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即將來臨之際,為進一步落實“雙減”政策,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引導師生感受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魅力,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武功縣第二實驗小學開展“多彩活動”迎端午系列活動。6月15日,迎端午活動恰逢學校每周漢服日。餐廳里、連廊上、各班級、操場上、大廳間,全體師生齊參與,包粽子、制香包、插艾葉,開展捶丸、蹴鞠、投壺等多種游戲,學校老師給孩子們送上五色花繩、佩戴香包香囊,和孩子們一起游戲,整個校園沉浸在濃濃的端午氛圍和歡聲笑語中。

20230619091642908-11-e965b.png

包粽子。餐廳里,開心小廚社團老師帶領三年級學生包粽子。你瞧,他們做的有模有樣,碧綠的粽葉,噴香的粽餡,在孩子們的手中魔法般成為一個個可愛的小粽子。

20230619091650624-26-d2340.png

制香包。連廊里,美術組老師帶領四年級學生在連廊做香包。且看過來,一個個別出心裁、創意奇特的香包,在孩子們的巧手中誕生。

20230619091642982-75-18d13.png

插艾葉。各班級教室門窗上,孩子們都插上了體育組老師新鮮采摘的艾草,驅除蟲蟻、凈化空氣的同時,表達了驅趕疫情、永葆健康的良好愿望。

20230619091650630-74-72783.png

練投壺。投壺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游戲,也是一種禮儀。在戰國時期較為盛行,尤其是在唐朝,得到了發揚光大。投壺是從先秦延續至清末的中國傳統禮儀和宴飲游戲。

20230619091642956-17-fdcb2.png

賞捶丸。捶丸是我國古代以球杖擊球入穴的一種運動項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馬球中的步打球。當時的步打球類似現代的曲棍球,有較強的對抗性。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來的同場對抗性競賽逐漸演變為依次擊球的非對抗性比賽,球門改為球穴,名稱也隨之改稱“捶丸”。

20230619091642929-29-4dc6b.png

玩蹴鞠。蹴鞠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一朵體育奇葩。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筑球”“踢圓”等,“蹴”有用腳蹴、蹋、踢的含義,“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內實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日的足球。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中國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游戲。

20230619091642980-52-081c9.png

觀木射。木射游戲是將15根木柱立在平坦的場地一端,每隊派出一人在另一端擲拋木球,擊打另一端的木柱,以擊中紅色木柱者為勝,以擊中黑色者為負,兩隊交替進行,最后看哪個隊擊倒的紅色木柱多,哪個隊就是勝者。

通過系列活動的開展,廣大教師積極探索文化教育新方式,不斷創新師生文化活動,讓師生多角度體驗到端午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增強了師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讓祖國傳統文化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贏得了師生及家長的好評。

責任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