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作文教學情境創設策略與實踐
作者:■文/田 玲
發布時間:2023-07-04 10:02:47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主持人語
寫作,是學生語言文字運用高階思維的體現,情境創設在形成寫作語言構建、發展寫作思維能力、提升語言審美的過程中作用明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倡導,在寫作教學中要體現“情境”“活動”等新思路,鼓勵教師創設指向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寫作情境,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就寫作教學中普遍遇到的困惑,我們團隊進行了長期的探索與實踐,本期以如何聚焦寫作指導,創設表達情境入手,從多個維度給廣大教師提供策略與路徑,以期幫助教師在教學中更好地貫徹新課標理念,為教師打開作文教學的另一扇窗。
——欄目主持人 田 玲
針對目前中學寫作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注重技法忽視體驗,描寫堆砌華而不實;只說要求,沒有指導;批閱粗略,缺少升格”等問題,我們發現教師在創設情境搭建寫作教學支架、情境作文的微寫作、讀寫結合視域下作文情境創設、設計課堂活動以豐富情境寫作等方面存在薄弱點,因此我們認為完善以上內容對提升作文教學效果大有裨益。
那么,在日常教學中如何聚焦寫作過程,創設恰當情境,搭建適宜支架,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情境的概念。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中,將情境分為三類:真實的情境、想象的情境和暗含的情境。真實的情境是指人們周圍現實存在的他人或群體,想象的情境是指在意識中的他人或群體,暗含的情境則是指他人及其行為中所包含的一種象征意義。可見,創設情境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擬的,還可以融入想象和聯想。因此寫作教學的創設情境,并非每次都要模擬一個真實場景。讓學生能沉浸其中,有想法、有話說、有文寫的方式,也可視為創設情境。有些教師認為自己經常創設情境,如讓學生去踏青秋游、去參觀博物館、組織看電影,開展文化藝術節之類的活動等,通常也會根據這些真實情境讓學生寫一篇作文,可學生寫出來的作文還是枯燥無味。誠然,這些事件是學生親身參與過的,有觀察、有體驗,可是學生對情境的體驗不具體,又缺少教師過程性的指導,寫作支架搭建不夠,因而算不上創設。下面,筆者從自身實踐的角度分享作文教學情境創設的幾種策略。
一 讓作文題目富有情境性
作文命題通常分為三種類型:命題作文、話題作文、材料作文。無論是哪一類,都要注意講究策略,盡可能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我們以中考作文為例,談談如何讓作文命題富有情境性。
1.開放型題目。這類題目最顯著的特點是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聯想到已有經歷,在腦海中浮現情境,有話可寫,充分顯示出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例如,2022年中考作文題(北京卷):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寫一篇作文。(1)運動賽場上,求學生涯中,每一項新紀錄的誕生,都是對自己的突破與超越。個人的生命歷程里,人類的歷史進程中,每一次創造新紀錄,都翻開了發展和進步的新篇章。創造新紀錄,一直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夢想與追求。以“我創造了新紀錄”為題寫一篇作文。可寫實,可想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2)作家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記述了自己小時候一個星期天的經歷,表達了真實的情感體驗。在你的記憶中是否有一個星期天,發生過特別的事情,遇見過特殊的風景,獲得了別樣的體驗?在你的想象中是否有一個星期天,經歷一場奇遇,解開一個謎團,見證一個奇跡?以“那個星期天”為題寫一篇作文。可寫實,可想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這兩個題目,都具有很強的情境代入感,創設了學生熟悉而又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中,聯系生活實際,思考問題,發揮聯想,“可寫實,可想象”進一步給了學生自由創作的空間。
2.引導型題目。這類命題作文,題目前面往往有引言,就是設置一種情境,給學生以啟迪。讀引言,就會豁然開朗,就會對命題的意圖有所理解。例如,2022年陜西省的中考作文題《______挺管用》,引言是“生活中,總有一些問題需要面對。……一句話,一本書,一次獨處,一番歡聚,一個物件,一曲音樂,一個眼神,一處風景……往往能帶來令人欣喜的改變。”這個引言,就是提示的情境,而且列舉這么多的情境,能迅速將學生帶入情境中,喚醒學生或讀一本書時引發的思想觸動,或一次聚會帶來的改變……這些情境,精彩紛呈,給予了學生真實多樣的寫作引導。
因此,我們在命制作文題目的時候,要站在學生視角,先想想這個題目學生有沒有相關的人生經歷或者情境體驗。如果是能撬動學生思維、勾起生活體驗的題目,他們會更樂于動筆。
二 讓審題立意營造情境性
于漪老師非常重視作文在審題立意方面的前情誘導,她認為這是觀念產生的根本。“作文前誘導情境”并不是為學生提供“米”,而是通過誘導使“外物”與“內情”進行碰撞,閃現火花,使學生思路通暢,有感而發。可見,營造審題立意的情境性是促進寫作的途徑之一。
例如,2022年江西中考作文題:打開語文課本,閱讀一篇篇課文,一個個令人肅然起敬的人物從文字中走來。“民族魂”魯迅、“兩彈”元勛鄧稼先、女中豪杰花木蘭、民間高手賣油翁、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真將軍”周亞夫、“詩圣”杜甫……他們身上閃現著優秀品格的光輝,引導我們向善、務實、求美。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活得精彩,抵達美好的人生境界。請在初中語文課文中選擇一位你尊敬的人物作為對象,寫一篇文章。或講人物故事,或寫人物對你成長的影響,或就人物的言行品格發表看法。
這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審題立意,先從題目“優秀品格”“向善、務實、求美”“活得精彩”“美好的人生境界”等方面立意,再引導學生回顧初中學過的課文,列舉熟悉的例子,引發學生溫故知新,看課文中的哪些人物符合上述立意,選擇要寫的人物,為學生提供“外物”。接著,是講這個人物的故事,或寫這個人物對你成長的影響,或就這個人物的言行品格發表看法,引發學生的“內情”,為學生在審題立意時營造情境,使其產生強烈的寫作沖動。“外物”與“內情”二者在學生的思維碰撞中生成觀念和思想,在寫作中潛移默化地發揮學科“立德樹人”的育人效果。
三 讓作文指導關注情境性
在日常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常常會有困惑:明明創設了作文情境,題目都是他們剛剛經歷過的事件,怎么寫作效果就是不盡如人意呢?實際上,是教師對于情境性的關注不到位。例如,我們曾帶學生去石鼓山踏青,歸來讓學生寫一篇《游石鼓山記》。在教師看來,學生剛剛游玩過,把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應該很簡單。可是,按什么順序寫,用什么方法寫,還需要教師進一步情境化的指導。
筆者在兩個班做了對比試驗。如讓甲班學生去踏青,給他們提供踏青路線,并告知回來后要寫游記,因此在踏青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景物、人物、事物等,為寫作積累素材。在乙班,以《小石潭記》為例,教師要指導學生入情入境。踏青的過程中可以定點觀景,由近及遠或者由遠及近去看整體,或者進行局部特寫;也可以移步換景,回歸生活情境,將一路所見鋪展開來,選印象最深的詳細寫;調動感官,看到的色彩之美,聽到的聲音之韻,嗅到的春天之味,觸到的景物之感都可以用華麗的辭藻描繪出來;靜態的和動態的景物,可以相映成趣;看到花聯想到果,看到風箏聯想到放飛的理想。還可以展開想象:出發時的場景和心情,沿途觸景生發的情感,歸來時的所思所想,皆可入文。在段與段之間的起承轉合時,注意方位的變化,如“轉過彎,××呈現在眼前……穿過××,來到……”。游記寫出來后,乙班的作文水平明顯優于甲班,可見作文指導關注情境性,有針對性地予以指導,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四 讓作文升格再現情境性
讓作文升格再現情境,是以個例帶動全班整體寫作水平提升的重要步驟。通常我們選取兩三篇在快速提升方面有著力點的學生習作,經修改后呈現給學生,旨在讓其發現習作優點,進而凝練提升的方法。隨后,全班同學一起修改一到兩篇,利用希沃白板或投影等電子設備實現全員參與。最后學以致用,進行二次修改,升格學生的作文。
以《春天的色彩》為例,首先,在春天里寫這樣的作文,本身就是一種情境;其次,從審題立意的情境性出發,春天總是給人以蓬勃向上的力量,一年之始,需要有新的目標,新的規劃,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就是這個道理,春天斑斕的色彩可以賦予我們正能量。教師在指導的時候,可以帶學生游覽校園,或者提前拍攝各種圖片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 、思考,融情于景,寄思于景,寫法上可以虛實結合,夾敘夾議,撬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最后,選取不同類型的作文進行二次升格,結合情境體驗,發現并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從內容、語言、結構、主旨等方面實現提升。
例如,一個學生寫完《春天的色彩》,教師在批閱時發現了一些語言表述、視角和現實不接軌的問題,每段中心句缺少內涵、主旨不夠明確,因此教師就利用“集束思維法”進行指導,幫助學生進行二次升格。“集束思維”又稱“分叉思維”,是一種直觀發散的思維方法,也就是圍繞一個話題迅速聯想與之相關的詞語或者事物,并將所想到事物和詞匯進行空間或者邏輯關系上的羅列,然后根據需要進行重新組合或者延展。
段落的幾個中心句,從“這,是綠色的春天”,升格為“這,是綠色的春天,綻放出生命的色彩”;從“這,是粉色的春天”,升格為“這,是粉色的春天,溫馨美好”;從“這,是金燦燦的春天”,升格為“這,是金燦燦的春天,國泰民安”。在色彩和描寫景物之間,搭建“集束思維”之橋,展現聯想的魅力:由綠色的原野聯想到生命的綻放,由粉色的桃花林聯想到溫馨美好的生活,由金色的油菜花聯想到“民以食為天”,國泰民安。將景物中涌動的正能量付諸筆端,教會學生不只是就景寫景,還可以聯想賦能。結尾,卒章顯志,從“萬紫千紅總是春”的色彩總括,升格為所思所想加行動——“萬紫千紅總是春”。漫步在春天里,山青水秀人歡笑,疫情過后盡開顏。“一年之計在于春”,四季之初,有的是希望。
這樣一來,作文的形式之美、內容之美和思想之美就于情境升格中達成了高度統一。這種與學生同步批閱、修改,或者以此為例在全班進行公開批閱、修改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寫作的情境,再加之在批閱修改過程中教師不斷地提示、啟發、喚醒,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升格作文。
五 讓寫作形式豐富情境性
事實上,我們可以利用多種形式來創設情境,為學生搭建寫作支架。微寫作、研學活動寫作、校內活動寫作、家庭社會生活寫作、綜合性學習寫作等形式,都可以豐富學生寫作的情境體驗。
以微寫作形式下的情境創設為例,在校園里,我們隨處可見。例如,升國旗的時候,校長突然當著全校師生的面點了我們班一個學生的名字,請他到升旗臺前去,表揚他是新生中第一個有禮貌地向校長問好的學生。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寫作情境,于是語文課堂就變成了不限字數的寫作課。教師要對學生有明確引導:當時,你聽到后心里是怎么想的?周圍同學的神態、動作有沒有注意到?該同學上臺的時候,他的神態和動作讓你聯想到了什么?周圍有沒有同學議論什么?得知真相后,你又是如何想的?對于當事者,教師要單獨進行指導:聽到后,你有什么反應?上臺前你是怎么想的?你關注到周圍同學的神態和動作了沒有?如果有,是什么樣的?有什么不同?受到表揚后,你有什么感悟?由于情境剛剛發生,教師又進行了具體的寫作指導,學生當堂成文,生動而活潑。
例1:今天舉行了升旗儀式。“請七年級七班的劉××同學到升旗臺前來。”校長此話一出,我們班瞬間炸開,“哎呦,劉××可攤上事了!”“你別瞎講,萬一是什么好事呢!”“怎么可能?校長叫人肯定沒好事!”……各種議論聲,紛紛響起。而劉××本人卻左看看,右看看,磨磨蹭蹭猶豫了半天,才走向了升旗臺。他忐忑地走到升旗臺前,不安地四處張望。“好,今天我要表揚劉××同學,他是上一周唯一一個見到我問好的人……”這個猝不及防的反轉,讓我們班的學生目瞪口呆,過了好一會才反應過來。“天吶,我都不知道哪個是校長!”“這一周我都沒見過校長,怎么問好呢?”……許多人嫉妒地望著得意的劉××,而我則暗下決心,今后一定要向劉××同學學習,做一個有禮貌、懂禮儀的好學生。
例2:今天,是高新中學第二次升國旗儀式,也是我最興奮的時刻。你知道為什么嗎?早晨,我的左眼皮不停地跳,我想左眼皮跳好事就要來,應該有什么好事吧!來到操場,我的心情越來越好,但是在校長總結的時候,忽然叫出了我的名字,我愣住了,心撲通撲通跳得厲害:“天啊,我沒犯什么事吧?”在同學們各種各樣的猜測中,我不知所措,心提到了嗓子眼,戰戰兢兢地走向了升旗臺。可當校長讓我與他上臺合影并表揚我,說我是第一個向他問好的學生,他看見了我們健康積極的一面,我的心情一下放松了許多,挺起了腰板,站得端端正正,別提有多開心了。以后,我要繼續保持講文明、有禮貌的好習慣。
綜合性學習是一種語文實踐活動,開展的過程就是創設真實寫作情境的過程。學生有參與、有體驗,就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所謂語境寫作,也是如此。筆者曾經開展過多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都有佳作輸出,如開展“成長的煩惱”綜合性學習活動《敞開心扉 煩惱隨風》之后,學生的作文《成長的煩惱》就不僅僅是羅列煩惱和訴說憂傷了,而是融入了活動收獲,變煩惱為成長路上的協奏曲,為之尋到了解決的路徑。再如“青春隨想”綜合性學習活動《花樣年華 綻放美麗》開展之后,學生題為《青春無悔》的作文,既有成長的喜悅,也有對青春的認知,更多的是明確了青春與奮斗,奮斗和理想之間的關系,樹立了目標,呈現出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種寫作是基于綜合性學習活動,聯系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心靈需要而搭建的一種真實情境中的語言表達和交流,更容易引發學生的共情,因此教師在活動設計也就是創設真實情境時,一定要關注學生的心靈需求,給予思想的啟迪引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認知分享理論特別強調情境在學習中的作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教師要為此做出積極探索和嘗試。
作者單位 寶雞高新第一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