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科學”+“幻想”+“小說”。科幻小說是“小說”,要有科學內容,也離不開“幻想”。“小說”是核心,“科學”與 “幻想”是兩翼。科幻小說以文學藝術的形式表達了對客觀認知的不確定性和未知性。科幻小說創作之難,在于既要有科學功底,又要有豐富的想象力。要寫好科幻小說,貴在激發興趣,熱愛科學、科幻與寫作,貴在勤于積累善于積累即多讀,善思,勤練。

1999年的高考作文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作文內容的范圍,寫一篇文章,除詩歌外,其他文體不限。這道作文題當時曾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將科幻小說的寫作教學推上了語文教師的教學日程。2015 年劉慈欣憑借《三體》獲得“雨果獎”后,讓有關“中國科幻”的話題成為人們交流的熱門。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在此背景下,語文教師開展好科幻小說寫作教學,指導學生寫好科幻小說,有助于發展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助力學生的成長成才,因而語文教師應堅持探究和不斷完善科幻小說寫作教學。下面,筆者談談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做好科幻小說寫作教學工作。

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科幻小說

很多學生對科幻小說的理解還存在一定誤區,在寫作時任思緒天馬行空,認為只要有聯想和想象,就算是一篇科幻小說了。對于這種錯誤認識,語文教師首先一定要予以糾正,要讓學生明確科幻小說的概念。科幻小說是一種文學體裁,不是科普讀物,也不是科學與文學“雜交”產生的所謂“邊緣科學”。其創作要符合文學創作規律而不是科學發現規律。這就如同武俠小說,其是小說,而不是武術教材。科幻小說雖然要有科學內容,但是也離不開“幻想”。科幻小說特別要強調“幻想”這一點,因為這是畫龍點睛之筆或者說“閃光點”。只有同時具有“科學”“幻想”“小說”三個要素,才能被稱為科學幻想小說。

(一)科學性

愛因斯坦曾認為弗拉馬利翁的一本科學幻想小說完全是無稽之談。結果近年來隨著射電天文學的發展,科學界已經證實宇宙中存在著超光速運動的物體。科學和大科學家開了個玩笑!

凡爾納被稱為科幻小說之父,正是因為他的作品既傳遞著深刻的人文思考,折射著社會現實,又滲透著天文、物理、地理、生物等不同科學元素;所以有人說他既是科學家中的文學家,又是文學家中的科學家。在小說中,凡爾納引入了很多真實性內容,比如國家城市名稱、史實人物事件、可行的航行線路、可以畫出具體圖形的潛艇說明等大量的科學知識的融入。可以說,他的很多作品都涉及了具體的科學知識,例如生物學分類知識、武器知識、物理(氣壓)知識等。時隔一百多年之后,我們已經把潛艇等變成了現實之后更是感嘆:凡爾納的腦子是什么做的呢?他是怎么想到的呢?

所有精彩的科幻作品都表明,科幻小說應該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可預測性,它應該賦予科幻小說在未來通過技術實現的可能性,甚至一些科幻小說的內容會在多年后變為現實。當然,科學的“正確”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人類是在客觀存在的“本質與規律”中不斷探索的。“科學”包括已知的相對真理和對未知的探索。科幻小說以文藝的形式表現了客觀認識的未知性和不確定性。科幻小說正是通向科學美的橋梁,這也就要求學生必須有一定科學知識的儲備和積累才能進行科幻小說的寫作。

(二)幻想性

幻想性是科幻小說的基本特征,它不同于普通文學作品,打破了常規的思維,把現實與幻想巧妙結合起來,在科學知識基礎上大膽地設想和預言未來,具有典型的“預言性”。羅素說,一個社會如果沒有想象力,不愛冒險,不久就會變成一個停滯不前的社會,并且開始變為腐朽。科幻作品的魅力正是存在于豐富的想象之中,然而作品中的想象須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合情合理的想象,讓讀者在亦真亦幻的世界里來回穿梭。

《帶上她的眼睛》是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的作品,小說的故事背景設定于未來,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我要去度假,主任讓我帶一雙“眼睛”去。所謂“眼睛”就是一副傳感器眼鏡,當你戴上時,你所看到的一切圖像由超高頻信息波發射出去,可以由遠方的另一個戴同樣傳感眼鏡的人接收到。它將人的視覺、觸覺、味覺通過超高頻信息波發送出去,“眼睛”的主人是一個穿著奇怪宇航服的小女孩,她被困在地球的中心,被鎖在一個小小的駕駛艙里的一艘落日地球飛船中。“我”把她的“眼睛”帶到了她出發前去過的地方。全文中,通過使用充滿奇異功能的傳感器眼鏡,將科幻小說中的“我”和事故發生后困在地心的女地航員聯系在了一起,這似乎是絕對不可能發生在現實世界中的事情。作品充滿了作者大膽而理性的想象:在他的作品中,人類不僅能夠駕駛宇宙飛船進入太空,而且能夠深入地球內部進行科學探索;不僅能夠在電離層飛行器中方便快捷地旅行,而且還能夠帶著別人的“眼睛”一起旅行。

科幻小說,應借助于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性形象,基于現有的科學經驗和成果,對未來進行前瞻性的預見。因此,科幻小說具有與生俱來的嚴肅性和現實性,它不是隨意想象的產物。

(三)文學性

只有科幻的科幻小說不是一部好的科幻小說,科幻小說雖然是科學和文學相結合的一種特殊文體,但其本質上仍屬于文學范疇,擁有文學作品的所有特征,其文學性最為重要,因此麥克因泰爾說科幻小說是最有價值的文學方式,文學性的特征要求科幻小說既要具有小說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畫、合理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故事主要發生的虛擬場景,即“異世界”里的環境描寫,又要求人物情感與故事內容充分融合。因此,作者必須充分發揮想象力,運用優美的文字,以滿足讀者的美學要求。

埃德加·賴斯的第一本書《金星海盜》講述了一個人計劃探索火星,最后卻降落在金星的故事。小說具有強烈的故事性、嚴謹的科學性,包括大量的環境、事物、人物心理和人物對話描寫。

《海底兩萬里》的藝術魅力也正是在于它巧妙的構思,驚險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科學與幻想的巧妙結合、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等。首先,小說的主要情節是博物學家“我”和尼摩船長在10個月中駕駛“鸚鵡螺號”潛水艇游歷了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等,小說故事情節懸念叢生、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尼摩船長和他的“客人們”飽覽了變化無窮的海底世界,旅程中高潮迭起,海底狩獵,參觀海底森林和亞特蘭蒂斯的廢墟,打撈西班牙沉船的寶藏,目睹珊瑚王國的葬禮……還有與大蜘蛛、鯊魚、章魚等搏斗,都讓讀者看得著迷。其次,對靈魂人物尼摩船長作者也做了精心塑造,小說通過肖像、動作、語言、心理和細節等方面的描寫生動地刻畫了尼摩船長這個遇事頭腦冷靜、沉著而又機智、知識淵博的工程師形象。他不是一個只會在書齋里搞研究的科學家,而是一個在反殖民主義斗爭的火焰中成長起來的民族英雄。他從海底搜集金銀以支持被壓迫民族的正義斗爭。當他的國家成為殖民地時,他帶領一小群志同道合的人潛入海底,以行動支持被壓迫人民反對殖民統治的斗爭。他表面冷酷,內心卻熱血沸騰,相信尼摩船長在每一位讀者心中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科幻小說不同于科普類的說明文,它要帶給讀者一定的審美享受,因此在寫作時一定要有精巧的構思,在語言上多加潤色,以更好地打動和感染讀者。

綜上所述,“小說”是核心,“科學”與 “幻想”是兩翼。科幻小說=“科學”+“幻想”+“小說”。當然,它還應當契合當代社會審美規范,反映人民大眾的精神訴求,有繼承也有創新,這樣看著才過癮,才有更大的收獲。

二、如何更好地指導學生科幻小說寫作

科幻小說作家金濤曾說,科幻作品很難寫,作者不僅要有很好的文學功底,還要懂得科學,最好能夠站在前沿,了解科技的最新發展動態。而傳統的教育方式造成想寫科幻的因為不懂科學而寫不了,而懂科學的又大多寫不好小說,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幻作家的產生。語文教師要想更好地指導學生的科幻小說寫作,可以采取以下舉措。

(一)多看——多讀煉內功,中西廣涉獵

科學知識的儲備越豐富、涉獵越精深廣泛,就越容易寫出嚴謹而專業的科幻小說,科幻小說是很忌諱文章中出現科學方面的知識性錯誤的。因此,科幻小說寫作的基礎,是要建立在博覽科學群書基礎上,即先廣泛學習精深鉆研,做好充足的知識儲備。

語文教師可以推薦學生多讀一些作品,如《發條女孩》《太空序曲》《基地》《華氏451度》《傷心者》《三體》《醫院》《天年》等,以及《科幻世界》雜志等。

讀書就像冶煉銅礦石的過程,而作文就好像把已經煉成的銅水澆入一個個模子,鑄造成器物。冶煉銅礦石的過程最辛苦費力,需要許多的時間和能量投入,鑄器的過程卻相對便捷快速,這是因為其建立在前期的投入之上。而大量閱讀科幻小說不僅能夠積累一定的科學知識,而且能夠充分鍛煉個人的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應變能力等,提升個人眼界和認知。不同能力的形成能為后面學生的科幻小說寫作奠定基礎。

(二)善思——創作科幻小說要考慮作品的邏輯性和思想性

1.作品的邏輯性

科幻小說創作前一定要有嚴密的構思,千萬不能有邏輯上的漏洞。有的學生寫得很隨意,這導致讀者很容易就發現里面存在的一些錯誤,比如前后年代對不上,或者某件大事沒有進行鋪墊就直接出現在后面的章節里,這會給人漏洞百出的編造感。

科幻小說中的假想科技也要有邏輯的自我一致性,這樣才能做到自圓其說。所謂自圓其說就是給出一個貌似合理的解釋。例如有人認為超光速不應該在科幻小說中,因為它顯然違背了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即便讀者沒有那么苛刻,這種假想科技也應該被區別對待。例如要寫《星球大戰》 ,只是為了讓車輛或武器快速移動,超光速就超光速了,不需要有其他太苛刻的要求,如果故事是描述的一個研制超光速物體的故事,那么你需要“證明”一些科學真理的細節,雖然它也是一個“虛假的真理”,但必須滿足一定程度的自我一致性。換句話說,即使你所描述的是不存在的,在小說中它也必須在邏輯上能講得通,這樣故事中的假想科技才能自圓其說。

2.作品的思想性

決定寫一篇科幻小說前,要想到為什么要寫它。是為了表現科學進步造成的環境問題有多嚴重,還是為了表現人性的丑惡,無論哪種你都要有個主題,如果為了寫而去寫,那么你能展現給讀者的最多就是個故事而已,一個看過之后就會被很快忘記的故事。

(三)勤練——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多練筆

要勤于下筆,一篇科幻小說可以有無數種寫法,情節增減也是靈活多變的,只有勤于下筆,大量練習,才能找到文感,篩選出最佳的下筆方式。

1.熟悉科幻小說的常見模式

科幻小說通常有一些固定的模式。學習這些對初學者來說非常重要,這些模式是對以往科幻小說寫作經驗的總結,也是日后自己進行科幻小說寫作創新的前提。

模式一:脫離現實創新(異化)—進一步創新(異化)—盛極必衰—努力解決衰敗,回歸現實。例如小說《時間機器》《海底兩萬里》《侏羅紀公園》等。

模式二:探索未知世界。例如《地心旅行》《星球大戰》等。

模式三:自然災害系列。例如《流浪地球》《世界之間的戰爭》等。

2.實踐科幻構思

科幻小說的構思必須有創意,因為只有新的思想才能給讀者帶來美妙的超現實體驗。但是創新不能完全脫離現實,否則大多數讀者是不會喜歡它的。

如果角色設計是關于未來的,那么必須考慮角色未來的一些特征。今天的科學家和明天的科學家有什么區別嗎?隨著時代和技術的發展變化,人性會發生什么變化?等等。這些都是作者應該認真考慮的一些問題。一個好的虛構角色應該是復雜而完整的,是超越簡單“善惡”的。有的科幻小說讓人覺得內容非常精彩,但人物刻畫卻不是很到位。因此,在創作科幻小說的時候,要注意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但是如何寫人物性格,讓人物栩栩如生起來,是創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至于情節設置,可以根據上面的幾種寫作模式來設置,也可以另辟蹊徑。簡而言之,講故事對于科幻來說很重要,科幻是在現代科學元素和未來科幻等基礎上創作出來的,但也要考慮到邏輯等問題,因而要運用想象力和智慧,將各種未知和超現實的故事情節交織或多維化,從而吸引讀者并給他們一種將未知變為現實的真實感。

在場景設置上,科幻小說經常使用現實中無法到達的空間和時間(如太空小說和時間旅行小說),或者創造令人興奮的、宏偉華麗的奇幻景象。(如《深淵上的火》《沙丘》《銀河系漫游指南》等)。那些令人回味和史詩般的幻想場景,必須精心考慮嚴謹構建。

多看、善思、勤練,這便是中學生學習寫作科幻小說的不二法門,初學者還存在什么都想寫進去,導致寫出來的科幻小說文字冗長而枯燥等問題,讓人難以讀下去。語文教師可以嘗試指導學生把巨大的信息進行分類整理篩選,以使寫出來的科幻小說生動有趣,而這就要求學生要具備扎實的文字功底了。

作者單位   西安市東城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