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研、訓”一體化視域下的學科基地建設的實踐
——以漢中市初中語文學科與教師發展指導基地為例
作者:楊安平
發布時間:2023-06-15 11:19:16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必須以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為行動指南,強化課程育人導向,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著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構建“教、學、研、訓、評”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為深化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和評價機制改革,激發教學教研教改活力,整合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全力打造教育強市和“學研在漢中”品牌,自2021年6月起,漢中市全面啟動中小學學科建設和教師發展指導基地建設(以下簡稱“學科基地”)工作。該項工作以促進全市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學科基地為依托,以教師發展和教學研究為著力點,構建區域聯合、專家引領、中心輻射、智慧共享的教學發展模式和教師專業成長發展平臺。
一、放眼“大教育”,充分認識學科基地的價值定位
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立足課堂,學教研融通;專家領航,市縣校同步;骨干帶動,老中青共建。建立骨干教師網絡交流平臺,指導各名師工作室、學科帶頭人工作坊開展自主研修和學術研究,承擔指導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或青年教師等任務,著力提升教師課堂實踐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示范引領能力,促進領軍團隊自我成長,培育一批學科核心力量,打造有內涵、有品位、有影響力的語文教育專業共同體。
有利于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以課堂為主陣地,聚焦教、學、評一致性改革,圍繞“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怎樣教得好”等一系列問題,開展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加強課程資源開放與應用,營造研究與創新、交流與合作、開放與多元的教學教研文化。把握教學改革研究方向,通過教學觀摩、示范交流、專題研討、實踐反思等多種形式,創建有質、有趣、有品的語文課堂教學范式,引領學生由淺表學習走向深度學習,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全面提高學科育人質量。
有利于推動教育科學研究。定期邀請專家來指導教學教研工作,深入研究和探索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聚焦教育教學重點、難點、熱點,立足漢中教育實際和本土文化特質,積極申報和承擔研究項目,深入開展課程研究、課堂研究、課題研究,不斷總結經驗做法,凝練教育教學主張,圍繞教學策略方法、質量監測評估等經驗做法和存在問題,撰寫接地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術論文和教育專著,形成一批有價值、有代表性、值得推廣的教科研成果。
有利于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實施跨區域、跨學科、跨學段研修,發揮基地的引領、帶動、輻射作用,將學科基地建設與集團化辦學、鄉村振興相結合,對外引入優質教育資源,橫向開展跨區域聯合研修,向下開展送培到縣到校,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區域共建,積極構建“大教育”格局,實現全市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和辦學水平整體提升。
二、立足“真研修”,積極創新教師成長的實踐路徑
以賦能為動力,筑牢專業素養基石。一是組織高端培訓,依托各級教研師訓部門,組織教師參加國培、省培項目和高層次培訓活動,不斷汲取先進教育理念與實踐智慧。二是加強專業閱讀指導,組織基地領軍團隊及各地校語文教師閱讀教育專著、專業期刊、文獻資料,舉辦讀書論壇,提高教師人文素養和理論水平;同時以寫促思,堅持撰寫教育敘事、教學論文、教學案例等。三是開展結對幫扶,抓實抓好“青藍工程”,規范青年教師匯報課、名師骨干示范課活動,切實落實導師負責制,精心制訂市級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培養方案》《個人成長規劃書》,強化領軍團隊成員對培養對象的幫扶指導,在“師徒結對”中實現新老共進。
以資源為媒介,搭建共享交流平臺。一是搭建實踐研修平臺,基地校開啟“起鳳教育講堂”,充分發揮校內名師骨干引領示范作用,定期舉辦專題講座、讀書分享或事跡報告會,適時組織跨區域的校際聯合研修活動,在同伴互助中共成長。二是搭建網絡研修平臺,以專業引領助力教師能力提升。
以基地為原點,拓展融合研修渠道。一是與工作室(坊、站)共建,加強與省級語文名師工作室的聯系,組織教師參加工作室學術活動,深化與省學科帶頭人工作坊、優秀教學能手工作站的互通共建,聚焦初中語文與小學、高中語文教學銜接,聯合舉行課標研讀、復習研討、賽教磨課、讀書交流、學科思政等研修活動。二是與教師培訓項目對接,充分發揮基地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三是與集團化辦學融合,以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為契機,借助基地校的名師資源和領軍團隊成員的專業優勢,深化對集團成員校、區域內薄弱校的幫扶指導,開展送教下鄉、聯考聯評等活動,不斷促進薄弱學校教師專業成長和教學質量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研修學習旨在教師自我提升和團隊共進,必須真實、扎實。研修工作既要聚焦共性需求,促進教師全員提升,又要開掘廣度深度,注重骨干教師培養,讓不同層次的教師都有所收獲。
三、緊貼“新課標”,切實提高教學研究的質量效用
學科基地建設的落腳點是教育質量提升,是學生全面發展?;毓ぷ魇冀K以教學教研為中心,以“課堂革命”為抓手,以課題研究為帶動,不斷深化新課標、新教材、新教法研究,精心錘煉教育教學藝術,全面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水平。
(一)研讀課標,把握育人航向
2022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增強了“教—學—評”的指導性,加強了學段銜接,突出強調學生素養發展和教師教學研訓。為此,學科基地組織全市中小學語文教師研讀新課標,解讀新理念,分享新方法,開展了《讀懂新課標,明晰新航向》《提升核心素養,加強讀寫融合》等系列專題講座活動,引領各縣區教師形成自主研讀新課標、踐行新理念的氛圍?;匦_€以教研組為單位開展了課標學習微講座和課標理論測試活動,并通過創新教學設計、觀摩研討課等將理念轉化為教學實踐,在課堂中生長出原生態的、適應時代變革的教育主張。
(二)深耕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新課程視域下的課堂教學將呈現以下轉向:如以記憶、理解為出發點的教學,將走向以問題解決為出發點的教學;以“先學后用”為特點的功利主義觀念,將走向以“做中學”“用中學”為導向的能力培養模式;從更關注知識傳授的系統性、準確性,將走向更關注思維能力的深刻性、遷移性、應用性……課堂教學要打破傳統學習場景和學習方式的壁壘,真正從以“教”為中心走向以“學”為中心。
為給廣大一線教師的教學提供基本參照,在市學科建設與教師發展指導中心統籌下,兩個市級語文學科基地通力協作,研制了《漢中市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指導意見》《漢中市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和管理指導意見》《漢中市初中語文命題測試指導意見》,并經專家論證修訂后逐步頒布實施。同時,圍繞課堂核心問題,以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為目標,深入研究學科課程建設、課堂教學方式改革,研究中高考改革評價方向,組織開展創新課堂大賽等活動,促進課堂教學在物態、形態、學理、評價等層面的轉變,創建有效、高效教學課堂樣本,為“課堂革命”深度發生提供了理念引領和課例示范。
(三)強化研究,凝練科研成果
學科基地牢固樹立“問題即課題”意識,關注教育熱點、難點和學生素養生長點,遴選有前瞻性、典型性的問題展開“真研究”,強化階段性成果的總結凝練,圍繞研究課題進行論文寫作,在此基礎上豐富文體樣式,拓展寫作領域,在實踐中獲得理性思考,以教育科研帶動學科質量和教師素養的提升。
通過近兩年的不懈探索實踐,學科基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因材施教,課堂顯特色,中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理論水平不斷提升,骨干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學主張。二是因勢利導,教師成名師,一批中青年教師成長為“三級三類”骨干教師,并引領帶動各地校廣大教師不斷成長。三是因需施策,教學有實效,形成了以學生學業質量標準為評價尺度的課堂教學新樣態,實現學生、教師與學校的“共生長”。
學科基地建設是經由感性與理性、實踐與理論、個人與團隊融匯升格的蛻變歷程。面對新時代教育發展形勢要求,我們將堅守“大格局、寬視野、高標準、深研究”工作原則,持續探索“教、學、研、訓、評”一體化發展模式,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自主與合作相結合、學習與應用相結合、反思與提升相結合,竭心盡力共創學科基地工作新局面、新成果,努力實現“教師成專家、課堂有風格、科研出成果、質量大提升”的目標愿景,助力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第一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