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小學推行課后服務,延長了學生的在校時間,這對教師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身處“大語文”時代,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家長意識到了閱讀的重要性,可面對信息時代鋪天蓋地的碎片化閱讀內容,很多學生的閱讀是盲目進行的,要么態度敷衍,當作任務,沒有堅持的興趣和動力;要么方法不當,一知半解,不得要領;要么讀而不用,無法做到學以致用。那么,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真正的閱讀,教他們在讀書的同時認識自己,在書籍里得到教育,并愉悅地生活在書籍的世界里呢?筆者在深入學習貫徹榆林市教育局《關于深化課程改革 實施“課堂革命·榆林實踐”的指導意見(試行)》的基礎上,結合日常教學實踐,淺談一二。

分層制定目標 培養閱讀興趣

孔子曰:“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分年級段制定閱讀目標。如低年級段學生要能閱讀簡單易懂的、注有拼音的兒童讀物,了解讀物的主要內容,并正確、清楚地用連貫的語句講述讀物的主要內容;中年級段學生要能夠積累好詞好句,仿寫具體生動的句子,在閱讀后主動思考,談體會,寫收獲;高年級段學生要能每天粗讀、細讀或品讀一兩篇不同難度的600字左右的文章,且每周寫三四篇質量高、分析全面且深刻的讀書筆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興趣是行動的內驅力,是創造發明的引發點。小學生對閱讀的認知較單純,若內容能夠吸引他們,自然會主動閱讀,如果內容較生澀枯燥,味同嚼蠟,自然不愿讀。因此,培養興趣要尊重學生的自主閱讀權,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教師可根據每學期的課程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以學生的興趣為中心,選擇好必讀和選讀書目,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摘記方式等。課后服務的推行,正好為營造閱讀氛圍提供了時間保障。教師不能急功近利,要靜心帶領學生一起讀、花樣讀,每每遇到優美的語言或動人的情節,教師要聲情并茂,入情入境,以此感染學生,令學生手不釋卷。

細化讀書指導 互通課堂內外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教師一方面要指導學生閱讀的儀式感:態度端正,用心去做,要精心做好閱讀素材分類,如比較閱讀、鑒賞閱讀、練習使用和選擇閱讀等。教師要引導學生以理解為手段,指導他們在閱讀中對遇到的不懂的詞和句,要通過查工具書、聯系上下文、調動生活經驗或利用插圖、注釋、文后記等方法進行理解。文本的感人內容、重點之處要反復品讀、思考。要感悟、分析作者的情感、寫作技巧。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記憶積累的指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小學生思想單純,機械記憶能力較強。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直至可以背誦,并引導學生用摘記、歸類等方法定期進行重復閱讀,讓學生將閱讀中所收獲的知識內化到頭腦中,進而學以致用。

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教師在努力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效率的同時,必須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將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那么,閱讀指導如何才能互通課堂內外?筆者認為,一是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關于培養自主閱讀和語文學習方法的內容,利用課文中所學的閱讀方式,如速讀、默讀、跳讀、精讀等,引導學生運用綜合的閱讀方法,提升閱讀能力。二是鼓勵學生運用自學方法,主動嘗試理解課文內容。如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在預習中展示閱讀理解的方法。在課堂學習中鼓勵學生主動提問、自我體驗、積極交流,發表自己的觀點,使課堂成為學生方法交流、能力展示的舞臺。三是鼓勵學生在豐富的課外語文閱讀實踐中運用課內已獲得的閱讀方式。規定學生每階段課外閱讀的數量、內容、方法和時間等,一段時間后,大部分同學便可克服閱讀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創設出語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和諧發展的良好氛圍。

總之,小學生的課內外閱讀需要進行有效的指導,教師要從大處著意,小處著手,以開啟學生真正閱讀為宗旨,結合文本進行具體實在的指導、示范,切忌泛泛而談,要創設“肚子要寬、口味要雜、方式要多”的立體式閱讀,讓學生嘗到閱讀的甜頭,收獲喜悅,進而穩固培養閱讀興趣,持續增進閱讀欲望,形成高水平、高質量的閱讀能力。

促成讀寫結合 提升語文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系,注重語文和生活的聯系,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在語文學習中,最重要的兩個環節就是讀和寫。讀寫的有效結合,既體現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也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小學生的寫話(寫作)都是從閱讀開始的,低年級段的口語交際、寫話訓練,中年級段的句群、構段方式的模仿練習,高年級段的篇章訓練寫作,都需要學生在閱讀中獲取資源。因此教師要以課堂為土壤,用好教材,抓住結合點,讓隨文學習中的小練筆精準發力,讀寫結合,遷移運用,讓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在筆尖鮮活起來。如統編語文三年級上冊教材中的課文《搭船的鳥》,教師靜心研讀教材后就會知道,從整體到局部觀察翠鳥的外形這一段描寫是作者展示給讀者的一個閱讀學習點。以此為例,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逐句精讀中去仿寫文中片段,促成讀寫的有效結合。

人民教育家于漪說:“閱讀是吸收,吸收越豐富,下筆才會越有神。”廣博的閱讀對寫作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但在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中,時間、精力、條件、環境等因素制約著其閱讀。因此在有限的閱讀中,學習、滲透文本中的寫作元素就顯得尤為重要。引導學生留意文本的“留白”,嘗試把文中情節跳躍的空白處補上,既可以豐富文本內涵,把人物形象讀立體、讀厚實,訓練學生的創造想象力,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對文章的解讀,既要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以及表現形式和手法的運用,也要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領悟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情感等。既要重“文”,也要有“法”。學生在寫出自己讀書感悟的同時,又能在仿寫中體會到這樣寫的好處,領悟文章的寫作方法,有效促進了閱讀與寫作的結合。此外,還可以抓住文本的拓展延伸點,它既是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銜接點,也是文本理解向習作練筆過渡的落腳點。關注時事熱點、多學科融合,鏈接相關的事件或引申類似的事物,關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把教材中文本閱讀積累的語言、習得的方法與校園、生活相結合,有計劃有規律地進行訓練,讓學生在反復的言語實踐中習得寫作技能,進而提升語文素養。

小學階段,語文學習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只有讓學生持續閱讀,才能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愛上閱讀、學會閱讀、受益于閱讀,走向自主閱讀、終身閱讀的道路。

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第一中學;榆林市高新區第四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