動中。如校長領讀的行政共同體以學校行政會議為主陣地,將閱讀教育理論、教學管理類圖書的分享作為固定環節,由行政領導輪流主持并展開討論;教工交流群也是校長領讀的重要場所,校長鄢麒麟發出的好書鏈接、讀書感悟等,在每一個日常融入“常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的理念。備課組長領讀的教師共同體則形成“四個一”分享成果:一份閱讀分享報告PPT、一段精品文段朗誦作品、一幅摘抄書法作品、一則推薦詞。

全課閱讀 針對全課閱讀,每一位教師都需要打破學科、課型的界限,成為閱讀課的參與者、組織者,上好學科閱讀課、整本書閱讀課、經典誦讀課和其他閱讀課4種課型。如學科閱讀課是以閱讀為基礎的探究性學習課程,引導學生通過關聯性閱讀積累學科學習素材并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整本書閱讀課則重在培養學生感受圖書內容、思想的結構性、系統性、完整性、文本邏輯的豐富性、多樣性和協調性,擴大學生的閱讀空間。為了上好閱讀課,教師們首先要完善和清晰本學科閱讀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擷取適宜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討論、練習完成個性化閱讀并形成穩定的學科素養。

全程閱讀 全程閱讀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將閱讀從課內延伸至課外,從校園延伸向生活。西校區將閱讀課寫入課表,并對閱讀課的教學設有明確要求:閱讀課不是作文課,不是閱讀理解習題課;閱讀課必須有組織計劃、有教案呈現,列入各年級語文備課組教研會議的研討內容;每年級每學期至少推出一節閱讀示范課,作為學校語文教研組進行閱讀課型研究的典型案例;各班在學校圖書室的借閱記錄,直接作為班級評選“書香班級”及教師評選“書香教師”的參考數據。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西校區將閱讀作為特色作業來抓。日常作業中須有讀書筆記一項,在內容、格式上有一定要求,真實反映是否有閱讀,是否有思考。寒暑假期間,在不加重學生作業負擔的情況下,教師策劃閱讀手冊,引導學生選擇書目,制定閱讀規劃,開學后展出、獎勵優秀的閱讀手冊。同時,學科活動秉持提前規劃、統一布局、部門協作、學科融合的組織原則,深入落實“雙減”。如今年3月23日至4月23日的讀書月活動實際上從2023年1月就開始規劃。七年級展出的閱讀手冊,在寒假就作為特色作業的一部分來完成;八年級下冊語文的活動探究單元主題是演講,一次性完成年級學科活動和學校讀書月活動;美術教師指導的圖書海報設計同時也是美術學科活動的一部分……一個月的讀書月系列活動實則是一種集中展示,讓全校師生深入享受閱讀。

江北高級中學:四項基礎舉措提升閱讀發展能力

“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一所學校最好的風景是讀書,最美的聲音是書聲。在這一理念下,漢濱區江北高級中學著力在閱讀資源、閱讀時間、閱讀空間以及閱讀交流四大方面進行基礎性的夯實和拓展,打造書香型校園,使閱讀成為一種需求、一種樂趣、一種收獲。

多方籌備閱讀資源。有了充足的閱讀資源,學生才能根據興趣和計劃自主選擇圖書。江北高級中學聯合新華書店,在教學區建設高規格閱覽室,并通過學校購買、書店供應和社會捐贈等多種渠道豐富閱讀資源。每個班級都配置圖書柜、圖書角,讓學生時時能讀、處處可讀、人人悅讀。

注重拓展閱讀時間。學校引導學生將碎片時間和長假時間、校內時間和校外時間加以充分結合和利用。一方面,學校鼓勵學生開展自由晨讀、操前集體閱讀、晚自習后自主閱讀等不同時段的閱讀活動。另一方面,針對“五一”“十一”、寒暑假等長假,學校集中性推薦經典書目,供學生自主閱讀經典著作并撰寫讀后感,在假期結束后評選優秀讀后感并制作專題展板等對閱讀成果加以展示,由此推動學生充分利用假期時間進行更為深度的閱讀。

打通家校閱讀空間。除教學區閱覽室,設置讀書沙龍區、電子閱覽區等校內常規空間,江北高級中學通過致家長一封信、學校公眾號等途徑,倡議家長和學生共讀一本書、營建家庭閱讀空間,并由此推進書香校園、書香家庭同頻共振。

定期組織交流討論。學校將所有班級每周一的語文課設置為閱讀課,語文教師通過品讀指導、交流分享等方式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并通過組織問卷調查、確立試點班級、引導教師申報有關課題等方式,積極探索個性化閱讀的全員化和實效性。此外,經典誦讀大會、主題手抄報、閱讀社團等都是學生探索閱讀的路徑。特別是,學校多方面拓展閱讀場景,從而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例如利用清明、“七一”“十一”等重要節日或時間節點,引導學生閱讀紅色經典文學,并組織學生前往烈士陵園、革命公園、延安老區等地開展參觀研學及讀書交流活動。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