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際聯盟對語文教學的作用
作者:■文/艾志明
發布時間:2023-06-13 10:23:33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校際聯盟行動,在市級行政部門的引領下,龍頭校與市屬基層學校開展的校際聯盟活動既是跨域教育合作的嘗試,也是教育整體提升的重要舉措。就語文而言這是新要素的介入,給語文教改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使語文素養中的品質理念變得有操作性,對語文課堂來說是一次全新的嘗試。這次活動,讓語文教師有了宏觀的社會參與和微觀的教學熱情,龍頭校示范引領,簽約建制;市縣教育主管部門有力推進,讓優秀教育資源在“三個課堂”(線上、線下和研討課)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下面,筆者具體從以下方面談談校際聯盟對語文教育的帶動作用。
一、政策引領,同課異構,求同存異
1.以“同課異構”為校際聯盟機制的開展方式
由于市縣教育在生源質量上有很大差別,領導決定點、線、面相結合推進工作,讓學業質量有內涵、有描述。校際聯盟決定以“同課異構”為主要形式讓基層學校承辦,抓住核心素養要求,提高學業質量的“三情景” 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課例:以《陋室銘》為同課異構內容踐行交流思想。教師甲把學生分成八組,任務分成九個,全班合作一個,剩余任務一組一個,以分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氣氛熱烈。教師乙帶了兩套古裝讓兩個學生穿上,一個在古箏旁作彈古箏狀,一個拿舊式線裝書在講臺上作誦讀狀,通過“誦讀入境法”展開教學。
研討結論:兩堂課不同風格,一個運用任務群的形式,一個運用誦讀入境法,導入各具情趣,雖方式不同,但都能調動學生互動的積極性,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重難點,提升語文素養,感受作者的情操之美,文法之妙。
主評課人和相關督巡領導對同課異構進行了點評:兩位老師在不同語境、不同學情甚至不同校情下,同授一堂課,共評互鑒,取長補短,讓學生發表看法,找問題,聚成果。還針對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展開跨學科教學,把握育人立意導向,以文化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用好校際聯盟平臺,共享發展。
2.同課異構是打磨語文精品課的有效途徑
精品課是打造品牌專業建設、開展一體化教學的強有力抓手,是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學校內涵發展、實力提升的重要舉措。同課異構的開展,能夠助推語文走精品課道路,把微課或課堂實錄用在校際聯盟平臺進行線上研討,線下打磨,是有意義的實踐。例如,教師講授《老山界》時可以用五分鐘的課本劇進行導入,把學生帶入情境后開展教學。打造精品課是教師的一種迫切需求,既有運行壓力,又有先導作用。評課、解決典型問題、線上線下研討等為精品課提供必要補充。
二、以學生為主人翁、教師為組織者開展教學
語文課程在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增強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時代新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評價的切入點,給評價體系帶來了新的課題。互聯網讓語文有了整合性的變化,傳統教學“講”與“灌”已落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評價應準確反映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和學習狀況,注重考察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思維過程、審美情趣和價值立場,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進步。因此,教師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和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選用恰當的評價方式,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加強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首先,從師生占時比來評價課堂。《陋室銘》的“任務群教學法”“誦讀入境法”就體現了這一特點。
其次,以合作過程的思辨性和結果的可塑性評價學生的發展。課堂就像大數據一樣,為學生展開自主探究性學習、個性化發展、創造性學習等提供了強有力的動力。
最后,以教師的審美和學生的情緒為課堂評價的更高標準。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架構者,責權分明。前面的教師乙的磁性聲音是這堂課一把精致的鑰匙,能夠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教師甲的學生合作探究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可以讓學生有好學的欲望。
三、打造校際教育高地,發揮語文素養的力量
龍頭效應本屬股票范疇的概念。具體來說,北京、上海、江蘇、湖北、陜西都是我國的教育高地,但我們要說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們要積極打造校際教育高地,在合作中凝心聚力,守正創新,共存共榮,形成高效模式,讓優秀成長在新高地。
1.發揮各自優勢,形成輻射帶動效應
例如,在《陋室銘》同課異構中,教師甲的趣味導入,教師乙的名人書齋名導入:諸葛亮的茅廬、劉鶚的抱殘守缺齋、梁啟超的飲冰室、聞一多何妨一下樓、魯迅的綠林書屋……不同的導入展示給學生的是兩個不同的知識面。
傳統的語文課人文品質弱化,校際聯盟課堂經專家指導,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創造力,形象更加鮮活(穿孔子學院服飾的一個做彈古箏狀,一個做誦讀狀),讓語文素養的內涵在表演情境中外化,讓人文品質有了鮮活的呈現。
一是開闊基層校的視野。上級督導,校園社團交流,同課異構,讓學生有了新的學習探究欲望,學生從“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二是加強社團和校園文化長廊建設。社團能發展學生能力,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如書法、誦讀、寫作、孔子學堂等社團,能夠耳濡目染地對學生進行精神文明教育。
2.校際生生互動,加強語文教研互動,構建互動平臺
校際聯盟的大型活動,惠及人是學生。校際生生互動,如看文藝匯演,體育競技,向先烈敬獻花圈,拜訪孔子賢人石作蜀等。這些社會實踐活動能夠使學生受益終身,這也是校際聯盟的教育目的。
校際聯盟協同甘肅省基教平臺和云平臺,通過常規化運作,利用“三個課堂”有效提高了教師教研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校際聯盟搭建的語文教師互動平臺,匯集了很多優質資源,引領了教師發展,提高了教學質量;組建的教師工作資源平臺,讓語文教師有了天天向上的學習環境;搭建的城鄉校際聯盟的互聯網研修平臺,推送資源,聚焦特色,分享優秀教研成果,有效促進了校際多維交流和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為振興鄉村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校際聯盟網絡平臺的建設,給鄉村教育振興找到了一個“加油站”。
四、校際聯盟邊緣效應讓語文教育教學具有介入性特征
邊緣效應是一個生物學現象,說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異質地域間的邊緣區,因特殊的地緣條件與生態特性發生的關聯效應。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校際聯盟的邊緣效應,讓語文課程有了三個介入特征。
一是介入紅色基因。紅色基因傳承形式多樣,如課本劇(龍頭校演的《老山界》導入劇)、黨史劇、聽黨課話劇(主辦校的“三個八路”和“一個講解員”共同演繹的“聽黨課”)、舞紅色傳奇和唱紅色歌曲(社團課)、參觀革命舊址——禮辛鎮等。二是筑牢傳統根基,如參觀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人石作蜀故里——“尚文苑”,重拾以“儒”為中軸的中華文化,讓中華文明介入到語文課堂內外,傳承克己復禮的“仁”文化、人和之道的人本主義精神,體現民族文化血脈、基因性格和文化基因等核心價值。三是其他學科實驗小發明的展示和描述,跨學科性非常明顯。
行政附能、領導統籌,校際聯盟執行,推進市域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龍頭校以榜樣的力量引領基層縣域校發展,讓宏觀教育與微觀課堂在同課異構等形式的交流中共識共進。總之,教育只要有行政管起來,相關部門就能抓起來,各學校就能動起來,課堂就能活起來,學生就能發展起來。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十里鋪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