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術教育體系中德育與美育融合路徑探析
作者:郝一甲
發布時間:2023-06-27 10:55:41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高校傳統美術教育體系中,對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在美育教育方面也比較滯后,二者在教學活動中呈現出明顯的分離狀態,使得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無法落實到位。本文在明確德育與美育融合價值的基礎上,分析兩者融合教育面臨的問題,結合實際探索對應的融合路徑,并提出了融合過程中需要堅持的基本原則,以期為相關教學改革提供參考,為提升美術專業教學水平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育 德育 美育
在高校美術人才培養體系中,美育是專業教育的基本要求,德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基本保障,將德育與美育有機融合,可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傳統教育理念中,對德育與美育的融合,存在無關論、專業論和觀望論等錯誤認知,使得德育與美育無法實現深層次融合,對人才培養質量產生了負面影響。當前,全面革新教育理念、優化教學模式、創新融合路徑,成為新時期高校美術教育改革的重點問題。
高校美術教育中德育與美育融合的價值
1.美育是發揮德育作用的基本前提
人類社會對美的追求自古有之,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審美特征,以美啟善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作為高等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從思想政治、法治、道德教育等各個方面完善對應的教育內容,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體系。美育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和精神文化傳承的重要驅動形式,在內外兩個層面都對德育起到基本支撐作用。從內在層面出發,美育本身就具備某些方面的德育功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美育為媒介,如在傳授繪圖技巧的同時,向學生傳輸德育思想,引導學生由美生情。從外在層面而言,可通過美育引導學生以情感培養為中介,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自發性,實現更為堅固與深入的思想教育成效。從這兩方面而言,美育都是德育成效實現的基本前提,是學生德育水平不斷提升的重要實現途徑。
2.德育是實現美育升華的基本形式
美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傳承傳播的重要教育形式,對高校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高校美術人才培養中,必須通過美育實現學生個人層面的升華。從德育目標和效能方面而言,將德育與美育有機整合,能夠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為美育升華提供物理教育空間,拓展學生美育素養途徑,使其個體認知不斷提升。從德育的本質而言,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中,德育能更好地陶冶學生的情操,健全學生的人格,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為美育升華提供了廣闊的精神空間。在高校美術教學中,只有真正提升美育升華,才能確保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3.美術教育是實現德育與美育深度融合的基本載體
在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要實現德育與美育的深度融合,應從專業教育、思政教育等各個方面為培養活動的開展提供載體。美術教育作為以“美”為核心的專業教育體系,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踐路徑,也為德育和美育的深度融合提供基本載體。在各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中,教師都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革新傳統教育理念,改變傳統教育體系中將美育與德育人為割裂的現象,充分發揮美術在專業教育方面的優勢,深度挖掘各個教學環節中所蘊含的德育要素,推動二者不斷融合,為優化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高校美術教育中德育與美育融合面臨的問題
1.美術學科教育支持力度不足
雖然美術教育在高校藝術人才培養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是新時期高等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層面對美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但受制于主客觀因素限制,美術學科教育所能夠得到的支持力度極為有限。首先,美術學科教育多集中于專門的美術類高校和部分師范院校中,學校層面的建設投入多集中于專業知識教育層面,在德育教育方面的投入占比較低。其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既具有高水平專業素養又能把握德育思想要求的高水平教師較少。多數美術教育專業的德育更加依賴于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隊伍,使得美育和德育在形式上產生了分離,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無法將兩方面要素結合為一體。
2.美術教師對德育和美育的融合重視不足
在新教育理念中,應該更加凸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則主要承擔引導作用。要實現德育與美育的有機融合,教師必須先轉變傳統教育理念,強化對德育與美育融合的重視程度,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但當前多數美術教師僅側重于美術專業知識教學,沒有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德育元素,也沒有在課內外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積極的引導,由學生自行發展。教師對德育與美育融合的重視不足,還使得學生容易在思想層面產生錯誤認識,不愿意多花時間學習德育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未能將美育與德育進行融合,導致新時期的高等美術人才培養目標難以達到相應要求。
3.學生思想認識存在偏差
在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德育屬于學生思想層面的改造,教育成效受學生個體思想認知、接受能力和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新時代的高校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可通過多元途徑接觸外界,信息內容更加復雜,有時會讓學生對德育產生認知上的偏差。多數美術專業學生僅將思政課程作為完成學業的基本要求,不愿意在課程學習中積極接受德育教育,甚至對其產生排斥心理。而有的專業課教師依然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德育相關理論,更加重了學生的厭學情緒,對德育與美育的融合成效產生了影響。
4.德育與美育融合的內容比較單薄
就理論層面而言,美術教學活動中的德育與美育融合具有堅實基礎,有較為豐富的內容,但是這些內容的展現,需要教師全面做好教學組織,有針對性地將二者銜接在一起。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融合內容創新的重視程度不足,融合內容比較單薄,沒有從美術教育的社會性出發,進行深層次挖掘,更沒有將這些融合內容與課堂教學有效銜接。由此不僅導致專業課程教學枯燥乏味,更無法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難以彰顯美術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功能,使得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存在偏差,無法適應當前社會對美術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
5.德育與美育融合的形式單一
在高校美術教育體系中,要將德育與美育融合為一體,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良好培養,還需要在教學活動中用豐富的形式將融合內容展現出來,以激發學生主動融合的動力,將品德素質提升作為個人學習成長的重要內容。但是在當前的高校美術教育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仍用灌輸式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德育活動僅集中于課堂教學環節,對學生課外實踐的結合明顯缺失,沒有形成完善的融合教育體系。這樣不僅無法充分體現德育的特征和作用,還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
高校美術教育中德育與美育融合的基本路徑
1.以課程思政為載體,提升融合支持力度
在高校美術教育體系中,要實現德育與美育的有機融合,必須要堅持以課程思政為基本載體。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應從教學設計角度入手,在教學活動開展前,先明確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的映射點,確保德育與美育融合的針對性。在教學活動組織中,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的正確引導,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德育與美育相互結合的邏輯關系,能夠明確德育學習的重要性和關鍵點,更精準地分析自身德育要素的薄弱環節,通過深入學習形成德育與美育的有機交互,用不同的學習形式實現個人全面成長。在課后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學生可以將課堂知識內化為基本驅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將課程思政的要求外化至自身行為,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以課程思政為載體實現德育與美育的有機融合,是最有效的融合路徑,也是教師與學生最容易忽略的環節。由于德育具有較強的理論性、灌輸性特征,部分專業課教師因自身的德育素養水平難以滿足融合要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所欠缺,導致兩者的融合效果較差。因此從師生兩方面而言,都應當從思想層面改變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認知,充分利用課程思政運行體系方面的優勢,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德育與美育的深層次融合,發揮不同要素之間的耦合作用,為提升德育與美育的融合水平奠定堅實基礎。
2.明確教師在融合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明確教師在美育與德育融合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為學生提供積極正向引導,是確保融合效果呈現的基本要求。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具備強有力的綜合素質,能夠以專業視角將美術教育中的德育元素挖掘出來,并以有效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第一,教師要有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較強的敬業精神、良好的職業認同感,還要在此基礎上主動挖掘課程教學中的美育、德育元素,以實際行動為學生做好榜樣。第二,要求教師具備專業的作品創作能力、品鑒能力和語言感染力,能夠通過深入分析和合理展示提升德育話語權,在教學過程中以自身思想行為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參與德育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升德育與美育融合的有效性。第三,要求教師能夠結合德育與美育的融合要求,分解相應的指標,并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美術專業知識和品德素養進行精準評價,以此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發展動態,更有針對性地做好教學組織,為人才培養實效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3.堅持以學生為融合教育主體
堅持以學生為德育與美育融合的主體,是由教育活動本身固有性質所決定的,無論是美育知識學習還是德育思想灌輸,都是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逐步改變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美術教育活動開展中,學校首先要遵從美術教育活動規律,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實踐訓練平臺,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不同實踐活動中認識到德育素質對個人成長的影響,將品德素養提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德育與美育融合的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拓寬美術學習的眼界,在互相合作中培養團隊精神,更好地提升美術教育成效。
課外實踐活動可以是色彩寫生、素描寫手、戶外速寫等專業訓練形式,也可以組織定期或不定期的展覽,或成立美術興趣小組。在實踐活動中,要確保活動組織的開放性,從多方面給學生提供訓練空間和條件,讓學生學會欣賞,提高應用技巧及藝術思維能力,能更加深入地認識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中西方文化藝術特征和不同差異,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和為藝術努力奮斗的情懷,從思想深處對學生產生積極、正向的影響。
4.結合時代發展,創新融合內容
無論是美術教育還是德育教育,都是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發展的。在傳統教育模式中,學生的思維相對較為保守,思維桎梏較為明顯,為確保德育與美育的有效融合,教師還必須結合時代發展創新融合內容。在教學活動組織中,要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發揮小組討論、項目教學法等教學方法的應用優勢,引導學生主動將自身觀點、想法表達出來,通過相互交流提升自身對專業學習和品德素養培養的認知。同時,教師還可結合美術寫生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其將品德素養有機融合至作品創作過程中,用多元化的方式將德育元素展示出來,進一步拓展思維。
在教學體系組織方面,美術專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德育與美育融合載體建設的重要性,把握德育發展的時代特征,將學生的品德素養培養納入高校“三全育人”體系中,加強與思政課教師、輔導員之間的溝通交流,強化政治理論學習,提升自身理論素養。這樣不僅能使德育內容更豐富,與美育實現良好銜接,還能以新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動力,更好地提高課程教學成效。
5.利用技術手段創新融合形式
利用技術手段創新德育與美育的融合形式,為學生創設立體化的學習空間,是實現德育與美育有機融合、全面提升融合水平的重要路徑。美術教育在形式上本就具有多樣化、創新性特征,在教學活動組織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視頻技術、VR展示技術等,將美術作品的創作細節展現給學生,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美術創作中需要具備的毅力、耐力,培養學生堅強、自信的品格,激發學生動手創作的積極性,更好地實現學生德育素養培養。
在與學生溝通交流的環節,教師要充分利用MOOC、微信群等新型信息交互平臺,引導學生主動與教師交流。在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過程中,教師可適當融入相關德育元素,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成長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指導。以新型技術和平臺為支撐的精細化教育方式,能夠更加精準地實現德育與美育的有效對接,更快速地提升人才培養成效。
高校美術教育中德育與美育融合的基本原則
1.有機滲透原則
在高校美術教育活動開展中,雖然德育與美育的融合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現實驅動要求,但是在實際融合過程中,并不是簡單地將各種要素關聯在一起,而是要實現二者的有機滲透與融合。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首先要從專業教學要求出發,挖掘不同理論知識和實踐教學中對應的德育元素,確保美育與德育的融合具備堅實的基礎。其次是在課堂教學組織中,教師要能夠根據知識講解和課堂討論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認識德育內涵,主動將德育與美育銜接在一起,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灌輸實現融合。合理的融合方式能夠加深學生對德育內涵和目標的理解,將其逐步內化至自身知識結構,外化至日常行為活動中。
2.全程貫穿原則
全程貫穿原則既是確保德育與美育融合目標實現的基本要求,又是實現高校“三全育人”體系良好運行的重要實現形式。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引下,高校德育活動的開展需要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直至走向社會的各個階段,覆蓋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的各個層面。因此在美術教育活動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環節的表現,更要注重學生在日常寫生訓練、社會實踐等課外活動中的德育表現。對于教師而言,則需在教學改革中不斷自身提升教學水平,創新教學藝術,以確保能夠將德育真正貫穿于學生美育活動的全過程,提升美育活動實效,實現美育升華。
3.自我教育原則
自我教育原則是指教師在組織美育活動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將德育轉化為學生的愿望動機,將道德素養外化至其日常行為中。自我教育是當代大學生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也是實現美育升華和德育目標的基本路徑。在當前復雜的社會環境下,教師應從自身出發,轉變傳統教育理念,構建民主、平等且相互尊重的教學氛圍,全面增強學生的自主性,實現德育滲透的持續性功能。
4.差異性原則
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受社會環境影響,不同學生對德育的認知存在顯性差異,對教育活動開展的具體要求也有所不同。傳統的集體教學模式使得教師難以顧及學生美育和德育素養培養的各個層面,使得二者的融合存在較大難度,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要開展針對性教學。而開展單一式的針對性教育,又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對此,教師要遵從差異性原則,采用小組教學或小團體教學的模式,在明確美育和德育融合目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愿形成不同形式的學習小組,圍繞教學目標開展多樣化的自主學習,以此提升德育與美育融合的實效。
結 語
高校美術教育承擔著高等美術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任,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執行者、主導者和監督者,美術專業教師必須要全面革新傳統理念,創新德育與美育融合的形式和路徑,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以此強化學生專業知識與品德素養的綜合培養,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綜合型美術高等人才。
參考文獻:
[1]賈維一,趙天宇.德育與美育雙融合:高校美術教育的可為、難為與應為[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5(1):120-125.
[2]包競生.關于高校美術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幾點思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32):38-40.
[3]居思霽.探討高校美術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研究[J].藝術評鑒,2020(4):136-137.
[4]段彥芳.基于德育的高校美術課堂教學滲透性研究——以陶藝拉坯技法課堂教學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9(6):162-164.
[5]戴宇婷.探討高校美術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研究[J].才智,2018(12):19.
[6]許諾.高校美術教育專業存在問題與對策[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8,32(3):89-92.
[7]伍慷.高校美術教育實踐“立德樹人”途徑探究[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9(1):39-43.
[8]石品.高校美術欣賞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策略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5):66-68.
(郝一甲: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