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學數字賦能心育工作 構建智慧監測模式
發布時間:2023-06-29 09:41:05 來源:陜西省教育廳網站
近年來,延安大學為切實提升心理危機事件應對能力,將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平臺與心理危機預警有機融合,構建起家庭情況、學業預警、談心談話、周報月報等多方數據聯動的新模式,將工作重心前置、工作平臺下沉,從源頭上防范大學生心理健康風險,筑牢校園心理安全防線。
前置發揮系統功能,提升預警時效。一是與校友企業合作打造并上線“學生心理健康預警系統”,依托數據采集形成獨立的學生畫像,動態做好重點人群的心理檔案,實現了問題學生的及時預警,做到對心理問題學生的早發現、早報告、早干預,助力學生工作信息化水平提升。二是完善心理健康工作體制機制,出臺《延安大學心理委員管理條例》,明確心理委員等骨干學生在學生心理健康預警系統中的角色權限、工作職責,把解決學生心理問題與實際困難相結合,實現同頻共振,提升干預實效性。
強化源頭梳理總結,實現信息互通。一是利用大數據分析識別風險群體,構建每位學生的成長檔案和重點學生“一人一檔”動態進退機制,按不同程度做好學生群體的危機預警,暢通校、院兩級學生數據信息同步化。二是通過個人自評、輔導員談心談話等途徑獲取學生家庭背景情況,按家庭困難風險等級分類,及時關注潛在學生問題,掌握家庭關系中的痛點和難點,實施家庭困難學生的“點對點”幫扶工作。三是利用大數據網絡,挖掘學業信息在心理預警中的作用。結合掛科數量、降級、轉專業等學籍信息,尋找“學業預警”學生的發展變化規律,著力解決學業問題被預警的滯后性,降低學生預警率。
全面預防危機事件,強化育人聯動。一是加強“校-院-班-宿”四級心理育人體系,暢通心理育人渠道。目前,學校已支持8個學院建立二級心理輔導站,通過輔導站延伸工作觸角,結合預警系統,發揮學院和班級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動性,將育心工作滲透、落實到全體教職員工的職責規范中,形成人人“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育心合力,強化全員育心意識。二是融合式提升心理育人聯動性,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六大育人體系”。通過系統大數據聯動,精準掌握學生異常行為,按問題類型進行分類管理,提升危機干預精準性和針對性。三是針對學業問題、生活事件、校園活動等設置意見反饋窗口,做到以學生實際需求為導向,形成“學生反饋—教育前置”的聯動機制,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育人幫扶工作,全方位、全過程預防校園危機事件,筑牢學生心理防線,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