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主題班會的“五個特質”
作者:閆生厚
發布時間:2023-06-19 11:02:06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主題班會是在班主任指導下,以班級為單位,圍繞既定主題,運用班集體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德育活動,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學生自主教育的有效方式,也是加強班級建設的重要陣地,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優質主題班會應具備“五個特質”。
主題鮮明。主題是主題班會的旗幟和靈魂。鮮明的主題不僅是班會實現育人目標的內在要求,而且對班會的開展具有導向作用,直接決定著班會的預期目的,還會放大班會的育人效果,使班會效應延伸到班會之外。
主題要有鮮明的教育性。班會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選定班會主題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加強思想道德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在思想教育中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發揮班會育人功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的提升。
主題要有鮮明的時代性。班會主題的選定要著眼于新時代的偉大成就和時代精神等,引導學生開放格局。除此之外,還要聚焦優秀傳統文化,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賦予孝道、忠義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讓經典主題煥發出時代活力。
主題要有鮮明的針對性。主題班會要針對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出現的問題靶向施教,因此,主題要切合學生實際,找準本班學生普遍存在的典型思想問題。具體來說,就是要對班級建設和學生成長中的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和研判,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及身心特點,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結合學校、家庭、社會生活實際,在細小的生活題材中,去粗取精,抓大放小,提煉并確定具有代表性的主題,同時要兼顧學生個體差異與群體特征,提高主題班會的實效。
主題要有鮮明的計劃性。班會是重要的德育課程,具有綜合性、活動性、生成性等特點,但班會沒有固定的教材可用,而學生的思想成長和精神發育是有規律的,所以班會主題要有計劃性。主題計劃周密,便于明確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達到相應的教育目的,保證主題班會有序進行。
主體突出。班會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徑,但班主任不是班會的主角,學生才是班會真正的主人。
在班會實施過程中,班會主題要由學生選定,班會方案要由學生制定,班會活動要由學生組織,班會決定要由學生監督并執行。因此,在班會的前期準備、組織召開、小結提升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接受教育和熏陶,提高綜合素質。
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班主任可通過指導班委會,讓班委會組織全體學生開展活動。班主任要善于總結和提煉。在主題班會中,班主任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做到“灌中有啟”“啟中有灌”“啟灌結合”,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引領,使學生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感悟到召開班會的目的和意義。家長等參與班會的校外人員是班會的重要資源,要讓他們也深度參與到班會活動之中,或給學生講解,或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學會交流,提高認識,涵養品格。
內容適切。內容是主題班會的血肉。班會內容要服務服從于班會主題。不同階段的學生,對班會主題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班主任在組織主題班會時,要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在豐富多樣的生活素材中,精心選取恰當的內容來充實班會,滿足學生不同的心理需求。
恰當的班會內容來源于學生真實的生活和成長需要。一是中小學德育工作需加強的內容。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勞動教育等,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班會內容要與中小學德育大綱相結合,使主題班會成為德育體系的一個必要環節。二是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和偶發性事件。在學生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發生一些影響學生學習、生活的問題,如如何珍惜時間、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環境等。教師應利用班會及時回應學生關切,消除疑慮困惑,從思想上引導、學習上輔導、生活上指導、心理上疏導,給予學生有效關愛和正確的思想引領。三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青少年對生活充滿好奇與遐想,渴望了解世界,對很多問題充滿好奇,如怎樣看待早戀、如何與父母和諧相處等。青少年正處于“拔節孕穗期”,將這些話題作為班會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化解煩惱,打開心結。
形式多樣。青少年正處于長知識、長身體的階段,他們精力充沛,興趣愛好廣泛,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他們思想活躍、喜歡參加知識性強的活動。因此,主題班會必須適應青少年成長的特點,根據不同的主題,采用主題報告會和演講競賽、讀書交流和辯論、社會調查成果匯報和文藝表演、經驗介紹和故事會等多彩多樣的形式,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調動學生參與班會的積極性。
班會要打破空間限制,拓展活動空間。走出教室等固定場所,以校園、社區、工廠和各類教育基地等為主題班會場景,打破固定的時間安排,與中國傳統節日、學校主題日、校園節(會)活動等做好銜接,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教育基地、研學教育基地、綜合實踐基地、法治教育實踐基地、文化場館、科技場館、博物館等社會資源,以獨具特色的形式展示主題活動的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新奇有趣的班會活動體驗,以鮮明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力量激勵學生,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此外,移動終端也為班會開展“線上+線下”活動提供了便利,主題班會也可以采用連線的方式,開展網上異地同步交流和實時同步互動,引入更多資源進入班會,吸引更多的主體參與班會,豐富班會內容,增強班會教育效果。
效果明顯。效果是判定一節優質班會課最重要的標準。是否實現了預期的活動目標,是否解答了學生的思想疑惑,是否增長了學生的知識見識,是否增強了班級凝聚力,是否建立了民主和諧的班級秩序,是否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指導性和啟發性等應該成為評價班會效果的主要指標。
班會課的效果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班會課上學生的表現,另一方面是學生課后的變化和行動。由于“劇場效應”的影響,學生在班會現場的某些言行不一定具備完全的自主性和真實性,情感的持續性和穩定性較差,而且班會主題的設計遵循一體化原則,需要學生持續不斷地強化認識,所以在班會結束后,教師應引導學生繼續思考班會課程內容,對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言行進行持續性的追蹤,關注學生思想情感方面的變化,鞏固班會成果。同時,班會主題的內容還要落實在實踐中,讓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更好地落實主題班會的教育目標,做到知信行合一,發揮主題班會的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隴縣教學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