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教育局:深化“三名+”建設 助推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發布時間:2023-06-14 17:20:00
6月13日上午,渭南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渭南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紅兵介紹全市教育系統在確保“三名+”建設工作方面的舉措及成效,渭南市教育局四級調研員、“三名+”辦公室主任李忠海參會并答記者問,渭南市教育局教師工作科科長、“三名+”辦公室副主任龐文紅參會。市委宣傳部新聞發布與輿情信息科科長張紅紅主持發布會。
劉紅兵介紹,目前,渭南市累計建成各級各類“名校+”教育聯合體257個、“名校長+”發展共同體266個、“名師+”研修共同體3318個,開展各類研修研討活動21000余場次。骨干校長教師隊伍已經形成,學校辦學水平穩步提升,初步形成了“三名+”建設的渭南新格局。
在全面深入推進“三名+”建設工作中,渭南市教育局采取六項舉措確保“三名+”建設工作取得實效。
精準把脈,高位推進。在走出去考察、請進來把脈的基礎上,主要領導帶隊赴13個縣市區進行實地考察調研,積極研究探索渭南教育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癥結和制約因素,深入研判推進“三名+”建設的有效途徑,按照各縣實際精準施策,形成了全市上下協同推進的暢通體系和良好格局。
創新驅動,打造品牌。在市教育局的統籌指導下,各級各類共同體積極改革創新,多點突破,為破解優質均衡發展過程中的難題注入新活力;各縣市區因勢利導,深入探究,不斷深化課程改革、交流管理等工作機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創新舉措與品牌亮點,打造全市協同共進、各具特色的新局面。
相互借鑒,提質增效。各縣市區在整合已有“三名”資源的同時,主動向域外拓展,“上掛” 北京、上海、江蘇等市域外名校73所、名校長45名、名師63人,“橫聯”市內名校98所、名校長61名、名師64人,“下引”縣內農村學校全覆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上掛”省內外謀發展、“橫聯”市內外促交流、“下引”縣內農村學校提質量的良好氛圍。
現場推動,互促共進。建立現場推進的工作機制,先后在臨渭區、大荔縣等七個縣市區召開現場推進會,實地觀摩了27所學校實踐做法,15名縣市區局代表、21名“三名+”共同體代表進行現場經驗研討,歸納總結了61份可學習、可復制、可借鑒的推廣方案和典型案例。召開縣級觀摩研討交流和聯席會80余場次,實現了縣域內定期互動學習,市域內定期總結推廣,確保“理念、資源、方法、成果”達到共享,有效開闊教育視野,激發共進活力。
督查評估,務求實效。通過查閱資料、實地核查、隨機訪談、調研評估等方式,對全市“三名+”建設工作的任務落實、實際進度、階段成效等情況進行專項督查指導,幫助市縣學校協調解決突出問題,明確下一階段工作任務,做到以評促建、以督促改,提升工作實效。
注重培育,推廣成果。在渭南教育官網開設“建設教育強市 三個專項工作”專欄,及時擇優推送好的做法、亮點工作信息1000余條,實時通報全市工作最新進展和完成情況。在全市深入挖掘培育好的經驗做法,持續刊發渭南市“三名+”建設工作簡報37期,強化宣傳推廣,營造了主動作為、相互借鑒、你追我趕的良好工作氛圍。
在全面深入推進“三名+”建設工作中,各項舉措落地生花,全市取得六項成效。
凝聚共識,形成合力。“三名+”建設工作有序開展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局黨組高標準統籌謀劃,各縣市區扎實有力推進,按照關注城鄉比例、體現層次差異、適于探索實踐的導向組建各級各類共同體,不斷凝聚發展合力,目前,三名+”建設工作已成為全市教育體制改革、管理優化、質量提升的引擎,形成了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渭南模式”。
緊扣改革,主動擔當。聚焦“雙減、新高考、五項管理、課后服務”等教育改革問題,各級各類共同體積極開展專題研修和主題研討,切實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實重大教育事項上來,有效推動了中省政策快速落地;打造“體系健全、內容完整、理念先進、使用方便”的“渭南云課堂”平臺,報送微課487條,累計點擊量達53萬余次,逐步成為了全市教師、學生、家長線上學習的主要載體,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補齊短板,強化弱項。在“三名+”組建中,重點覆蓋鄉村學校1025余所,參與提升鄉村校長及教學點負責人800余人,涵蓋鄉村教師19500余人,在“名師+”推動的“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中,受益鄉村教師6000余人,各項舉措使薄弱學校、農村學校得到了快速成長,鄉村教師隊伍明顯加強,學校辦學水平和育人環境穩步改善,進一步均衡了城鄉教師資源配置,有力助推鄉村振興。
共建共享,均衡覆蓋。組建“名校+”教育聯合體市級121個,縣、校級194個,參與學校1625所。通過落實各項舉措,“名校”在合作共享中的的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與弱校新校、農村學校之間“同上一節課”成為常態,學生互動交流形式豐富多樣,“+校”的課堂教學改革、教育教學管理、教師能力素養等方面得到顯著提升,更多“+校”進入名校行列,生源回流逐漸向好,有效緩解了“擇校熱”、“大班額”問題,進一步推動全市優質教育資源均衡覆蓋,讓更多學生享受更加優質公平的教育。
校長隊伍素質大力提升。“名校長+”發展共同體工作開展以來,緊抓關鍵“少數”,搭建了校際合作交流的平臺。目前,已組建市級“名校長+”發展共同體71個,縣、校級195個,參與校長1541人。組織活動1161余次,分享交流940余次,形成210余項課題成果,幫助新任校長成長為區域骨干校長,骨干校長躋身全省全國名校長,一支高素質校長隊伍逐步形成。
教師業務能力普遍增強。組建“名師+”研修共同體市級102個、縣級568個、校級2698個,參與教師52747人。搭建起全市教師專業成長、共同參與的研修平臺,充分發揮名師的示范、輻射、引領、帶動作用,聚焦課堂、課改與教師專業成長,廣泛開展教研活動,實現教師提升全覆蓋,助力青年教師、鄉村教師快速躋身骨干行列,打造了一支師德優良、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推動了全市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2023年是渭南市教育強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三名+”建設工作作為三項重點工作之一,全市教育系統將全面攻堅、強化舉措、總結提升、發揮成效。
抓實重點任務,夯實發展根基。2023年,持續做好常態化研修,推動“雙減”“高考綜合改革”“三個課堂”等教育熱點難點問題高質量實施;持續加強“渭南云課堂”建設,不斷充實線上學習資源,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持續打造示范典型,加強成果提煉,加快成果輸出,聚力破解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需求。
抓實重點活動,強化推進落實。2023年,市教育局面向各縣市區、各類市級聯合體和共同體深入實施開展共話“三名+”主題系列活動,深入挖掘特色亮點做法,打造示范典型引領,為全市學習借鑒、合作交流、展示縣域工作面貌搭建更加廣闊的平臺。
抓牢成效評估,把好質量提升。2023年,面向各縣市區、各級各類共同體開展“三名+”建設成效評估工作,通過建立健全成效評估機制,及時發現運行過程中的問題,強化措施,有效解決,推動工作走得更深更細更實。
完善長效機制,抓好質量提升。一方面加強制度研究,將“三名+”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秀經驗和創新做法進行凝練,并通過制度常態化固定下來;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各類經驗成果在教學改革、實踐、研究中的引領與輻射作用,促進優秀成果更好、更快地轉化為教育質量增長力。
下一步,市教育局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深入推進“三名+”建設工作,縮小校際、城鄉差距,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努力實現渭南教育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邁進、從學生有學上到上好學邁進、從學校全面建設向內涵高質量發展邁進。
來源:渭南市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