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日記 | 青春活力,向陽生長
——與青年教師座談交流有感
作者:教師報 蔡靜
發布時間:2023-05-25 15:05:00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今天是我們來到渭南市臨渭區官底中心小學的第二天。經過了解,我們發現這個學校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教師結構主要以青年教師為主。這與我從前見過的很多鄉村學校有很大的不同。
原來,近年來渭南市臨渭區一直非常重視鄉村教育的發展提質,所以將招聘的很多青年教師分配到鄉村,補充鄉村教師隊伍。所以,就出現了我們看到的現象。那么,這么多青年教師進入鄉村學校后的發展問題,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涉及教師隊伍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為此,就有了一個小范圍的青年教師座談交流會。
經過與孟永鋒校長和青年教師的深度交流,我們發現了這樣三種不同類型的教師成長群體。
其一,入職初期不適應,需要通過外力來幫助其成長。小宋老師剛到學校時性格內向,說話聲音小,身體又不太好。別的老師上課時,孩子們都很乖,很聽老師的話。但是,小宋老師站在講臺上說了一句“安靜”,孩子們沒有任何反應。她心慌得不得了。很幸運的是,當時代班的正班主任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工作中很沉穩,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穩穩地干好。小宋作為她的副班,每天看著她處理班級事務、教育孩子、跟家長溝通。慢慢地,小宋在這些方面也開始從容起來,現在已經獨立當正班主任兩年了,跟孩子們處得很好,把班級管理得也很不錯。小宋覺得,師傅就是自己的領路人,也是一位知心大姐姐,幫自己度過了艱難的職業適應期。目前,小宋的膽子大了,還做了師傅,有了自己的徒弟。
其二,入職適應快,師徒結對快速提升。小李老師是一名工作三年的新教師,第一年在城區跟崗學習,直到第二年才正式到學校工作。“我一來學校,沒有一點不適應,立刻就跟上了整個學校的節奏和步伐,但是因為是新老師,面臨各種突發事件和教學經驗都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給小李老師指定了一名專業成長的師傅。師傅帶著她熟悉學校基本的規章制度、進行教學上的指導,尤其是讓她了解了鄉村學校中留守孩子的特殊性與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在獨立當班主任的過程中,小李老師逐漸向師傅靠攏,既要做好孩子的學業老師,更要成為孩子的父母,把留守兒童缺失的關愛給補足,多和孩子的家長溝通,跟緊班、緊跟班,多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
其三,轉換身份,找準職業定位。小薛老師,在工作的第二年就開始擔任班主任。從代課老師到班主任是一個巨大的身份轉換,剛開始十分不適應。但是,學校青年教師都是如此。這種情況下,她邊學習邊成長。一年下來,逐漸適應了班主任加代課老師的雙重身份,也開始學會“十項全能”,繪畫、手工、心理疏導等等,從“不會”到“會”“全面開花”。小薛老師的經驗就是要迅速轉換身份,找準職業定位。
當然,幾位青年教師的成長中都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因素——學校的大力支持。學校對青年教師的成長給予了很多支持和保證,不僅有各類教育教學技能的培訓,更是讓青年教師與有經驗的教師進行師徒結對、對口幫扶,更是有寬松的“容錯機制和氛圍,讓青年人能夠放開手腳,大膽成長進步”。
通過簡短的座談交流,我們看到青年教師在成長路上經歷的迷茫和困惑,也看到他們在學校和同事的幫助下奮力前進、努力向陽生長,相信他們未來的教育之路一定會走得更快更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