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聯動課例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以“名校+”“名師+”發展共同體、“U—D—S”研究合作為支撐
作者:鄭小君
發布時間:2023-06-15 11:21:51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課例研究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載體。教學是教師主要的專業活動,教學研究是學校校本研修的主要內容。在“雙減”背景下,通過“課堂革命”改進教與學的行為,能夠使教師的教更加聚焦學生發展的需要、特點和規律,使學生的學更傾向于基于真實情境、真實體驗的學習。區域聯動教研采用“三課兩反思”基本模型,在學、練、思、議、用等環節中,凸顯學生主動發展、個性發展的發展策略,落實“生本”教育理念的課堂重建。
西安市雁塔區小學語文學科進行了以“名校+”“名師+”發展共同體、“U—D—S”研究合作為支撐的區域聯動課例研究,結合區域小學語文教學實際、教育發展格局,吸收了北京、上海等地區“課例研究”的先進經驗與研究成果,進一步推進與深化、改進與提升了已有的研修模型,使其在新的區域實踐層面充分發揮科學的指導價值,引導教學革新。
一、西安市雁塔區小學語文區域聯動課例研究的特點
西安市雁塔區小學語文學科區域聯動課例研究以課例研修為載體,研訓一體聯動,分別聚焦學校校本研修和課堂質量改進,樹立了兩個區域內的教研品牌——“雁語之春”校本研修成果系列交流展示活動和“研在金秋”主題課例研修系列活動,分別安排在春秋兩個教學季進行。每個系列活動遵照“U—D—S”區域教研的模型,采取課例研修、研修案例交流、優秀課例展示、名師課例點評、專家專題培訓結合的方式,為區域內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有理論、有實踐、有反思的研訓活動。
(一)以“三課兩反思”作為課例研究的基本模式
上海市教科院顧泠沅教授及其課題組提出了以課例研究為載體,以“三階段兩反思”為操作特色的“行動教育”模式,即“三課兩反思”模式。這種研究范式著眼于滾動改進教學,通常以一位教師就同一課題上三輪課的方式,實現教學行為在同一主線上的不斷改進。最關鍵的是課例要集中突出研究主題,并且聚焦課堂關鍵事件。從課例研修的內容看,可以同課同構,也可以同課異構,可以是對常態教學的循環跟進研究,也可以借用微格教學對“關鍵事件”進行循環跟進研究。
區域聯動課例研究的主題一般圍繞學科教學難點、學生學習疑點和學科爭議熱點等,強調在真實自然的教學情境中觀察教師的教學行為,讓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直接接觸,有利于研究者理解被研究者的思想和價值觀念,進而理解他們的教學行為。
借鑒行動研究的方法,從課堂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出發,尋找課堂教學的關鍵事件,追求教學行為的改進。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行動去研究,借助課堂觀察和實錄分析的手段,讓教師自己設計、反思、再設計、再反思。
在研修過程中,強調教學行為的連環跟進。關注本學科特性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研修成果能較快轉化為學科教師的常態教學行為并直接作用于學生身上,有利于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培育教師的教學研究習慣。
(二)以“學習為中心”的理念貫穿于課例研究的全過程
課堂的中心是為學而教,教學研究的重心是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改進研究。在教學觀念和教學結構上,教學研究關注學生的學習,在對教材教法的研究中嵌入了對學生學習的認識,校本教研實現向“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改進”的轉變。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研究者,以自身掌握的有關學生學習的知識作為其教學實踐的基礎。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是在教學和對學科的研究中嵌入對學生學習的理解。教師的學習專業屬性體現在教師能夠運用專業知識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設計和評價。
教學的基礎是對學生學習的研究。教學設計要基于學生的學習起點,教學實施要基于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學改進要基于學生的學習結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關注與考查學生。
以學習為中心的核心理念與特征滲透于“確立研究主題”“規劃教學設計”“實施課堂觀察”“開展課后研討”“形成研究報告”等課例研修的核心環節,貫穿于研修的全過程,確立研究主題,教學合一。教師要規劃教學活動,因學設教。實施課堂觀察,以學觀教。開展課后研討,以學論教。形成研究報告,依學改教。
關注教師的實踐經驗和主動的深度參與,應將教師日常教學與研究、培訓融于一體,為改進教學行為而研究,在研究中開展培訓。培訓的內容是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下動態生成的,培訓形式不是培訓者對被培訓者的單向傳授,而是依賴于培訓者與被培訓者之間的互動。
(三)“依托‘U—D—S’研究合作關系”及“名校+”“名師+”研修共同體
“U—D—S”是大學(University)、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或教師專業發展機構(Departments)、學校(school)三個單詞的英文縮寫,代表了區域聯動教研組織的三個部門、三個主體,體現了從專業引領到行政推動、教研實施的三股聯動力量。
“依托‘U—D—S’研究合作關系”的課例研究中,大學研究人員、教研員和一線教師結成研究共同體,以課例為載體,以行動研究為手段,以行為跟進為目標,共同開展研究活動。發揮大學研究人員、研修員和教師三方各自的優勢,組建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的研究共同體,避免教師在研修中進行同水平甚至低水平的重復。倡導平等、民主的教研文化,教師既是被研究者,也是研究者。
借助“名校+”學校發展協作共同體和“名師+”研修共同體平臺,圍繞課堂教學改革,聚焦教學難點與熱點問題,以校本研修和聯動教研為載體,設計和組織主題課例研究活動,推動學校由內而外、上下聯動,推動課程改革與新課標實施的氛圍與環境。近年來,雁塔區大力建設學校發展共同體,推進集團化辦學,建設“名師+”研修共同體,實現了中小學“名校+”發展共同體全覆蓋,在學校發展共同體內部開展校際多學科、同年級聯動課例研究,提高教師對課堂革命與新課標理念的認知與理解,改進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以學校辦學理念為引領,革新課堂教學理念,建構“以生為本”的課堂。組建了市、區級“名師+”研修共同體近百個,各研修共同體定期組織開展主題課例研究,使共同體成員在名師指導、示范和引領下,改進教學行為,提升專業素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二、區域聯動課例研究的創新突破與實踐成效
教師專業發展要以教師為本,遵循成人學習的規律,以解決問題為核心,能夠運用個性化資源實現學習正遷移、學以致用。引入以“名校+”“名師+”發展共同體、“U—D—S”研究合作伙伴關系為支撐的區域聯動課例研究,這一區域聯動課例研究有教育實踐基礎、教育科研過程和教育理論的支撐,是一種在教學行動中開展的包括專業理論學習在內的教師教育,融合了理論學習、案例教學和實踐反思三種培訓方式的優點,融合了教師現場教學、教育觀察技術、教學同伴研究過程、教育科研中行動研究方式和教研成果整理過程,有利于提高教師學科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專業認知,建構起系統、完善、科學的學科知識體系,提升教師課程領導力,是探索教師專業發展的一條有效路徑。
開展課例研修有助于改進教師課程執行力,促進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型建構,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推動學校開展基于真實情境、真實問題的校本研修活動,建構豐富、實用的校本研修方案,帶動學校教研深度發展,推動區域教研工作創新發展,發揮區域教研工作的傳動、助力、引領作用,提高教研工作的科學行動力,形成區域教研特色。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