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是“雙高計劃”的核心和關鍵,加快推進新型教材開發是建設高水平專業群的重要舉措。本文在分析高水平專業群的產業邏輯、行動邏輯和教育邏輯的基礎上,梳理了基于專業群建設的新型教材開發的核心內涵,理清了教材開發思路。新型教材的知識體系要圍繞行業產業崗位工作過程展開,表現形式要能及時更新產業、行業、企業的最新技術,以及工藝和規范,內容呈現要多元立體,充分考慮高職學生學習能力。合理編排內容組合邏輯,強化思政元素融入,轉教材為學材,同時,在教材開發過程中建立科學、全面、螺旋式上升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促進教材質量不斷提升。

[關鍵詞]專業群建設  新型教材開發  邏輯內涵  開發思路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地方課程、地方教材及教輔資源研究重點課題“基于專業群建設的新型活頁式教材開發路徑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20200100);西航職院2022年度校級教改項目“基于三教改革的活頁式教材開發路徑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2XHJG26);西航職院2022年度校級創新團隊項目“基于專業群建設的新型活頁式教材開發路徑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XCXTD03)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是“雙高計劃”的核心和關鍵,加快推進新型教材開發是建設高水平專業群的重要舉措。

新型教材建設與高職專業群建設的內在邏輯關系

1.新型教材多樣化確保了專業群與產業鏈的對應性

專業群組建的一個重要基礎在于群內專業的“學科聯系”,進而通過強化群內各專業間的協同來確保專業群與產業鏈的對應性。這就表明群內各專業在學科理論知識和職業能力的培養上具有共通性,不同的是各專業對某些知識點、技能點關注的程度,從這點出發,組群后的教學就要求一種新的教材體例組織形式,滿足群內各專業共同關注的能力培養。新型教材有“項目—任務—能力”式、活頁式等多種組織體例,替代了傳統學科知識體系“章—節”式的組織體例,同時將理論知識與技術實踐知識有機融合,最大限度地發揮職教教材的優勢,加之現代信息的融入,使得理論知識可以通過微課或動畫形式呈現,解決了高職學生理論基礎薄弱難以理解抽象理論知識的問題,VR、AR等現代化教學技術的有機融入,立體化地呈現了結構復雜、體積龐大的零部件,使得學生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技能操作關鍵點,實踐實訓的時間、空間問題通過虛擬仿真軟件得以解決。新型教材對知識技能點多樣化的組合邏輯,有力地保障了群內各專業間的協同。

2.新型教材立體化促進了專業群與產業鏈的匹配性

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前提是與產業鏈的適應性,當前行業、企業科學技術成果層出不窮,知識迭代更新不斷加快,產業轉型態勢迅猛,迫使高職專業群內各專業教材在呈現形式上更加靈活。教材內容必須及時更新,同時在功能應用上要滿足多樣化需求,從而適應日新月異的技術規則、職業崗位、產品規格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要求。新型教材的出現,成為解決產業、行業科技成果快速發展與教材知識內容更新迭代相對滯后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新型教材“互聯網+教材”的呈現形式,使得教材數字化得以實現,在線視頻、在線課程、在線動畫等系列數字化的教材內容,方式多樣的呈現形式,結構多變的組合形式,既解決了傳統教材內容表現形式單一的問題,同時在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方面得到了拓展,極大確保了學生學習的及時性與便利性。新型教材廣泛應用信息技術,為專業群更好培養適應產業鏈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撐。

3.新型教材內容的實時更新確保了專業群與產業鏈的緊密結合

在專業群建設背景下,必須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和優化配置。教材是課程的直接載體,在課程資源重新配置過程中,教材內容必須進行優化整合,同時為確保專業群和產業鏈的匹配關系,教材的知識技能內容要能反映群內專業映射的產業、行業、企業的最新技術、工藝和規范,從而通過教材內容的整合達到課程資源的整合。這就需要教材能及時反映行業、企業最新動態,教師將行業、企業最新的技術案例、工藝規范轉化為教材內容,并反映到實際教學要求中,從而倒逼群內專業進行課程調整。在此過程中,也間接促使了教師的教學能力與行業、企業要求相匹配。此外,X證書的考核內容也需要有機融入專業群教材當中,X證書內容由行業產業最具代表性、最具權威性的行業、企業組織以及學校共同開發,代表著該專業最新的發展動態、最全面的崗位知識與技能,能夠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從而確保學生未來就業崗位與職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基于專業群建設的新型教材編寫的核心內涵

1.新型教材建設要緊扣專業群建設的行動邏輯

從專業群結構組建的行動邏輯來看,專業群依托地方支柱產業、區域經濟產業、行業特色產業進行布局,呈現出高度的集群化秩序和結構,在組群過程中對群內專業進行全局性的分析與結構設計,群內專業充分交叉融合,從而滿足與產業鏈的對應。新型教材在編寫時在知識內容上要充分體現出群內學科的交叉,不被所謂的專業學科知識“系統性、完整性”所束縛。在組織體例上,要以模塊化、項目化建立編寫架構,根據群內不同專業側重的培養方向確定組合邏輯;在組合形式上,要便于拆分組合,及時剔除不適宜的教學內容。

從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設置的行動邏輯來看,基本摒棄了傳統的單一專業培養單一崗位的固定高技能從業人員,更多注重整個行業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關注產業鏈對人才職業素養的需求。因此,新型教材編寫的主線要充分體現職業特質。鄧澤民認為,職業特質是從事不同職業所特有的、成就其卓越的職業素質,包括職業思維、行為、語言、情感等。在新型教材內容中,要將理論知識內容充分融入職業情境當中,以職業活動為依托,使學生沉浸式地體驗職業過程,從而在技能、思維、職業精神等方面符合培養要求。

2.新型教材建設要遵循專業群建設的產業邏輯

目前,專業群建構大多依據以下三種產業邏輯進行:第一,依據工業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加工、運輸、維保等,圍繞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進行專業整合組群;第二,將在工業生產中有關聯性的工作所對應的專業進行整合組群,也就是崗位組群;第三,將生產某件產品必須掌握的技術技能所對應的學科專業進行整合組群,也就是技能組群。如果將專業群看作高職院校向社會輸出“人才產品”的供給方車間,那么教材就相當于加工“人才產品”的“工藝圖紙”,“工藝圖紙”必須不斷地滿足新工業形態下的技術更迭,以應對市場需求。

不管哪種組群方式,其需求動力是一致的,都是為產業服務,這就要求教材必須依托專業群建設的產業邏輯進行編寫?;趯I群建設的教材開發必須依靠行業真實的工作流程、任務和成果。對工作流程、方法和內容的理解程度是職業院校教師所欠缺的,新材料、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也是最先從企業開始的,企業專家可以從最真實的企業現實需求對教材建設提出看法,切實將工作崗位所需的建議融入到教材中。同時,可以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工匠、大師與教師一同編寫教材,教材中豐富的職業元素,有利于學生沉浸式地在職業體驗中學習理論知識,也有利于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3.專業群建設的教育邏輯決定了將“教材”建設轉化為“學材”建設

產業邏輯是專業群建設依托的邏輯線索,而非職業教育和專業群建設的價值目標邏輯及其本體追求。從現行的專業群建設過程的行動邏輯來看,往往過多地關注高水平服務平臺建設、實訓室建設、參與行業標準建設、教育教學成果等系列硬指標的達成,而忽略了現代教育邏輯理論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教育邏輯強調,專業群在建設中依托產業邏輯建群,要通過真實的崗位環境達到對人才本身的全方位培養,回歸素養教育,以人為本,將教育功能自然延伸到產業中,承載育人主體功能的新型教材也要契合教育邏輯對職業教育的要求,由“教材”轉變為“學材”。

新型教材要能體現工具書的作用,將以職業能力培養的顯性邏輯和以學科知識串聯形成系統知識理論體系的隱性邏輯結合起來,在強化學科理論知識培養的同時,緊密結合職業崗位要求,強調職業性、實用性、適用性。內容編排要循序漸進,知識難易程度要適當,充分考慮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功能上突出教材的功能,以項目化、任務化、階梯化、成果化設計學習內容,發揮引導、啟發功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教材使用效率,促進學生深度掌握學科知識。

基于專業群建設的新型教材開發思路

1.分析組群邏輯,準確把握開發原則

專業群建設的行動邏輯、產業邏輯、教育邏輯決定了新型教材的開發要遵循系統性、目標性和普適性原則。專業群依托地方支柱產業、區域經濟產業、行業特色產業進行布局,在組群過程中對群內專業進行全局分析與結構設計,群內專業充分交叉融合,作為專業群教材,要圍繞行業產業職業崗位工作過程對知識體系進行整體策劃、系統設計,強化教材內容的系統性和關聯性,從而適應職業教育類型特征要求。專業群是依托優勢專業牽頭帶動或相近專業重組整合完成構建的,最終目標是為產業服務,這就要求專業群教材要在同類行業內能共通使用,并能夠有效推廣應用,進行模塊化設計,通過重組學科知識體系,滿足高校、企業等對教材的特殊要求。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是社會對職業教育的總體要求,新型教材在內容編排、呈現形式、目標達成上要多元化地體現職業元素,將崗位技能、綜合職業素養有機融合在學科理論知識中。

2.對接產業需求,合理定位教材形態

產業群的蓬勃發展要依靠職業群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人才實現,職業群的要素重組要根據產業的轉型升級確定,因此專業群的所有建設任務和目標都不能脫離產業,新型教材的建設必須反映產業、行業、企業的最新技術、工藝和規范。新型教材有活頁式、工作手冊式、融媒體教材三類,三類教材各有特征,要根據所對應的產業需求,合理確定教材形態。

(1)活頁式教材主要體現在“活”上。第一是組織體例活,通過改變傳統膠裝方式,學習者和教學者可以對教材內容靈活、自由、自主選取,組合成具有個性化、實用化的特色教材;第二是內容選取活,可以及時根據行業企業需求變化,剔除不合時宜的教學內容,更新最新成果,目前活頁式教材常見的3種形態有典型活頁教材、模塊活頁教材和補充活頁教材。

(2)工作手冊式教材不再簡單地將企業工單、工序等重新呈現在教材樣例中,而是采取將學科理論知識有機融入工作任務中,體現出源于企業高于企業、源于工作高于工作的設計結構,充分遵循職業教育“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模式。

(3)融媒體教材充分融合傳統教學資源和數字化資源,將紙質教材與信息化教學資源緊密對接,采用視頻、VR、游戲等“多模態”表達元素,以二維碼、網絡連接等編排和組織內容,形象展示難以理解的理論知識,解決了高職學生理解力的問題,同時將專業資源庫、在線開放課有機呈現在教材中,解決了課程資源無序堆積、利用率低等問題。

3.區分受眾群體,理順教材組合邏輯

按照現行的專業群建設驗收標準來看,成功成熟的專業群至少要承擔四方面任務:一是堅持立德樹人,培養高素質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二是深化三教改革,推出一批有影響力的教學成果;三是推進產教融合,打造一批校企合作典范;四是拓展對外服務,強化職業教育社會影響力。專業群的服務對象至少有四類群體:在校學生、專兼職教師、企業員工、社會人員。作為專業群使用的教材至少要滿足這四類人員的知識獲取和技能提升,針對不同需求,教材組合邏輯可按照“平臺+模塊”“基礎+平臺+模塊+方向”等模式,基礎或平臺類教材內容講授專業基礎能力或通用能力,模塊或方向教材內容培養更針對崗位能力和職業遷移能力。

職業院校在校學生理論基礎薄弱、技術技能欠缺,但創造性、可塑性強,他們的需求在于兼顧理論與技能,重在職業素養的培養。教材內容組合邏輯要遵循循序漸進、寓教于學的原則,通過將企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與學科知識相結合,轉化為學生可以理解的學習任務,將行業普適性規范有機融入教材內容,逐步培養學生職業興趣,樹立良好的職業操守,錘煉提高技術技能。

職業院校教師的特點在于專業理論知識扎實,邏輯思維能力出眾,但企業經驗缺乏,他們的需求是了解掌握行業產業發展動向,轉化企業生產經驗為教學經驗。教材內容組合邏輯要突出行業核心能力,教材內容要按照企業鮮活的實際項目來呈現,學習任務要能將理論和技能深度融合,教材內容的展開順序可以按照核心技能提升的邏輯順序進行,做到與工作過程最大程度對接。

對于企業員工,理論基礎薄弱但實踐技能經驗豐富,他們對教材的需求在于對理論知識的系統掌握,因此教材內容的組合要做到全而廣,能簡單、系統、全面地介紹某一崗位、某一職業的知識,從而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結合自身工作經驗,提升綜合素質。

對于社會人員,既無理論知識支撐又無技術實踐經驗,他們對教材的需求重點在于實用兼顧理論掌握,此時的教材內容組合就要做到專而精,淺顯易懂,內容編排以大量案例為主,通過模仿案例操作,迅速解決工作中的問題。

4.轉教材為學材,融入思政元素

專業群教材要將工匠精神、勞動精神、家國情懷、職業道德等品質有機編寫到教材中,要能形成技能、知識、思政兼備的職教新型教材,充分發揮立德樹人、職教育人的功能。思政元素融入新型教材時,首先要重視滿足學生成長獲得感,知識獲得與思想提高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在學生心理上持續產生積極、正向的感受;其次要合理地發掘專業課程理論知識蘊含的思政元素,結合學科理論知識提煉思政元素,防止思政元素融入“表面化”和“硬融入”;最后要結合時代熱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自覺自愿地將學科知識、職業素養、思政內容的學習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5.提高教材質量,建立評價標準

新型教材的開發需要建立一套教材質量評價標準進行評判,兩者的開發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和相同點,因此,教材規劃編寫和質量評價標準建設要同步進行,并在后續教材使用過程中逐步完善科學全面的評價標準,將更加有利于專業群新型教材建設和教材質量的提高。質量評價標準的開發可分為以下步驟:第一,充分調研行業、企業需求,依據國家、省、市、校有關教育的教學文件和教學標準以及雙高院校先進經驗,明確建設目的和質量目標。第二,依據行業、企業工作崗位流程任務、技術技能要求,在職業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細化評價指標體系,從而構建質量評價標準的框架結構。第三,在教材試用過程中全程、全方位、全員對使用效果進行評價,暢通反饋渠道,建立更新機制,持續優化教材質量。

結  語

教材是知識傳播的主要載體,專業群新型教材的開發建設必須與專業群的建設同步推進。專業群新型教材開發要緊密結合專業群的組群邏輯,圍繞崗位工作過程對知識體系進行整體策劃、系統設計,強化教材內容的系統性和關聯性,從而確保專業群與產業鏈的對應。行動邏輯要求專業群教材要能通用于某一行業,能夠有效推廣應用。教育邏輯要求內容編排、呈現形式、目標達成上要多元化地體現職業元素,在技能、能力、素養上與學科理論知識有機融合。專業群的所有建設任務和目標都不能脫離產業,新型教材必須及時反映產業、行業、企業的最新技術、工藝和規范,要在呈現形式上根據需求具體選擇教材形態,要區別受眾群體,確立教材內容的組合邏輯,切實做到因材施教。內容上要強化思政元素融入,轉教材為學材,結合學生的認知興趣,使得學生將專業知識學習、思政內容學習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材編寫開發的過程中同步開發科學、規范的教材質量評價標準,用以持續優化教材質量。

參考文獻:

[1]黃河,楊明鄂,曠慶祥.職業教育“新型活頁式教材”的內涵及建設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2):99-103.

[2]鄧天偉,趙軍.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與產業鏈發展適應性探究[J].赤子,2017(36):157.

[3]譚起兵.類型教育下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內涵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1,38(6):237-240+253.

[4]郭文革,黃榮懷,王宏宇,等.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樞紐工程:基于知識圖譜的新型教材建設[J].中國遠程教育(綜合版),2022,43(4):1-9.

[5]張磊,張弛.產業邏輯還是教育邏輯?——高職專業群建設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耦合[J].職教論壇,2021(3):22-30.

[6]佘陽梓,余凡.高等職業教育活頁式教材的開發流程研究[J].職教論壇,2021(11):75-80..

[7]張健.職業技能的形成[J].職業教育研究,1988(6):27-29.

[8]散曉燕.1+x證書制度下高職新型活頁式教材的特征、價值與設計[J].教育與職業,2021(11):93—97.

[9]任占營.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變革意蘊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0):4-5.

(王溫棟、張敏華: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