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古詩古文素養培養之我見
作者:■文/王永強
發布時間:2023-06-08 15:46:3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隨著高考語文權重的不斷增加,人們更加重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在小學基礎段加強對小學生古詩古文素養的培養力度,逐漸成為基礎段語文教師的共識。筆者立足自身三十年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一線工作,從古詩古文教學實踐中提煉出“讀、思、畫、踐、論”五法。筆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小學生的作文表現形式雖然多樣化,但是作文內容卻很空洞。針對于此,筆者決定開啟新的古詩古文閱讀教學模式。
一、通過多樣化的閱讀方式促進學生的古詩古文學習
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小學生的機械記憶力是很強的。在傳統古詩古文教育教學中教師往往是先給學生讀一遍,但基本不講解古詩古文,然后就讓學生自己去背誦。背著背著、誦著誦著,學生就形成了思維慣性;等學生成人時,思維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水到渠成,學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古詩古文的意思,并能主動去應用和實踐。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是利用了聲樂的規律,讓漢字的“音韻”注入學生內心深處,用耳力和口部肌肉慣性傳遞信息;另一方面也是利用了熟能生巧的灌輸觀念。無疑,傳統教師套用這一教學方式是取得了一定效果的。站在教育教學改革的當下,背誦仍然是很重要的一種強化學生記憶的方式,因此筆者非常注重傳統古詩古文教學中讓學生多讀多背的方式。
課前三分鐘背一首古詩或一篇古文;晨讀、午讀、晚誦時背一小段古文;平時布置作業時,就要求全體學生按自己的興趣選擇教師提供的資料里的古詩古文進行背讀等。這樣就把零碎的時間集合到古詩古文的閱讀和背誦上,碎片時間加碎片時間,最后能取得超乎想象的效果。當然,在小學生背誦之前,教師一定要對文本有一定的選擇,比如選擇那些學生容易理解的,和學生生活學習接近的,等等,并適當地給學生講解一下要背誦的古詩古文,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實踐證明,這一方式非常有助于學生的背誦。大量的古詩古文閱讀與記憶,有利于小學生形成一定的古詩古文語感,這不僅有利于他們知識的積累,更有利于他們科學思維能力的提升。
在小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培養方面,教師一定要注意從邏輯思維角度進行古詩古文解讀分析,要遵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學原則。這是因為在教育教學資料短缺的農耕時代,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同時使教育教學工作團體及社會結構更加穩定。
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打掃衛生和治理天下的關系密切嗎?是“你”打掃衛生,“我”治理天下更高效?還是“你”必須先學會打掃衛生,然后才能治理天下?結論性的判斷,如果進行邏輯推理,在當前信息化社會背景下,必然導致對前提條件、推理過程及推理結果的多樣化分歧。其實,這樣的邏輯分析在古詩古文素養構建中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只有經過科學邏輯分析的語句,廣大一線小學語文教師教授起來才更加“得心應手”,小學生學習和記憶起來才更加快速,對國家未來的發展,才更具有正向和長效的推動力。對于那些類似于“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等舊傳統、與當前社會割裂的古詩古文等,教師一定要“繞道而行”,如果被學生拿來“考問”,也一定要講透講明,使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傳承”觀。總之一句話:誦讀的內容一定要有所選擇。
二、通過古詩古文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思考方式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開闊視野,追尋真理和規律,進而指導自己選擇正確的行動方向和行為方式。因此,在古詩古文閱讀教學中,堅決不能把教學工作重心和教學目標設定為大量增加學生閱讀量和課業負擔。如果這樣做的話,無疑就和小學生古詩古文閱讀的教學目的相背離了。語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是缺一不可的。運用語文、學習語文的目的是進行思想傳播。我們不僅要會“吃魚”,還要學會“捕魚”的方式方法。小學生學古詩古文的目的,就是在觀看古人生活經驗、思考方式、處理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中,通過再思考,獲得正確的經驗。因此,引起思考才是小學生學習古詩古文的目的所在。在人們生活質量飛速提升的今天,書非借不能讀也的時代一去不返。相反,我們要抓住“思考”這條主線,并將其貫穿于求知的全過程。
古詩古文記錄了很多古人的行為、思想等,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重視古人總結出來的真理;一方面還要通過還原古人的語言等細節,以及事件的前因后果,讓小學生站在現代社會價值觀的基礎上,對古人的所做所為進行重新評價。好的價值觀自然應該接受和傳承,不同的以理解為前提,畢竟古人所處的年代和主流價值觀等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同時也讓小學生明白了世界是發展變化的這個大道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教學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既是寫景,又是寫哲理。在這里教師就是結合不同的站位,對學生進行評價結果的“理解性”教學。有了對站位不同而導致的認知結果的不同的深入理解,小學生才能習得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精神,才能獲得良好的人文底蘊,才能學會如何學習,才能選擇更好的健康生活方式。當然,只有解決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一邏輯根本性問題,小學生的責任擔當、實踐創新才能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古詩古文教學的實質是“成人”的教學。不分學科的古詩古文教學對語文教師的文化核心素養要求其實是極高的。教師一定要繼承“師者”的精神內涵、文化內涵,使小學生從小就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發展。
三、通過畫面想象促進學生對古詩古文的深度理解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用心琢磨用“推”字還是“敲”字時,由于太過于專注,不知不覺沖撞到儀衛隊,在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的同時,也告訴人們從古詩的畫面感中獲得美的體驗是一種美的享受。2022年高考作文題中,賈寶玉一個“沁芳亭”的題名,讓“書中在場的人”以及多少2022年缺乏古詩古文知識的高考生自愧不如。為啥自愧不如,就是因為心中缺乏“移覺”的畫面感。
小學正是學生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數學課重在強化抽象,語文課不妨在抽象建立的基礎上,強化一下學生的具象思維。在這一點上,千萬不要把數學教師和語文教師看成一對天生的仇敵;千萬不要把語文學科和數學學科當成天生的對手;千萬不要站在合作意識的對立面看問題。可以想一下,如果數學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就要打擊具象思維培養的話,那美術教師豈不是要失業了!跨學科,合作共贏,這才是當今的趨勢。因此,讓學生學一首詩畫一幅畫是筆者二十多年來從未間斷過的古詩古文教學中的一個環節。
對于給學生增加的課本外的古詩古文學習內容,筆者也盡可能地讓學生在已有的學習基礎上邊背誦邊畫一畫,或是閉上眼睛想一想。有了畫面感,學生的記憶才能更有深度和廣度。“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說的是王維的詩作。我們可以反向思維一下,王維也正是因為能給讀者提供具有“畫面感”的詩才千古聞名的。因此,用畫面表達文思,用文字描繪畫面,這是語文學習中的一個有效方法。
唐代王維的詩可以畫,但那畫中傳達出來的感情,卻不一定能為讀者所理解。王維的“詩畫”只有走進讀者的心里,才能產生穿越時空的共鳴。《山居秋暝》是清新自在,《使至塞上》是英雄氣長,《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孤獨思念……這些獨特的感情體驗,是要隨著學生的成長經歷才能有更深體驗的。當學生遇到那人、那事,有了那份責任擔當和自覺使命,開啟了他們人生自覺自悟、自奮自發的向上拼搏之旅時,古詩古文才能“入心入腦入眼”。筆者之所以把“入眼”排在最后,那是因為古詩古文往往就是讀時“人觀詩”,豁然“人入詩”。
當然了,一開始不可能就要求學生的情感體驗達到成人的狀態。開始之初,可以讓學生找到對應的“畫面”來對照一下;隨后慢慢讓學生邊學習古詩古文邊自己試著畫一下;最后再讓學生在實際生活里尋找相應的人或事,進而進行真情真景比照表達。這種對畫的“欣賞”,這種“詩文用畫來表達”,有時真的需要和美術教師多多溝通交流,因為美術其實也是一門語言。但語文教師要注意的是:正因為美術也是一門語言,所以在翻譯時,不可能嚴絲合縫,語文教師還是要注意語文的本身所具有的特質,切不可忘記了自己的職責,真的把自己變成一名美術教師了。
四、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古詩古文的興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指導自己的言行。教師教授古詩古文和學生學習古詩古文也是一樣的,無用的教學和無用的學習任誰也沒有興趣堅持下去。這就好比屠龍之術,學得再好,如果沒有用武之地也是白搭。為了調動小學生古詩古文閱讀興趣,筆者在實踐中非常注重“學了即用”。
筆者所在校位于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這里有許多有關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發展的真實故事。筆者結合這些故事,一邊指導學生讀古詩古文原文,一邊指導著學生在古詩古文“畫面”形成的過程之中,把故事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表達。當這個過程完成之后,筆者帶領學生做“導游”,義務給來這里游玩的游客講解。中外游客在學生繪聲繪色的講解中,不僅對學生所講解的內容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還對學生的語言表達素養和豐富歷史學識十分驚訝和敬佩。游客夸贊的言語反過來又強化學生學習古詩古文的積極性。
在感業寺遺址講解中,學生對“作業”“心心相印”“因果關系”等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在未央宮講解中,漢武帝、司馬遷、王昭君紛紛“活靈活現”地從學生繪聲繪色的講解中浮現在游客眼前……在實踐應用中,學生不僅對歷史更感興趣了,而且民族自豪感更加強烈了。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來這里游玩,當他們聽完學生繪聲繪色的講解后,都會不由自主地投來贊揚的目光,這無形之中就給學生的古詩古文學習注入了更多的動力。在實踐活動成功情感體驗的激勵下,學生主動讀書,自覺交流,各年級一年的閱讀量大大超過課標要求,尤其是五年級的學生,由于參與的學校活動比較多,平均閱讀量超過課標要求的一倍多。
五、通過爭論等方式擴大學生古詩古文的學習范圍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人類的思想是一個復雜的體系,而學習古詩古文,就是想讓學生能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觀點。這樣一方面可以擴大小學生的思維廣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豐富的信息給小學生提供一個思辨環境場。木不鉆不透,理不辯不明。那些采用閉門造車灌輸式教學的,怕世界變化的教師,才會害怕學生見識超越自己,或者擔心自己回答不了學生的提問;如今學生獲得信息的途徑更多,有些觀點,不是你想封閉就能封閉得了的;與其這樣,不妨透過古詩古文把古人的思想閥門打開,讓思想的源頭活水注入學生的視野之中。
學生在給來未央宮的游客講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當游客問學生“百家”都有誰時,學生一時沒有回答上來,但這激發了學生更強烈的學習動力,學生事后逼迫自己閱讀更多的書,閱讀中出現問題,除了請教老師,還會大量地查閱資料,不斷豐富自己的資源庫。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還對司馬遷寫的《史記》產生了興趣,隨后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學。通過對《史記》的學習,學生仿若進入了一個思想和知識的新世界。衛青、霍去病等走進了他們的世界,國家關系與人類發展問題擺到了他們面前,不同人物的評價方式方法開始在學生腦海中建立……對于“李廣難封”“昭君出塞”等歷史事件和人物命運,學生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但最終,我們廣大小學一線語文教師一定要記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確引導學生,不能有一點的偏差。在工作中不斷錘煉我們的知識面、價值觀、敏銳度、擔當意識。為了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我們一定要努力創立一個有容乃大的“爭論平臺”,并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不斷擴大學生的閱讀面,開闊學生的視野。
中國古代的思維方式方法對現在還有著極強的影響,教師可以把這些思想通過古詩古人有篩選地與學生交流、討論和碰撞,努力成為學生健康思想的建設者和守護者。
隨著高考語文權重的不斷加重,全社會越來越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在小學基礎段加強對小學生古詩古文素養的培養,已逐漸成為基礎段語文教師的一個共識。愿廣大一線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不忘初心,且思且行,邊行邊研,勇于開拓,砥礪作為,以展現我們母語最燦爛的魅力為己任,我們的語文教育事業,一定會更加適應社會,一定會在新時代建設大潮里發揮出巨大的作用,促進社會的不斷進步。
作者單位 西安市漢都第一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