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課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作者:■文/楊小英
發布時間:2023-06-13 10:35:12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綜合實踐課在課程目標落實、課程結構調整、課程改革評價等方面進行了很多新的嘗試,取得了很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筆者結合近年來對基層學校的走訪和調研,談一談目前綜合實踐課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一、綜合實踐課存在的問題
1.社會評價單一
進入網絡時代后,很多教師沒有及時提升自己,上課還是一根粉筆,加之部分學校的硬件設施不到位,難以將一些好的教學經驗付諸實踐。而社會對學校及教師的評價主要還是以升入重點學校的學生人數多少為主,不關注和不重視學校和教師內涵式的發展變化。雖然近些年有關高考的宣傳熱度降了很多,但是社會對學校和教師的主流評價還停留在傳統思維方面,很少將綜合實踐課和新課改關聯起來。
2.評價方式滯后
新課改提出將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態度、創新精神、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科學探究精神及健康審美情趣等融入課堂教學。而要將這些“元素”全部融入課堂教學中是比較困難的,且傳統的評價方式難以適應新課改的諸多要求。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設計重點學習目標之外,還應設計一般性發展目標。除了關注學生學業成績之外,還應關注學生學習態度、創新精神、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科學探究精神及健康審美情趣等。這些無法通過傳統方法進行評價,難以用量化的方式進行準確、客觀的描述,給學校管理和教師授課帶來一定阻力,學校也無法及時掌握教師的授課效果和授課質量,教師也難以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綜合實踐課的學習狀況。
3.受高考的影響
高考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而新課改在很多方面與高考不能保持絕對一致。學校開設的課程不可避免地要在某種程度上受到高考影響,因而很多時候各課程并不能完完整整地按照新課改的要求進行授課。
4.受教育觀念的影響
教師是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之一。在新課改中,教師在觀念和實際操作方面并不能和新課程改革實現同頻共振,具體表現如下:教師對新觀念的接受和具體實施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這是因為原有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等在教師心目中已經根深蒂固,要徹底改變原有工作的方式,如果他們沒有強大的毅力和決心,往往會難以堅持下去,甚至有的教師會拒絕改變。
5.教師培訓存在問題
(1)教師的教學觀念未發生改變
教師要上好每一節課,確保課程目標的達成。在新課改中,教師雖然采用了新的教學模式,但傳統的教學觀念并沒有改變,他們沒能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可操作的具體方法。比如,在轉變教學模式這方面,只是單一地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為重點去推進,但“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究竟是什么樣沒有去實踐和驗證,甚至會跳過這一環節,一味地生搬硬套,最后的結果是教師講得疲倦,學生沒有什么實質性收獲。
(2)教師培訓缺乏針對性
教師的培訓和考核沒有形成閉環,很多教師把培訓當成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返校后仍然按照自己的老辦法、老觀念進行教學。在調研中筆者發現,教師參加的培訓也存在一種“不接地氣”的問題,專家教授課講得十分生動,參加培訓的教師也聽懂了,學會了,可參培教師所在校的教學條件和專家教授的學校有一定差距,導致參培教師即使想實踐自己學到的知識,也會因為自己所在學校硬件設施的原因選擇放棄。簡言之,專家教授的理論知識不具備廣泛的適用性。
二、綜合實踐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學校沒有認識到綜合實踐課的重要性
在學校具體的教學中存在著課表上寫的是綜合實踐課,實際上的是語文課、數學課等,還有部分學校在綜合實踐課和計算機課進行二選一,有計算機課就沒有綜合實踐課,有綜合實踐課就沒有計算機課。換句話說,絕大多數學校是將綜合實踐課作為一門簡單的活動課對待。
2.教師沒有認真挖掘綜合實踐課的內涵
基層學校中的大多數管理者和教師都存在這樣一個認識誤區,即綜合實踐課就是一門簡單的活動課,沒有設計具體的目標、考核、教研等,甚至很多教師至今都搞不懂什么是綜合實踐課,更不知道綜合實踐課有指定領域(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和非指定領域(班團隊活動、校傳統活動等)兩大部分,或者是有的教師簡單粗暴地把綜合實踐課包含的指定領域中的四部分內容割裂開來,將綜合實踐課上成了勞技課或信息技術課,他們沒有認識到好的綜合實踐課應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去開展,換句話說,就是當下教師不知道綜合實踐課的優點在于“無本”,亮點在于“開發”。
3.教學目標落實不到位
綜合實踐課作為一門經驗性的課程,要求教師能夠圍繞學生學習中的實際問題組織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而很多學校卻把綜合實踐課和勞技課等同起來,只是在課堂上給學生教授一些和勞動相關的知識與技能,這就導致綜合實踐課的教學目標難以實現,學生無法習得更多的綜合實踐知識,沒有很好地體現國家設置綜合實踐課的初衷。
4.師資力量不足
綜合實踐課師資力量跟不上國家課程的要求,尤其是農村學校,大多數只要能保證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的教師不缺編,其他課程的教師能兼任的就選擇兼任,這也就導致綜合實踐課大多由語文或數學教師兼任。兼任教師一方面對綜合實踐課認識不到位,授課存在應付現象,另一方面兼職教師忙于本職工作,沒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做綜合實踐課的活動方案。事實上,綜合實踐課是所有課程領域中綜合程度最高、開放性最大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個人素質才能夠勝任的。
5.創新力度不夠
綜合實踐課要求教師全身心投入,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依“本”上課,那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綜合實踐課。但受目前大班額、缺資金等具體問題的制約,以及學校、教師對綜合實踐課實施主動性的缺失,導致綜合實踐課資源的開發仍停留在口頭、教學模式僵化、固守接受性教學、教師課程意識和課程觀缺失、有效的評價方式缺乏等。
三、綜合實踐課的改進措施
1.轉變教學觀念
通過培訓等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促使他們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積極求變。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觀。
2.重視教師培訓
教師要加強對新課程改革的學習,各學校要積極組織教師開展新課程改革的學習研討,組織教師對新課程改革和自己的實際教學進行對比,使教師從思想上接受新理論,并形成學習計劃和考核辦法,落實目標任務,督促教師積極落實。
3.建立考核機制
條件允許的學校,一定要有固定的課程師資,同時要有明確的考核要求和辦法,科學合理地計算綜合實踐課教師的工作量,將指導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工作業績作為教師職稱晉升和崗位聘任的重要依據,對取得顯著成效的指導教師給予一定的表彰獎勵,激發綜合實踐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將綜合實踐課的實施情況,包括課程開設情況及實施效果納入學校課程實施監測,建立相應的反饋改進機制。做好綜合實踐課的展示和交流活動,激發學生的實踐創新潛能。
4.加強教學硬件設施建設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強化資源統籌管理,建立健全校內外綜合實踐課程資源的利用與相互轉換機制,強化公共資源間的相互聯系和硬件資源的共享,為學校利用校外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實踐基地等各種社會資源及豐富的自然資源提供政策支持。切實解決教學硬件“跟不上”的問題,為綜合實踐課的順利實施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同時,學校要為綜合實踐課的實施提供配套硬件資源與耗材,積極爭取校外活動場所支持,建立課程資源的協調與共享機制,充分發揮實驗室、專用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在綜合實踐課實施過程中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益,避免資源閑置與浪費。
5.有效的安保措施
綜合實踐課在開展過程中一定要確保師生的安全,因此學校要規范綜合實踐課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授課教師要增強安全意識,在授課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學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在具體實踐中制定安全守則,督促學生遵守,確保綜合實踐課在安全的基礎上出成果。
綜上所述,綜合實踐課是我國傳統課程體系的一個突破口,基層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應積極轉變理念,切實做好綜合實踐課的改革和落實工作,從學校實際出發,大膽嘗試和創新,綜合運用好各方資源,挖掘出學校綜合實踐課的特色,使學生走出課堂、教材、學校,進入現實的社會生活,通過綜合實踐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他們的全方位發展。
作者單位 陜西省華陰市教師進修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