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研究
——以北師大版教材為例
作者:■文/李迅速
發布時間:2023-06-08 15:56:4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綜合與實踐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領域。在“綜合與實踐”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教師對綜合與實踐課的認識程度不夠,存在很大的隨意性。那么,如何開展綜合與實踐課教學活動呢?如何落實數學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實踐教學經驗,立足綜合與實踐課程特點與價值,提出以下教學策略。
一、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的特點
1.綜合性
綜合與實踐課應體現“綜合性”,這種綜合不僅表現為“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等數學知識之間的綜合,數學與語文、信息技術、勞動、美術、音樂等其他學科的綜合,數學與日常生活實際的綜合,還表現為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力、學習方法、教學工具的綜合。
2.實踐性
綜合與實踐課還應體現“實踐性”,讓學生全程參與實踐活動,經歷相對完整的學習過程。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地點不應僅限于課堂,更多地可安排在課堂外,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例如,在講授《設計秋游方案》一課時,筆者是這樣導課的:陜西也稱三秦,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13個朝代曾定都于此,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名勝古跡不勝枚舉,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點(出示圖片),如果我們要去秋游,你認為選擇哪個景點比較合適?為什么?讓學生結合實際因素(離得近、疫情原因、歷史文化等),借助情境、類比、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實踐活動,提升數學實踐能力,增強數學素養。
3.融合性
2022版數學新課標提出,綜合與實踐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目標,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特點,以跨學科主題學習為主,適當采用主題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的方式,設計情境真實、較為復雜的問題,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數學學科和跨學科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
例如,在講授《時間在哪兒》一課時,筆者將其分為四個課時。第一課時《時分秒的認識》,介紹整時、半時;第二課時《時間在哪里》,介紹時、分之間的關系;第三課時《一分鐘有多長》,將其與語文課文《一分鐘》進行學科整合;第四課時《古代計時工具》,介紹計時工具的變化,與科學課進行融合,讓學生了解日晷、滴漏等計時工具的原理,培養學生珍惜時間及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凸顯數學的實用性與工具性,使知識的學習變得更加生動、真實、立體。
二、數學綜合與實踐課教學現狀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發現數學綜合與實踐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教師方面
(1)認識不足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很大一部分教師對綜合與實踐課程認識不夠,對綜合與實踐活動這一領域了解不夠,特別對板塊中操作類主題的教學流于形式,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內容的設置和安排進行。有的教師把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程教學內容看成自學內容,往往一帶而過,隨口交代一句:課后有空自己看看;有的教師甚至把綜合與實踐課程內容直接刪去不講。部分教師往往只講課本有的內容,課本之外的內容很少涉及,容易造成綜合與實踐課程教學形式化、內容陳舊化。還有一些教師盡管把現實生活中的部分素材融入到了教學設計中,但只停留在講授、舉例層面,只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直接講給學生后,讓學生自行領悟,缺乏對學生應用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2)操作性低
新課標提出:第一學段注重實踐,第二學段加強調綜合,第三學段凸顯項目化,學生要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還要對問題進行有序分析,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絕大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將實踐課變成了理論課,對綜合與實踐課程和其他課程的區別不夠明確,加之北師大版綜合與實踐課程可參照樣本較少,沒有較豐富的綜合實踐教學案例,導致教師對綜合與實踐課程研究較少。
2.學生方面
學生是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程學習的主要參與者,對綜合與實踐課的體會更具體、真實。筆者通過問卷或訪談了解到學生對綜合與實踐課程不是很了解,甚至不知道哪些是綜合與實踐課。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沒有按照課程要求教學,只是讓感興趣學生課后看看,學生沒有真正受益。此外,筆者還發現大部分學生喜歡綜合與實踐課程的這種教學方式,認為數學綜合與實踐課能拓寬知識面,能培養數學學習興趣,他們非常愿意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綜合與實踐課程中。
三、課型分類及范式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真梳理了北師大版一到六年級綜合與實踐課程的編排特點,精心分析研究課程內容及教學情況,結合數學與生活、素養之間的聯系,將綜合與實踐課程分為以下幾種課型。
1.操作體驗類課型
操作體驗類課型主要側重學生的操作性,這類課型在具體實施時,教師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參與操作,經歷完整的探索過程,通過做一做、剪一剪、擺一擺、畫一畫、量一量等多種形式展開。
例如,在講授《密鋪》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認真觀察主題圖片,對密鋪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后提出問題:“什么樣的圖形可以密鋪?”讓學生判斷密鋪,找出生活中的密鋪,猜測密鋪、驗證密鋪、推理密鋪、設計密鋪、欣賞密鋪,環環相扣,把學生推到學習的前臺,筆者只是發揮了組織與引導的作用。學生經歷猜測—驗證—發現—總結等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后,他們就能從中體驗到探究知識、完善知識體系的快樂。
2.實驗研究類課型
在講授實驗研究類課型時,筆者引導學生制訂實驗方案,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制訂更加科學的實驗方案,并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此類課型的基本范式包括以下流程:創設情境—發現問題—實驗操作—得出結論。
例如,在講授《滴水實驗》這一知識點時,筆者從一個沒有擰緊的水龍頭滴水視頻導入,提問學生:你最想說什么?有沒有想過一年大約會浪費多少水?讓學生探究新知部分,并討論:怎樣得到1分鐘的流水量?然后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整理匯報、對比修改后進行實驗,并在小組內分工合作記錄數據。學生通過計算發現沒有擰緊的水龍頭一年浪費的水量特別驚人,他們還在課后制定了家庭節水方案。
3.探索規律類課型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探索規律類課型通過主題式內容整合,使學生經歷提出問題、探究方法、實踐應用的過程,層次清晰,步步深入,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筆者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這樣學生就能深刻掌握其內在規律了。
在講授《搭配中的學問》一課時,筆者以奇思過生日為線索,讓學生為他搭配衣服,初步感知什么是搭配,然后讓學生提供生日聚餐的營養配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歷從簡單到復雜、從無序排列到有序思考、從具體到抽象、從圖形到數字的變化,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就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4.方案設計類課型
在講授方案設計類課程時,筆者采用“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等方式,讓學生結合自身學習經驗,通過“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動手操作獨立設計—實操后交流心得與感悟—展示勞動成果”的方式挖掘問題的本源。
例如,在講授六年級數學下冊《繪制校園平面圖》一課時,筆者幫助學生了解平面圖后,引出本課的教學任務,接著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測量方案,確定測量目標,選擇測量工具,設計數據記錄單,小組分工操作。各組制定好測量方案后去室外實際操作,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確定比例尺,再繪制校園平面圖,最后對這次實踐活動進行自評。學生均能客觀地面對自己的問題,并將自己的收獲記錄于報告單中。
總之,綜合與實踐是2022新課標數學四大領域中變化最大的模塊,它是我國教育現代化改革與發展下的創新舉措。落實新課程方案,強化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推動育人方式變革,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新時代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今后教學實踐中,我們將不斷研讀、認真思考、積極探究,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在發展中成長。
作者單位 陜西省興平市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