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加快推動產教融合
作者:師念
發布時間:2023-06-27 08:54:36
6月14日,西安交通大學召開貫徹落實中國—中亞峰會精神、推動產教融合座談會。會議建議以“一流企業+一流大學”組團模式,依托“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匯聚創新資源,共建絲路國際學院,吸引更多資本、項目落地創新港,培育創新生態,培養創新人才,助力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建設。
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聚焦國家和區域戰略需要,積極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依托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建設,探索建立“一中心、一孵化、兩圍繞、一共享”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與近百家領軍企業、科研院所開展務實合作,建立38個校企深度融合創新聯合體,助力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努力打造推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創新引擎。
校企融合 助推創新
6月20日,陜西日報社“創新驅動發展看秦創原”全媒體調研采訪行動走進創新港躬行樓。
在平高集團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學電力裝備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平高—西安交大研究院),研究生們正在和企業員工一起參與產品研發。
研發經理劉文魁2018年來到創新港,他說:“在這里,我們和學生們一起設計圖紙,一起在實驗室調試產品。從理論到原理驗證,最后開發出新產品,我們相互成就?!?/p>
平高—西安交大研究院2013年創立以來,校企雙方牽手跨過了10載光陰,解決了多項電力行業發展中的“短板”和“卡脖子”關鍵性技術問題,實現一系列重要電力裝備從成果落地到工程應用的全生命周期運作。
在研究院老師袁歡看來:“校企深度融合可以把學科的新技術新方法直接用在重大工程中,這對于我們工科老師來說是莫大的精神鼓舞。對于學生來說,他們能夠更早地在學校面向工程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能更好地發展成為企業需要的人才。”
平高—西安交大研究院副院長、西安平高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曉民介紹:“今年2月13日,我們注冊成立的全資子公司西安平高智慧能源有限公司落戶西咸新區,實現了校企研發成果產業化,預計未來5年營業總收入將超過12億元,引進人才150人以上?!?/p>
平高—西安交大研究院是西安交大產教深度融合的一個縮影。西安交大電氣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梁得亮介紹,目前學院已和26家企業共建了研究院,形成良好的創新生態。
西安交大黨委常務副書記榮命哲說:“我們不希望大學的科研成果僅僅躺在圖書館、專利局,掉進技術與產業化之間的‘死亡谷’,而是希望能無限接近行業產業的實際需求,并以此為動力解決產業關鍵核心重大技術問題,形成高技術含量的新產品,催生出新的產業生態群。”
產教融合 協同育人
4月8日,在建校127周年暨遷校67周年之際,西安交大召開了“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工程推進大會。會上西安交大與陜西軌道交通集團等12家企業代表簽約,與10個“百千萬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示范項目代表簽約,組建“科學家+工程師”聯合團隊,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西安交大黨委書記盧建軍介紹:“學校啟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工程以來,建設了現代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通過參與構建創新聯合體,遴選近200名企業導師,真正實現教研一體、學科交叉、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聯合攻關?!?/p>
在統籌協調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建設教育強國上,西安交大未來技術學院結合學校實際,進行了初步探索與實踐。
一方面,未來技術學院依據學校提出的“一中心、一孵化、兩圍繞、一共享”要求,與航天六院、中國移動、海爾、陜西軌道交通集團等大院大所、行業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在創新港建立了一批由企業主導、校企共同管理運行的新型創新聯合中心。同時,根據校企“雙管理、雙首席、雙簽字、雙導師”原則,組建181人的“科學家+工程師”雙導師團隊,開展有組織科研,進行有組織人才聯合培養。
另一方面,未來技術學院實施“教、學、管”三大改革。通過研討式和混合式課堂,將授課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通過項目驅動式課程,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在管理方面,加強過程管理和綜合評價。
未來技術學院執行院長王小華介紹:“截至目前,學院已經新建了62門產教融合課程,其中項目驅動式課程31門。162名學生在這里接受學術大師和工程專家的聯合指導,并在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中心里不斷歷練、成長,有望成為相關行業的未來領軍人才。”
成果轉化 服務市場
陜西華銀科技有限公司是我省首批入駐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企業之一。2021年4月,華銀科技與西安交大簽訂合作協議,在創新港成立了陜西省液流儲能創新中心。如今已先后孵化了陜西華興電能有限公司及華興電能液流儲能項目。
6月20日,在陜西華興電能有限公司,總裁劉志軍向記者一行展示了公司產品。他說:“我們一直在和西安交大合作,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陜西省液流儲能創新中心匯聚了國內液流儲能行業的頂尖專家,現已參與制定國家及行業標準13項,液流儲能產業鏈計劃3年內實現上市。”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盧建軍表示:“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
今年4月23日,由西安交大聯合陜汽集團等多家單位成功研制的全國首輛鎂合金輕量化掛車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交付。單車鎂合金用量超過800公斤,最大單體鎂合金制件尺寸13米,相比原鋼制方案綜合減重近1噸,可顯著提升公路貨運經濟效能,有望培育千億級輕量化專用車市場。
去年,西安交大化學學院的孫楊教授團隊受河南三門峽一家公司委托,研發了一種芳烴硝化催化劑。這種催化劑主要用于化工生產領域硝化工藝,相較市場上的硫酸硝酸混合物催化劑更具安全性。目前,這種硝化劑已進入試生產階段,并接到了客戶訂單。
這些都是學校科技成果從“書架”轉向“貨架”的縮影。截至目前,西安交大已累計征集可轉化科技成果1100余項,梳理專利及非專利存量技術成果3萬余項,建立了西安交通大學成果清單;為促進科技成果在陜就地轉化,已定向為西咸新區春種基金推出種子項目350余項,其中已通過基金投決155項;在陜就地轉化成立179家科技型企業,累計本土融資超過2.5億元。
來源:陜西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