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日記 | 把教科書融入生活,讓生活成為教科書
作者:自學考試報 董齊越
發布時間:2023-06-27 17:05:32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六月初的西安陰雨連綿,盼了很久也沒看到雨后晴朗的天空,帶著這若有若無的遺憾我踏上了開往延安的高鐵。在去延安的途中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著,等高鐵到站后雨早已停了,看著雨后的天空,那點若有若無的遺憾在看到這深邃的天空時就已經消散了。帶著好心情我去往了這次學習、調研的目的地——延安市新區第二小學。
延安市新區第二小學坐落于延安新區,是由延安市新區管理委員會投資建設的一所現代化全日制公辦學校。總占地面積87000平方米左右,目前有學生2300人左右,在職教師165人。
一走進學校大門,就有醒目的“潤心·北斗里”這幾個大字。據王校長介紹,基于對延安地域文化與精神內涵的充分挖掘,學校秉持著“關注心靈成長,潤育一顆中國心”的辦學理念,實施“潤心教育”。通過“北斗領航,群星共輝”的現代學校治理體系,打造“潤心課程”。以“把教科書融入生活,讓生活成為教科書”為理念構建課程體系,培養“有情、有識、有志、有恒”的潤心少年。
學校除了將“潤心”理念融入到日常課程中,還開設了“智慧父母”公益講堂、非遺課程、潤心書屋、潤心廚房等。
延安市新區第二小學是延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因此每周四下午學生們都會有一節“非遺”課程,由學校特聘的非遺傳承人為學生上課,包括剪紙、說書、茶藝、民歌、陶藝等。在教師節學生們用茶藝的最高禮節向教師們獻上祝福與感謝,陶藝課上學生們發揮想象制作出各種陶藝制品,學生們在說書老師激揚粗獷的曲調,通俗流暢的唱詞里聆聽這些遠古神話、歷史傳奇、奇聞趣談等。學校將非遺項目與課程相結合,了解非遺文化知識的同時,在學生心中種下一份擔當和使命的種子。這是一種榮譽,也是一份責任。
學校有一個“北斗七園”學習園地,在這里同學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潤心思政課”。課堂上同學們依次走進交通園、飼養園、百草園等,通過種植,飼養,崗位實踐,科學觀測這些不同的實踐體驗教育,在學會知識的同時,豐富社會生活技能。
為了構建家校共育合力的形成,學校開辦了“潤心沙龍”智慧父母公益講堂。在這里,學校會給予家長們專業的心理建設和家庭教育的科學指導,引領家長努力改變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通過“智慧父母公益講堂”讓學校和家長增強互動,共育學生成長。
為了讓學生能心智健康地成長,學校編寫了不同年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手冊,設置了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管理、社會適應、生涯規劃、生命教育等主題,還會不定期面向不同學段的學生開展心理測評,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
聽了這些特色課程后,我還想要進入日常的教學課堂去聆聽和學習。
我首先聽了李媛媛老師在四年級一班上的英語課——what can you do,課堂上李老師情緒飽滿,聲音洪亮。提出問題后會給學生足夠的思考討論時間,讓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給學生講解枯燥的句子時,時不時穿插著影片、歌曲,還會結合情景進行一些互動,讓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時,一些非常細小的錯誤李老師都能精準地捕捉到并耐心地糾正,而且無論回答對錯都會對學生進行表揚,及時給學生反饋。
英語課結束后我又接著在四年級一班聽了馮小卉老師的數學課,這節課講的是雞兔同籠。馮老師先用提問導入,引起學生的好奇,接著讓學生說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解法,哪怕回答天馬行空,馮老師都會認真傾聽并指出問題,還會要求其他學生對回答問題的學生保持尊重。在學生充分討論和回答后,馮老師才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解出答案,這個過程會讓學生積極思考,充分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馮老師還會將問題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就會更加深刻。
除了這些課程,一些大家不太重視的“副課”,例如音樂、體育等,老師們都非常用心,會在課堂上設計與課程相關的互動或拓展,也不會因為是“副課”就放松課堂紀律,甚至會在一些小事上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尊重他人、熱愛生活、認真仔細等習慣。
從這些細節就能發現,延安市新區第二小學真正做到了“把教科書融入生活,讓生活成為教科書”。
有優秀的教師才能創造出這些優秀的課堂,延安市新區第二小學的教師們都是高學歷、工作充滿熱情、對自身要求高、發自內心關愛學生的人。他們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專業技能,在入職之前都接受了嚴格的跟崗培訓和校本培訓。面對課堂,教師們精益求精;面對學生,教師們呵護備至。我詢問了老師們對于課程、對于學生的想法,老師們的回答都是謙虛而又認真的,“我覺得這節課上得還是不夠好,要再研究一下”“面對學生要有足夠的耐心、愛心和包容心”“我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要試著理解他們,關注每一個學生”“每一節課都要充滿激情,要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聽懂”……
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