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專利轉化的困境與對策分析
作者:王勝利 李紅坦
發布時間:2023-06-29 10:15:52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我國高校專利轉化率長期低位徘徊,主要原因是考評政策不重視轉化、專利質量偏低不利于轉化、代理機構不能全力服務轉化。只有突出市場導向,開展專利運營,創新轉化模式,合理分配收益,才能在高校與企業之間建立起良好的專利輸送格局,提升高校專利轉化率。
[關鍵詞]高校 科研 專利轉化 創新
基金項目:2022年西安市科技計劃軟科學重點項目“秦創原支撐引領全市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22RKYJ0010);2023年度陜西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計劃一般項目“秦創原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職務發明權屬改革研究”(2023-CX-RKX-003)。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以來,我國高校的專利創造、運用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大幅提升,但是高校專利轉化率卻只有5%左右,長期低位徘徊。雖然2015年已經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國務院以及教育部、科技部等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法規、規章,但是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觀,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阻礙高校專利轉化的原因分析
1.評審考核政策不重視轉化
在高校內部,“三重三輕”的政策導向依然存在,即在成果評價上重論文、輕專利;在專利工作上重申請、輕使用;在價值判斷上重學術、輕市場,導致高校專利轉化的內生動力不足。無論是教學學科評估、科研項目評審,還是職稱職務晉升、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都是支撐條件之一,而最能體現專利質量的專利轉化數量要么沒有納入考評體系中,要么其重要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忽視專利轉化,把技術創新等同于純粹的學術活動,難免會產生大量“專利泡沫”,不利于高校專利創新發展。
2.成果質量偏低不利于轉化
高校的科學研究與企業的研發活動不同,高校難以像企業那樣使技術開發與產業需求高度契合。高校科研往往偏重于基礎理論,技術成熟度會有所欠缺,導致高校專利的實用性先天不足。高校申請專利時,專利實用性的高低取決于審查員的預測判斷,而不是企業和市場的實踐檢驗,這樣難免有失準確,造成已經授權的專利缺乏實際應用價值。可見,高校的職能定位和專利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是高校專利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3.代理機構不能全程服務轉化
專利技術涉及范圍廣,代理人不可能對每一個擬申請專利技術領域的發展情況都了如指掌,勢必會影響專利授權和專利質量。當申請人拿到專利證書后,雙方的合作關系通常會宣告結束,至于后續的成果轉移轉化,除非另有約定,否則發明人很難得到代理人的幫助。高校對專利代理服務質量的評價,一般只以專利授權數量為依據,而對專利成果轉化關注不夠,致使代理服務不能有效支持專利轉化。
4.管理體制機制落后妨礙轉化
高校科技成果具有職務發明屬性,容易產生權、責、利的不平衡,管理體制機制存在的弊端會不同程度地成為專利轉化的桎梏。例如,發明人對小試、中試、試生產、批量生產等成果孵化環節相對陌生,只是將大量專利轉讓給經紀公司進行二次轉移轉化,導致產業化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因不合理的收益分配、繁瑣的流程手續和未知的法律風險,導致發明人對成果轉化積極性不高,高校科技轉移轉化的內生動力不足。
促進高校專利轉化的對策與建議
要提升高校專利的轉化率,就必須突出市場導向,開展專利運營,創新轉化模式,合理分配收益。
1.重視專利轉化,開展專利運營
為了完善高校知識產權全流程管理體系,提升高校專利質量和專利轉化運營能力,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科技部于2020年2月3日發布了《關于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 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從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重要任務和組織實施等方面對高校專利工作提出新要求,明確提出要樹立高校專利等科技成果只有轉化才能實現創新價值,不轉化是最大損失的理念,突出轉化應用導向,倒逼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的優化提升。因此,高校應將以學術為導向的科研理念轉變成以市場為導向,取消教學學科評估、科研項目評審和職稱職務晉升中的專利申請量、授權量指標,而將專利轉化指標納入考評體系。修改專利申請獎助政策,取消專利申請授權資助,只獎勵專利轉化,并在法律規定的基礎上提高發明人轉化收益比例。
高校應加強產學研合作,與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瞄準市場需求進行研發;提高申請書質量,科學確定權利要求范圍,在獲得高質量專利的基礎上,培育真正領先行業技術、實用性強、法律保護體系完整的高價值專利。
高校要從戰略高度謀求專利轉化,將專利運營策略貫穿于科研項目選題、立項、實施、結題和成果轉化的各個環節,建立融合專利導航與布局、專利挖掘與申請、專利保護與轉化于一體的專利全鏈條管理服務體系。
2.搭建轉化平臺,創新轉化模式
科技成果轉化主要包括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咨詢、成果轉讓、授權許可、作價入股等形式,其中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更契合企業需求,操作程序簡便靈活,頗受研發人員和企業青睞,是目前高校技術輸出和科技成果轉化最常用的方式。此外,還應當鼓勵高校和發明人多采用普通許可方式,這樣能給更多企業使用專利技術的機會,更有利于發揮科技成果的作用。
當前,應形成由高校、企業、政府、中介組織和金融機構共同參加的,融科技成果產出、專利技術轉化、項目投資管理于一體的專利轉化格局。高校依托自身學科科研優勢開展技術研發和專利轉化;中介組織提前介入,評估成果價值,幫助高校和企業選擇最佳的專利轉化方式;金融機構提供資金和融資支持;政府部門出臺政策鼓勵協同創新,共同促進專利轉化。
同時,還要充分發揮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和技術大市場等知識產權交易平臺的作用,不斷開發知識產權交易系統,形成線上線下促進成果轉化的合力。例如,利用互聯網大數據資源,暢通技術供給側和需求側的信息交流,在高校與企業之間建立起良好的專利輸送機制。
為了進一步加快高校專利成果轉化,可采用“大學+公司+產業園”的專利轉化新模式,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鏈。例如,創建大學科技產業園,承接學校技術轉化項目,從事科技型中小企業孵化;成立學校全資控股的資產經營公司,專門從事專利技術轉移轉化,學校授權公司作為持股人,以學校科技成果作價入股或投資創辦科技型企業,并代表學校行使股東權。
3.明確產權份額,推進專利轉化
專利權的私權屬性與我國公有制體系以及國家所有權的內在沖突,不會因為職務發明制度的修改而消失,具體表現是以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為目的的職務發明混合所有制改革,與現行專利法、科技成果轉化以及事業單位國有財產管理制度之間的不協調,這是研究職務發明權屬改革時必須考慮的首要問題。因此,應當鼓勵高校進一步探索科技成果產權歸屬與費用分擔的有效路徑,并按照權利義務對等的原則,充分發揮產權獎勵、費用分擔等方式的作用,促進專利轉化。
對陜西高校而言,目前應當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以職務發明權屬改革為突破口,以發明人利益保護為核心,消除法人財產權與專利權的沖突,通過成果轉化使專利權更好地服務于企業法人財產權。職務發明權屬制度改革的根本任務就是消除法人財產權與專利權的沖突。近年來,為加速推進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促進陜西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陜西省科學技術廳等部門先后出臺了《陜西省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陜西省深化全面創新改革試驗 推廣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經驗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其核心要義是法定權屬與約定權屬并用,使發明人切實享有職務科技成果的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優化產權和利益分配機制,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4.合理分配收益,落實優惠政策
在具體實踐中,以專利技術作價投資應當注意的問題是:既要加大發明人的投資收益比例,確保收益兌現,又要根據轉化參與人的實際貢獻照顧各方利益。當前,我國高校專利轉移收益分配政策顯著偏向教師,忽視了對其他利益相關方的激勵。但由于不確定因素較多,教師對實際可獲得的報酬和權益也存在疑慮。因此,發明人與學校的專利權分割和投資收益分配,應當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以及《教育部 科技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的規定,高校在授權范圍內制訂實施細則,指導科技成果轉化。
以專利作價投資時,可采取以下的處理方法:
第一,以專利技術作價投資的,按照發明人不低于70%的比例與學校進行分割,剩余部分由學校支配,在學校、發明人所屬二級單位和技術轉移公司之間按比例分配。發明人可以現金收購學校享有的部分,直至擁有該專利權的全部。
第二,關于收益分配,采用專利技術轉讓、使用許可方式的,按所獲凈收益不低于70%的比例獎勵給發明人。除全部權利歸屬發明人的情形以外,剩余部分由學校支配,在學校、發明人所屬二級單位和資產經營公司之間按一定比例分配,留給資產經營公司的可以作為運營經費或轉化基金。
第三,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和獎勵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高校對其持有的專利,可按規定自主決定轉讓、許可或者作價投資,獲得的轉化收入全部留歸本單位。高校接收企業、個人和其他組織機構基礎研究的資金收入,可免征企業所得稅。
參考文獻:
[1]王麗平,常翠青.組態視角下高校專利的轉化路徑選擇[J].科學學研究,2022(2):309-318.
[2]馮曉青.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及其制度完善——民法典實施背景下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變革與發展[J].甘肅政法大學學報,2020(5):147-156.
[3]孫山.從新興權利到新興法益——新興權利研究的理論原點變換[J].學習與探索,2019(6):80-88.
[4]張惠彬,吳運時.從獎勵導向到權利導向:新中國70年職務發明權屬的變革[J].中國科技論壇,2020(4):151-159.
[5]楊劍楠.我國職務發明制度中權利歸屬及報酬問題比較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1(S2):48-52.
[6]肖尤丹.職務發明權屬國家所有研究——兼論中國專利法中的國家所有權[J].中國科技論壇,2018(11):77-85.
[7]劉鑫.職務發明權利歸屬的立法變革與制度安排——兼評《專利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第6條[J].法學雜志,2018,39(2):132-140.
[8]常旭華.精細化管理視角下高校專利轉移管理問題與國別借鑒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7,38(5):27-36.
(王勝利:陜西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李紅坦:陜西科技大學資產經營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