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實施,倒逼學校必須走高品質、有內涵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一方面學校要規范辦學,讓校園和課堂真正成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另一方面學校要明晰政策,深耕細作,在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和改革傳統作業模式上下功夫,確保“雙減”工作實現減負、減量、提質的效果。2021年7月,“雙減”政策落地,寶雞市全面推廣“作業革命”教學改革。周原鎮初級中學作為基層學校,積極響應上級號召,從頂層設計(兩“清”兩“定”)、體系構建(“1+X”模式)、深化研究(兩項課改)三個維度全力推進“作業革命”。

一、兩“清”兩“定”夯實頂層設計

學校多次開展“雙減”和“五項管理”有關政策理論學習,理清工作思路,開展作業問卷調查,摸清學生作業現實問題。在教師層面,學校全面貫徹“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依照市區兩級安排部署,科學統籌學生在校時間、休息時間、活動時間和作業時間,深挖教學改革潛力,大力推行 “作業革命”,先后出臺了《周原初中“作業革命”教學改革工作實施方案(2021—2023行動計劃)》《周原初中推進“作業革命”實施細則》《周原初中學生作業管理辦法》等,從作業設計的標準、形式、數量到作業的批閱、公示、反饋、監督等進行了細化要求,做到了人人參與、科科參與,確保了“作業革命”的落地生根。

二、構建“1+X”模式

學校圍繞“作業內容優質化、作業形式多樣化、作業數量科學化、作業布置分層化、作業批改精細化”五化措施,逐步探索出以“1+X”為主體內容的作業形式(“1”即一案一軸一體系,具體為教師布置作業填寫一份作業備案單,確保作業總量不超標;學校統籌規劃制定一條學生在校時間軸,確保作業完成時間有保障;備課組每學期收集整理建立各學科作業體系,確保作業系統科學可延續。“X”即多層次作業設置、多樣化作業形式和多元化評價方式),讓作業的性質和功能、設計與布置、批改與評價更加科學,讓學生的學業走上正軌、高效的良性循環。

(一)建立“一案一軸”,確保作業數量科學化

1.建立作業備案制度

教師依據學科課時計劃和《學生作業量表》將作業設計獨立體現在教案設計中,并填寫《日作業設計單》,預估學生作業完成時間。設計單交年級組統籌協調,作業時間不超90分鐘,年級主任簽字后各科任教師實施布置。學生完成作業后,各班學習委員記錄實際完成時間,填寫《作業反饋表》,并每天上報年級組,年級組、科任教師將學生實際完成時間與預估時間進行比較,及時進行學科協調與學科內調整,確保學生作業量科學合理。

20230613102229562-65-650a9.jpg

2.建立時間軸

學校協調規劃建立時間軸,確保學生在校有充足的完成時間。每天13:00 —13:50是午自習,50分鐘時間留給學生完成上午作業;16:50 —17:30是輔導自習,40分鐘時間留給學生完成下午作業。兩節自習90分鐘確保學生大部分作業不出校門即可完成。針對住宿生,學校開設了兩節不同的晚自習,18:00 —18:40短自習,40分鐘時間學生繼續完成當天作業和預習新課;18:50 —20:00長自習,70分鐘時間學生可完成課外練習冊,進行課外閱讀,或復習所學知識,充分保障學生自由可支配時間;21:00學生全部進入睡眠時間。

3.設置無書面作業學科

歷史、地理、生物等學科不布置書面作業,任課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適量布置不超過15分鐘的課堂作業,隨堂完成。

(二)建立學科作業體系,確保內容優質化

1.形成模式

學校以《作業設計標準》為參照,開展了多層次作業備案,形成“教師初備—學生完成—反饋評價—二次備案—改進整理—凝結成果”的模式。各科任教師在充分掌握作業難易程度、所需時間、規范格式和適宜學生群體的基礎上,及時做好作業分析,對學生作業的整體完成情況、主要錯誤及成因、好的解題思路與方法、改進意見與措施等進行了詳細分析,歸納總結,形成符合校情、學情的學科作業庫,逐步建立、完善了學校學科作業體系,確保作業內容優質化。

20230613102229564-35-29486.jpg

2.規范作業

學校教研組把作業研討納入校本教研的內容,開展“校本作業”“特色作業”研討,指導各學科的作業規范。同時,教師不得要求家長打印作業,不得布置由家長完成的作業,不能給學生布置機械、重復、難度過大的作業,嚴禁布置懲罰性作業。

(三)創新作業類型,確保形式多樣化

1.優化作業類型比例

學校將口頭性、趣味性、探究性、勞動性和實踐性作業納入作業總量,形成類型多樣、結構合理的作業設置理念。學科作業中書面作業不超過作業總量的75%,創新作業不少于25%,還要結合學科特點、學生學習水平、年齡特征和興趣等,增強作業形式的靈活性。

2.完善作業檢查機制

學校一般會通過口頭表達、活動打卡、表演展示等方式檢查不同類型作業。教務處會對創新作業占比進行統計,計入學科作業總量,并適時對各學科作業應用情況進行通報,提煉典型經驗,促進作業形式多樣化發展。

3.設立無書面作業日

“快樂周三”無書面作業日,學校倡導教師切實減輕學生作業負擔,鼓勵家長和學生走近大自然,走進社會。

(四)推廣多層次作業設置,確保作業分層化

1.實施作業分層管理

學校非常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以梯度作業設置為主要形式,合理確定書面作業難度,單次書面作業易、中、難題量比例為5∶3∶2,由學生自主選擇合適的層級作業,不同層級作業完成量達到作業總量60%以上為合格。

2.設置訂單式作業

學校針對偏科生、潛能生,有針對性地設置了符合學生個體需求、促進學生發展的作業內容,起到了矯正糾偏、全面發展的作用。

3.推廣個性化作業輔導

學校充分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和晚自習時間,以個別交流、小組研討、集體輔導和個體輔導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給予指導。

(五)細化作業評價方式,確保批改精細化

1.倡導多元化作業評價

學校積極打破單一的分數、等級評價方式,充分運用激勵性評價、符號評價、表情評價,以及展示、匯報、交流等多元化方式評價學生作業。

2.研究性批閱學生作業

學校非常注重過程與方法,積極分析學生作業中的差異性原因,形成作業反思成果,以增強教學針對性。

3.推廣作業二次評價

學校會通過學生評價、小組評價、教師再進行二次評價的方式,對不同類型的作業進行評價,并從中選出一些典型作業進行展示。

三、兩項“課改”助推“作業革命”升級

學校緊緊圍繞“課堂革命·陜西行動”活動,創設符合農村地域特色的“三個課堂”。一是依托校本研修,在轉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上做文章,努力構建適應時代發展的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和富有活力的“第一課堂”;二是設立“素質教育開放日”,通過“方案指導、課程承載、社團展現”的形式,因地制宜地開設多樣化校本課程,在培養學生課外興趣上下功夫,著力開創豐富多彩、符合學校實際,體現學校特色的“第二課堂”;三是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和研學旅行活動,打造多元、開放的“第三課堂”。“三個課堂”的開展,教師把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相結合,學生把課內作業和課外作業相結合,教師教學張弛有度,學生學習樂在其中。

“雙減”背景下,新課標、新教材、新中考等教學變革因素糅合在一起,加速了學校對課程內容的整合。學校圍繞“單元教學設計”的思路,以“三研(深研課標、細研教材、精研真題)”為抓手,積極探索“作業革命”的新路子、新方法,以期形成與單元整體教學相匹配的、能夠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高質量作業。如今,家長對學校的“作業革命”很支持,形式由最初的配合、適應到現在的歡迎,課堂氛圍變得輕松了,師生關系融洽了。因此,我們會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真正為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積極作為。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周原鎮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