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做學問的人。學問是由“學”和“問”兩個字并列組成的,可見,要想把學問做好,僅靠刻苦“學”是不夠的,必須善于在“學”的過程中“問”,將“學”與“問”有機結合,才能讓自己的學問體系不斷得到完善。

一直以來,教師們都很重視學習,學校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也通過各種渠道為教師提供學習的機會,學習資源非常豐富,教師通過學習擴大了知識視野,但對“問”的重視程度卻遠遠不夠,學校缺少“問”的文化氛圍,教師們不善于問、不喜歡問,部分教師即便想問,也不知道該向誰問、問什么、怎么問。“問”的缺失,致使部分教師學得多、問得少,或只學不問,不僅自身的專業成長質量打了折扣,也制約了其學問水平的提升。

“問”不僅包含與他人的交流學習,即問他人,也包含自我反思,即問自己。當教師個體問得少或不愿意問時,就很難讓“學”走向深刻;當一所學校缺少“問”的文化氛圍時,這所學校的教研生態一定是不夠和諧的,屆時,無論在校本研修上投入多大的努力,教師的成長樣態都會低于預期。

“問”本身就是一門學問。做學問的教師如何提高“問”的能力?筆者認為需要思考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向誰問。培養“問”的能力,首先要學會“問自己”,問自己的過程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學必思、思必問,無論接觸到什么樣的信息和知識,都應認真思考其中蘊含的寓意,帶著問題去學習、實踐,在思考中將信息與知識融入自己的認知體系中,在思考中不斷優化自己的教育實踐。其次要學會“問書籍”,人生的未知、教育教學的困惑,書中都有答案,要養成遇到問題問書籍的習慣。最后是學會“問他人”,當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應虛心向他人請教;當他人的觀點與自己不同時,要善于與他人交流;當他人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時,要主動與他人研討,通過問他人,讓自己博采眾長、兼收并蓄。

二是怎么問。積極善問是態度,怎么問則要講究方法。如果不注意問的方法,會嚴重影響問的質量。以學生管理工作的某疑難問題為例,在問自己時,應重點問以下幾個問題:1.該問題為何會成為自己教育實踐中的疑難問題?2.化解該問題的突破口在哪里?3.通過該問題的化解過程學生能得到哪些啟發?在請教其他老師時,首先要放下身段,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謙虛;然后開誠布公地將問題及自己的困惑講出來,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其次認真傾聽對方對問題的分析,非必要不插話;最后,對自己不太理解的部分,應進一步虛心請教。

三是如何將問得的信息內化為自己的能力與素養。無論是問自己、問書籍,還是問他人,問得的信息如果不經過深加工,該信息很可能會慢慢從記憶中消失,或在腦海中一閃而過,這樣便失去了最初問的意義。問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問完后一定要將問得的信息當成學習資源進行認真思考,思考哪些是自己沒想到的,哪些是自己還不太理解或不怎么認同的,哪些是值得自己學習和借鑒的。通過進一步思考,將問得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內化為自己的能力與素養。

清代散文家劉開的《問說》中有這樣一段話:“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這段話充分說明了只有將“學”與“問”作為學問的兩個并列組成,納入治學途徑,才能有真學問,才能把學問做好。所以,傳播與創造學問的教師,一定是善問、會問的教師。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經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