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位居秦巴山區腹地,10個縣區均為原集中連片特困縣,曾是全省脫貧攻堅主戰場,也是當前推進鄉村振興主陣地。全市有中小學幼兒園1075所,在校學生44.86萬人。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3.31萬人,占在校生30%。該市堅持精準方略,做到了“應助盡助”。2011年以來,資助學生224.87萬人次、28.96億元,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教育基本保障。

聚焦一個目標,突出精準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生資助工作,要求“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健全學生資助制度”“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安康市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的重要論述,作為資助工作的根本遵循,聚焦“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目標,把精準資助作為深刻領悟“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和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每年印發教育工作要點和資助工作要點,對精準資助進行重點部署和專門安排,并把精準資助作為縣級教育部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年度考核的主要內容,作為縣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教育履職評價的關鍵指標,高位推進精準資助。

統籌兩種方式,做到精準認定。堅持精準方略的關鍵是精準認定每一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陜西省學生資助事務中心的精心指導下,該市統籌系統比對和學校認定兩種方式,實現了精準認定。一方面,發揮系統的主渠道作用。對脫貧戶、監測戶、城鄉低保、特困救助等9類重點保障對象,每學期通過國家和省級資助系統,逐類逐人核實確認。同時,各縣區主動與鄉村振興、民政、殘聯等部門共享系統數據,及時查漏補缺,做到重點保障學生認定不漏一人。另一方面,發揮學校的主體作用。進村入戶家訪,宣講資助政策,詳細摸排優撫對象、大病患者、單親等其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結合安康本地實際,將困難原因細化至18類,召開資助領導小組會議,逐類逐人評審,做到各類困難學生認定不漏一人。目前,該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系統比對認定的占83%,學校評定的占17%。通過系統數據比對和學校精細排查,提高了資助對象認定精準度,實現了“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

規范三個環節,落實精準資助。堅持精準方略的目標是精準資助。為此,該市嚴格規范關鍵環節。一是規范資金發放。按照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積極協調市縣財政足額落實配套資金,及時撥付,并納入財政云系統和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進行監管,督促各級各類學校按照規定的方式,限期完成發放。對財政資金撥付后,學校動態新增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校內資助及時予以解決。二是規范名單公示。印發《進一步明確資助信息公示規范和加強政策宣傳工作的通知》,對公示內容、場所、時限等做出具體要求,既達到公示效果又保護學生隱私。三是規范宣傳告知。學校向家長發放《資助政策落實告知書》,詳細告知政策名稱、資助金額、發放方式等。同時探索微信通知等方式,提高了告知精準度。通過嚴把資助三個環節,確保過程環環相扣,實現精準資助不漏一人。

抓好四個方面,強化精準管理。堅持精準方略,需要精準把握政策、精通業務、精準管理。一是抓好政策學習。市級學生資助部門帶頭,認真學習有關政策,在調整變化、學段之間進行比較,準確把握政策內涵和外延。對基層反映的問題,首先在政策文件中尋找解決辦法;對把握不準的地方,及時向省資助中心請示;對共性問題,虛心與兄弟市區和縣區探討交流,通過深學、細研、請示、溝通,提高了政策的理解力、執行力。二是抓好業務培訓。組織全市2000余名資助工作人員參加線上培訓6場次,聆聽專家講解,學懂悟透各項政策出臺背景和意義,增強了學習效果。結合工作實際,寫講稿、做課件,市縣逐級開展業務培訓,做到所有人員全覆蓋。三是抓好工作指導。每年對學前、義教、普高、中職四個學段資助工作印發專項文件,從對象范圍、評審發放、系統應用、檔案管理全面系統安排。編制《資助工作指南》,定期升級完善,逐級發放到人,“指南”已成為業務“速查寶典”。四是抓好日常監管。對標政策規定,制作標準化《檢查清單》,為各級監管提供操作細則。每年開展學校自查、縣區全面檢查、縣際交叉檢查。突出重點學段,對中職受助學生堅持每學期進校進班逐人核查,不斷提升精準監管水平。

來源:安康市教體局

編輯:張書源(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