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汽車強國夢”點燃創新的加速引擎
—記長安大學機械工程(車輛工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作者:李 可 王 翀
發布時間:2023-06-20 10:30:57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2017年12月,由馬建教授領銜的長安大學機械工程(車輛工程)教師團隊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團隊的發展史與校史同向同行,七十載流嵐歲月,長大汽車人親身參與、親眼見證了民族汽車工業的發展、成長與壯大,為實現“汽車強國夢”而孜孜以求。
近年來,團隊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科技前沿問題,為車輛工程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民族汽車工業自主創新做出卓越貢獻。團隊以尖端科技成果助力交通強國、富民強省,主持百余項國家級、省部級、大型汽車企業重大科研項目,成果轉化逾20億元,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0項,發表高水平論文6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200余項。團隊先后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陜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等多項教學獎勵,團隊成員獲交通部新世紀十百千人才、陜西省五一勞動獎章、陜西省師德標兵、陜西省教學名師、陜西省特支計劃高層次人才、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等多項榮譽。
如今,團隊堅持將正能量、硬科技、軟文化植入教學科研的內生基因,以黃大年精神為標桿,力爭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科研攻關的先鋒隊、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國家幾經權衡,選擇重工業作為工業強國的戰略舉措。1953年,決定西安發展方向的“一五計劃”拉開序幕,蘇聯援華的百余項重點工程相繼有17項落戶古城。
1953年2月,伴隨著激情燃燒歲月的腳步,西北交通學校(長安大學前身之一)從蘭州東遷西安,更名西安公路學校(1955年又易名西安汽車機械學校)。當年這所不起眼的中專學校,校舍只有矗立在大片麥田中的兩棟低矮樓房,但卻擁有設施齊全的實驗室和汽車跑道,校園里的汽車實習工廠既是學生們的理論課堂,還是生產實踐大舞臺。
“那時上課,汽運工程(車輛工程專業的前身)的同學跟著老師一起加工汽車零件,當時學校汽車實習工廠能生產各種車用零部件,連最難生產的曲軸、大梁都不在話下。”當年的學生們對此記憶猶新。
突破“卡脖子”技術
1977年,馬建進入當時的西安公路學院學習,先后獲得汽車運用工程學士和碩士學位、交通運輸工程博士學位。1990年前后,馬建先后兩次赴日訪學,主要從事汽車振動特性和系統動力學特性研究。掘深井者得甘泉,經過30余年的深耕細耘和潛心鉆研,馬建推動了汽車檢測技術“從0到1”的突破,團隊先后三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談及成績,馬建言語間云淡風輕,但成功的背后盡是辛勤的付出和努力的汗水。風雨過后才能見到彩虹,直面一次次困難坎坷,他和團隊成員一次次挺了過來,總是憑實力贏得尊重。
20世紀90年代,當時國際知名的汽車檢測設備廠商只向我國出口單項或成套低端設備,這嚴重制約國家汽車檢測技術的發展。“這項技術怎么就不能國產化?”馬建團隊非不信這個邪,他們把自己關進了實驗室,大家心里都憋著一口氣。開展“汽車綜合性能檢測關鍵技術研究及系列產品開發”,實現技術和產品國產化,這是他們的愿景,也是遠景。當時在國內,這項革新尚屬首次嘗試。“能成功嗎?”其實連他們自己心里都在打鼓!熬過近6000個漫長的黑夜,馬建團隊的技術研發工作取得了全面突破性進展,他們共研發出25種142個型號的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系列產品,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完整技術體系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當時,該項目關鍵技術及系列產品在國內汽車行業廣泛應用,并出口到美國、日本、德國等多個國家,一舉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和壟斷,解決了我國汽車綜合性能檢測行業的重大技術難題。水到渠成,馬建帶領團隊拿下了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7年后,同期推進的另一項科研成果也取得了重大進展。汽車制動與ABS整車不解體檢測技術是汽車制造、檢測及維修行業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馬建首次提出了利用扭矩控制器模擬道路附著系數、利用飛輪組模擬車身平動慣量的汽車制動與ABS多工況室內臺架檢測方法,研發了滿足不同重量等級車輛軸重和制動性能檢測的高精度可變量程傳感器,開發了3種類型32個型號的汽車制動與ABS整車智能檢測系列產品并實現產業化。又一次,馬建帶領團隊斬獲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近年來,面向新時代交通強國建設的新需求,馬建團隊再次搶抓檢測行業智能化轉型升級新機遇,首次提出了對稱式激光位移檢測方法和基準傳遞與多傳感器融合檢測方法,研發出激光位移系列傳感器和多功能激光路面檢測系統,開發了3種36個型號的道路橋梁智能檢測系列產品并實現產業化,創新成果迅速在國內汽車行業推廣,批量出口到日本、印度等10多個國家,解決了世界范圍內的行業共性難題,團隊再次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讓“后浪”奔涌向前
2022年底,學校公布符合教授任職資格人員名單,34歲的陳軼嵩破格晉升。“陳老師2020年獲得了省級人才‘帽子’——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他各項實績都令人信服。”說起陳軼嵩,團隊成員趙軒沖記者豎起了大拇指。其實,趙軒同樣是憑實力、實干加實績快速成長起來的,他36歲晉升教授,先后獲得2017年度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19年度青年長安學者、2020年度陜西省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等稱號,并于2022年入選斯坦福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名單。
團隊成員馮鎮是一名軍嫂,夫妻倆長年兩地分居,她一個人扛起了家里所有大小事務。馮鎮一邊要照顧家中老小,一邊還要做好《汽車理論》等多門專業課程教學,在馬建的悉心幫帶下,主持項目、參與課題、發表論文、參編著作,她樣樣都不落下,個人還先后被校院表彰為優秀教師。
提起團隊,說到馬建對自己的培養幫帶,大家紛紛打開了話匣子。“馬老師是我們科研攻關時的指路明燈,遇到困難經他點撥指導,我們總能很快找到最優化的解決方案。”畢業于新南威爾士大學的準“90后”王澍副教授接過了話茬。“老師一定要和學生交朋友,做良師更要成為益友。”34歲的高工賀伊琳一直對馬建經常說的這句話印象深刻。團隊成員提到最多的是:“馬老師強調教育是一種傳承,平日里他非常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
39歲的王建鋒教授記得:“有一次,馬老師指導我們進行道路檢測技術及裝備研發時,提出利用激光路面、數字圖像路面檢測技術和現代車輛技術的創新集成方法,以此實現對路面平整度、構造深度、道路線形等多項指標的同時檢測。經過反復的技術研究和裝備研制,這項檢測技術很快在國內20多個省區推廣應用,道路檢測車智能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的同時還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這些年,馬建總是以黃大年精神勉勵團隊的年輕人要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汽車強國夢”建設、汽車創新人才培養中。現如今,團隊以“雁陣文化”為引領,逐步搭建起以行業資深教授為核心、海內外名校博士為骨干的教師隊伍,在“雁陣”框架模式下,張碩、史培龍、朱國華、孟德安、羅耿等年輕人迅速成長,都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教學科研骨干。
歲月悠悠,杏林蔚然。從教40余年,馬建先后培養了100余名碩士、博士和博士后,為研究生和本科生講授《車輛系統動力學》《汽車理論》等10余門專業課程,深受學生好評。作為國家級一流專業、特色專業負責人,國家級教學團隊負責人與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負責人,他先后獲得陜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在內的4項教學獎勵。2022年,馬建帶領團隊又獲得陜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團隊開授的《單片機原理與汽車微機應用技術》《新能源汽車儲能與應用技術》《汽車設計》等課程先后成為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省級一流課程、省級思政示范課程,培養的學生連年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世界智能駕駛挑戰賽、中國大學生方程式大賽等競賽中獲得多項獎勵。
競速新能源“賽道”
當前,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汽集團考察時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這些年,團隊敏銳抓住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機遇,緊緊圍繞“雙一流”建設戰略目標,瞄準技術前沿和市場需求,緊跟汽車行業電動化、輕量化、智能化、網聯化的變革方向,著眼于新能源汽車三電核心系統、智能汽車安全等“卡脖子”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研究,突破關鍵基礎理論并實現產業化應用。
在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關鍵零部件研發領域,團隊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陜西省科技重大專項、陜西省重點產業創新鏈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在節能、減排、安全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團隊先后與中國汽車技術中心、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吉利、比亞迪、金龍、陜汽、宇通、法士特、延長石油、中航電測等汽車行業領軍企業建立起良好的產學研合作關系,用尖端科技成果服務汽車行業。此外,團隊積極參與陜西省“三百萬輛汽車工程建設”“一帶一路”建設,以高端智庫作用支撐陜西汽車產業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深遠的社會影響力。
2022年8月,陜西省汽車工程學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在西咸會議中心召開,為表彰馬建在提升行業學術引領力和社會影響力方面作出的卓越貢獻,他被學會授予終身成就獎。面對榮譽,馬建淡定而從容,因為他知道,在科研的星空里,個人始終是渺小的,集結團隊的力量才能行穩致遠。
人生的奮進沒有止境,還有更多的擔子等著后來人去挑,也會有更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有人去演繹精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馬建的學識與品格,影響著團隊的每一個人。伴隨著一批批新能源汽車下線投用,在“汽車強國”的賽道上,一代代汽車人點燃創新和超越的引擎,不斷傳遞著手中的接力棒。
(李可、王翀:長安大學黨委宣傳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