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國兒童福利機構為促進孤殘兒童成長,在改善基礎設施和硬件配備、提升孤殘兒童生活質量、推動孤殘兒童融入社會能力等方面均已取得明顯成效。但也存在孤殘兒童基本心理需求欠缺、性格存在缺陷及缺乏社會親情等問題。為此,兒童福利機構需要采取加強人文環境創設,滿足孤殘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優化孤殘兒童成長教育環境,積極開展德育工作;完善軟硬件環境設施,為孤殘兒童營造養治康教一體的溫馨環境;引進專業特殊教育人才,搭建特殊教育專業梯隊建設;擴大交流合作,加強與社區融合溝通,開展全納式教育等以解決存在的問題。

孤殘兒童是一個極為特殊的社會群體,也是社會救助重點對象。我國采取將孤殘兒童集中于兒童福利機構進行集中養育的模式。近年來,黨和政府對孤殘兒童群體越來越重視,尤其是針對孤殘兒童的成長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予以指導、支持。但由于孤殘兒童特殊的生理狀態及生活環境,他們難免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產生各種問題。因此,關心、研究兒童福利機構孤殘兒童的成長問題,探索符合孤殘兒童特點的成長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兒童福利機構在促進孤殘兒童成長中取得的成效

1.兒童福利機構基礎設施、硬件配備不斷改善

隨著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及黨和國家對兒童福利工作越來越重視,不斷加大對兒童福利機構資金投入的力度,兒童福利機構無論是院舍建設等基礎設施的投入,還是信息化康復教育儀器等硬件設備的改善方面,都較過去有了明顯提高。這些都為兒童福利機構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孤殘兒童的性格特點、身體狀況等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殘疾肢體康復與治療、特殊教育教學等活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為接受特殊教育的孤殘兒童逐步獲得回歸社會的能力提供了基礎保障。

2.兒童福利機構孤殘兒童生活質量不斷提升

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受教育權利,是包括孤殘兒童在內的適齡兒童的基本權益。做好孤殘兒童的生活兜底和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身體康復訓練工作,是孤殘兒童享受公平教育權利的前提。兒童福利機構及社會力量的有效介入使孤殘兒童日常飲食起居條件得到大幅改善,同時也使孤殘兒童經過兒童福利機構所提供的科學康復訓練和相應的融入社會能力的定期培養,不但能夠滿足孤殘兒童基本的生理成長的物質需求,還能夠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在其進入學齡期的關鍵節點更快地融入社會。與此同時,兒童福利機構推進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創新融合,有積極主動愿意融入社會大家庭的孤殘兒童開展愛黨愛國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提升孤殘兒童思想認識和文化水平。

3.兒童福利機構積極推動孤殘兒童融入社會的能力逐步提高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兒童福利機構不斷調整適應社會發展、改善教學環境,積極引進有助于孤殘兒童身心健康的專業康復設備,在改善孤殘兒童起居生活、醫療康復和教育教學等條件的基礎上,不斷提高養育服務水平,實現了從兒童福利機構單一養育模式到兒童福利機構、有經濟實力和受相當教育水平的寄宿家庭及社會民間力量共同承擔孤殘兒童安置成本,對廣大符合收養條件的孤殘兒童進行多元安置,使得生活在兒童福利機構的孤殘兒童不斷獲得社會生存能力。

二、兒童福利機構孤殘兒童成長中存在的問題

1.兒童福利機構中孤殘兒童被關注和被愛的基本心理需求欠缺

福利機構中長大的孩子出現心理行為問題的概率相對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有:首先,孤殘兒童從小因患有殘疾被父母遺棄,在兒童福利機構這個相對閉塞的環境中過著半軍事化的集體生活,難以體驗到家庭的溫暖。其次,兒童福利機構殘疾孩子數量眾多,負責照料他們生活的工作人員配備數量有限,導致工作人員無法為孤殘兒童提供持續性照顧,工作人員與孤殘兒童之間無法建立相對固定的關系,導致他們親子依戀關系的缺失,孤殘兒童“社會人”的屬性難以培養,對社會冷漠。最后,由于孤殘兒童所處封閉環境缺失實際的社會環境、家庭生活的體驗、父母的愛及正常的情感交流,他們的心理無法產生安全感,這將會影響到他們在今后對他人的信賴感和自我信任,甚至有可能造成性格或人格的扭曲。

2.兒童福利機構中孤殘兒童容易出現性格缺陷

在專業的兒童福利機構,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乃至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引導下幫扶受助孤殘兒童,基本能滿足其全面發展的迫切需求。但是也應看到,目前的兒童福利機構的養育模式雖然方便管理,能夠較好地保障孤殘兒童的生存需求,但卻忽略了對孤殘兒童社會化的培養。大多數兒童福利機構環境相對較為封閉,缺少豐富的社會環境的刺激,從而嚴重影響孤殘兒童與主流社會的融合、健康人格的形成及智力潛能的發揮,這就造成孤殘兒童的成長發展與外部社會環境不能很好地協調融合。特別是,孤殘兒童在家庭親情、親子關系等方面存在很大缺失,造成從小生活在兒童福利機構中的孤殘兒童不同程度上表現出性格孤僻、情緒極端、冷漠、自卑、自信心不足、有攻擊行為和依賴性強等性格缺陷,不利于孤殘兒童以后融入社會。

3.兒童福利機構中孤殘兒童缺乏親情

對孩子來說,童年的快樂與悲傷將影響他一輩子,童年的快樂是無法抹去的,如果他的童年不快樂,即使成年以后,不幸的陰影也會伴隨他一生。兒童福利機構的工作人員只有和兒童相互了解、相互接納,建立比較穩固的依戀關系,才能讓孤殘兒童感受到安全和快樂。但是,在福利機構長大的孤殘兒童缺乏正常家庭生活體驗、缺乏父母關愛及親人間情感的依戀關系。孤殘兒童在成長教育過程中與社會接觸少、對外面的社會了解不夠、與社會產生隔閡。孤殘兒童常常表現為行為上與社會活動格格不入,心理上對社會生活充滿陌生感和恐懼感,甚至拒絕并排斥社會,難以順利離開福利機構,從而難以走上普通人正常的生活軌道。

4.兒童福利機構中孤殘兒童存在難以融入社會的問題

目前在我國多數兒童福利機構中基本上都能夠為孤殘兒童的成長提供充足的食物營養、良好的生活照料護理和良好的生存環境,但在孤殘兒童情感、語言、運動、生活自理、認知及社會適應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培養和引導,導致生活在兒童福利機構中的孤殘兒童容易產生情感發展障礙、語言及運動發展滯后、認知和學習能力較差等的問題,甚至有些大齡些的有反社會人格傾向,認為自己所遭遇的一切不幸都是社會造成的,仇視社會,更不知道感恩機構、感恩社會,心中充滿了仇恨,進而更難以融入社會。

三、兒童福利機構孤殘兒童成長存在問題的應對策略

為了讓更多福利機構的孤殘兒童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發展,解決由于機構環境相對封閉、家庭親情缺失、陪伴缺席和家庭教育喪失等原因帶來的種種問題,培育新時代好少年和未來社會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筆者提出以下策略。

1.加強兒童福利機構人文環境創設,滿足孤殘兒童身心健康發展需求

環境對人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成長環境與學習教育方式、方法是決定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兒童福利機構寬松、友愛、溫暖、和諧的人文環境對孤殘兒童健康幸福、快樂陽光和善良向上性格的形成、豐富情感的培養及廣泛興趣的激發,都有著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首先,精心創設兒童福利機構人文環境,使其處處體現家一般的溫馨氛圍。在環境設施美化方面,要以孤殘兒童需求和審美觀為主,適時、適度、適量布置墻飾、物品擺放,不斷營造出特定的氛圍和效果。其次,重視轉變工作人員觀念,督促他們履行替代家長的職責。通過轉變服務觀念、開展業務技能和職業倫理培訓等方式,不斷提高福利機構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兒童福利機構的養育者用愛心、良心、責任心、細心、耐心、安心、放心的“七心”文化理念,為孤殘兒童構筑愛心家園。通過營造濃厚的師德師風環境,不斷強化兒童福利機構的養育者要以對待自己孩子一樣的態度來對待每一名接受照看的孤殘兒童,以充滿愛的教育和撫養方針來對待每一名孤殘兒童,切實做到公平對待每一位孤殘兒童,做孤殘兒童最信任的人,以良好的言行舉止在這些孩子中間樹立出一個能有效引導他們融入社會的榜樣。這有助于孤殘兒童回歸社會,滿足他們對親情的實際需求,并可幫助他們養成健全人格,使他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社會關愛、溫暖,逐漸擺脫無人關愛的成長陰影。

2.優化孤殘兒童成長教育環境,積極開展德育工作

立德樹人是普通教育工作者需要踐行的重要內容,同樣也是特殊教育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在兒童福利機構內開展德育工作尤為重要。首先,兒童福利機構要不斷創新德育形式,拓展豐富德育內容,將德育工作滲透于日常管護和教學之中。從養育者到特教教師及康復師,都要從思想行動上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責任心,樹立雖非親骨肉,依然父母心,一切為孤殘兒童服務的思想理念,把思想道德建設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融會貫通到育人活動的各個環節。其次,特教教師要以孤殘兒童為本,尊重接納每個孤殘兒童。要遵循孤殘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幫助孤殘兒童豐富生命體驗。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之中,特教教師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開展德育工作,引導孤殘兒童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和接受生活。發揮特教教師榜樣作用,用愛心、良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教育溫暖孤殘兒童。最后,養育者是孤殘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伴隨者和啟蒙者,作為一名合格的孤殘兒童的養育者,一定要把最為真摯的愛和真情實意傾注到每一個孤殘兒童身上,在不斷地呵護和鼓勵下培養孤殘兒童積極應對挫折和失敗的心理品質和積極陽光、樂觀向上的品格,通過養育者潤物細無聲式的感化、沉浸式的教學、無微不至的關愛與呵護,使進入福利機構的孤殘兒童不但能夠得到最起碼的衣食住行保證,還要能夠積極鼓勵和引導他們消除負面情緒,逐步走出性格孤島,懂得并學會感恩黨和國家對他們的各種照顧、特教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為他們融入社會所付出的辛勞。

3.完善硬件環境設施,為孤殘兒童營造養治康教一體的溫馨環境

兒童福利機構中的孤殘兒童身心健康恢復所需的各項硬件設施配備要齊全,有助于恢復孤殘兒童融入社會各項軟件配置要完善。福利機構的相關硬件設施配備,對孤殘兒童的日常生活、心理疏導、人格培養等方面的教育培養要符合孤殘兒童成長發育特點,緊緊圍繞孤殘兒童身心健康發展、良好個性品質培養和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兒童福利機構要以完善服務功能為導向,重點為孤殘兒童提供良好的以養護、醫療、心理健康、康教一體為核心的專業化服務,特教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應以多元化、多渠道和多維度的教育引導方式,致力于孤殘兒童的智力水平和肢體功能的恢復,細心捕捉殘兒童在為人處世和日常交流方面的閃光點,協助提高孤殘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激發孤殘兒童的潛能,做好孤殘兒童心理疏導,增強孤殘兒童的自信心,為孤殘兒童的健康成長及成為社會有用之才創造良好條件。

4.引進專業特殊教育人才,搭建特殊教育專業梯隊

兒童福利機構必須要引進并依靠特殊教育專業人才,方能完成培養、教育孤殘兒童走向社會自食其力的艱巨任務。這就需要逐步培養一批高素質、專業化、有創新能力的骨干特殊教育專業隊伍,以“以點帶面”的方式實現特殊教育成果、豐富的特殊教育方法、特殊教育媒介方式和特殊教育信息的共享互通。兒童福利機構要加強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培訓力度,督促他們更新特殊教育知識體系,完善特殊教育專業技能,強化特殊教育考核機制,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勵兒童福利機構從業人員不斷學會運用綜合的專業知識、科學的操作技能和有效的訓練方法,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難。

5.擴大交流合作,互學互鑒共同發展

兒童福利機構應當本著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進一步擴大、深化不同地區同行之間密切、有效的合作交流,借鑒、吸收不同地區社會福利機構在孤殘兒童這一特殊教育領域的切實可行、適宜推廣的優秀經驗和做法,互聯互通,取長補短,促進兒童福利機構養治康育高質量規范化的發展。

6.加強與社區融合,開展全納式教育

傳統兒童福利機構封閉式辦院模式阻礙了兒童福利機構服務社會功能的實現,因此必須完成由封閉向開放的轉型。兒童福利機構要加強與所屬社區的溝通,要善于整合社區資源,為孤殘兒童安排適宜且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支持、扶助他們參與和融入社區生活,避免將孤殘兒童生活實踐同特殊教育機構所在社區擁有的相關社區資源隔絕開來,為孤殘兒童營造開放式的成長教育環境,加強他們與社會群體的相處,減少孤殘兒童與社會的疏離感;兒童福利機構要加強與政府教育部門的溝通,力求在社區所在的學校積極推廣全納式教育,使學校的大門有機會為適齡孤殘兒童敞開,為他們提供開闊視野及和社會普通兒童共同學習的機會,能夠公平地與社會普通兒童同坐在一個教室里接受教育,讓他們感受社會文化氛圍,盡力彌補孤殘兒童成長發展中的身心健康方面的缺失,為孤殘兒童將來能順利融入社會奠定基礎。

我國兒童福利機構在促進孤殘兒童成長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也面臨著一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引導兒童福利機構內所有工作人員改變服務理念,不斷強化個人職業操守,提升專業知識技能,創設濃郁的人文環境,把工作方法和立足社會的技能等潛移默化地融入孤殘兒童日常生活和成長教育過程中,讓孤殘兒童在用心感知生活、循序漸進的學習中身心得到健康成長和發展。同時,要加強特殊教育專業化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擴大交流合作,吸收同行優秀經驗、做法,促進兒童福利機構各項工作快速發展,讓兒童福利機構的孤殘兒童在有愛的高質量環境中健康成長,為他們走向并融入社會大家庭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寧夏兒童福利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