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的頒布,統編版語文教材的投入使用,以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發布,都將“思維發展與提升”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標志著核心素養導向下課堂教學方式變革迎來了關鍵契機。教師通過鉆研教材,在教學實踐中從指向“思維品質”培養的學習目標設計“發展思維”;通過指向“高階思維”培養的學習活動設計,讓學生參與知識建構,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本期從探究語文思維內涵入手,通過指向“思維內涵與培養策略”的教學、指向“文本特征下的思維發展”的教學、指向“高階思維能力發展”的教學、指向“批判性思維發展”的教學、指向“讀寫一體化創意表達”的教學的角度切入,探索“聚焦核心素養,凸顯思維培育”的途徑與重要意義。

——欄目主持人  彭德正

傳統語文教育理論重理解,重感悟,重讀寫結合,但鮮有關于思維的研究,更沒有“語文思維”這個概念?!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將“思維能力”作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部分提了出來。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厘清語文思維的內涵,熟練掌握語文思維的培養策略,助力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一、語文思維的研究內涵

(一)語文思維研究概說

衛燦金先生對語文學科思維的研究比較早,他在《語文思維培育學》中對語文思維培育的目的、任務、原則、方法等做了系統的研究。第一個給“語文思維”下定義的是冉正寶,冉先生在《語文思維論》中提出:“語文思維是思維主體在運用漢語進行認識與表達、審美與創造、鑒別與吸收的思維活動中,借助于形象對語文對象展開的概括和間接的認識過程。”將“語文思維”作為一個專有名詞進行定義,體現了冉先生獨特的學術敏銳性。這個定義努力使“語文思維”有了獨立的地位和價值,不再與“一般思維”混淆。黃亮生也給“語文思維”下過定義:“語文思維是思維學的一個小分支,是借助語言文字,以已有知識與技能為中介來概括、抽象反映人們掌握語文知識和形成聽說讀寫能力過程中的現象、特點和規律的復雜的生理心理過程?!秉S先生的定義將“語文思維”與“一般思維”區分開來,在肯定語言文字是語文思維的載體的基礎上,明確指出了語文思維就是掌握語文知識和形成聽說讀寫能力的思維,是在語文課程話語體系下進行的定義。李華平、陳劍泉這樣定義“語文思維”:“語文思維是以祖國語言文字(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為載體,在語言文字運用(理解與表達)過程中,在心智平臺發揮導引、規劃、調整、優化等作用,提高聽說讀寫活動效益的一種學科思維。”李、陳兩位先生用規范性定義加描述性定義的方式,試圖說清“語文思維”的內涵和外延,明確了“語文思維”是一種學科思維的認識。

(二)語文思維的內涵

上述學者對“語文思維”的定義,更多的是一種操作性定義,沒有觸及概念的內核。筆者以為,“語文思維”即語文學科思維,是思維主體在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過程(聽說讀寫)中表現的語文思維模式和特點的一種學科思維,它表現為語文思維形式、語文思維品質、語文思維方法、語文思維習慣。

并不是說在“語文思維”概念出現之前,語文學科沒有思維訓練。葉圣陶先生早在1980年就提出“語言與思維并舉”的命題,1984年更明確指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訓練語言”。但立足學科思維的角度,提出明確的思維訓練的指標,是2022版的“新課標”。在“新課標”中對思維能力這一核心學科素養明確提出:“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思維具有一定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勇于探索創新,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p>

二、語文思維的培養策略

(一)文本解讀,挖掘思維訓練元素

文本解讀是有效開展教學的前提。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教師要樹立思維訓練意識,努力挖掘文本中的思維訓練元素。教師只有厘清了思維訓練的“家底”,才能有效設計訓練活動,有的放矢地開展思維訓練。

《西門豹治鄴》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成功塑造了西門豹破除迷信,懲治官紳,興修水利,造福于民的形象。其中最精彩的就是破除迷信活動“河神娶媳婦”的章節。課后練習要求學生“找出第10—14自然段中描寫西門豹言行的句子,說一說西門豹懲治巫婆和官紳的辦法到底巧妙在哪里?”,這個問題關系到學生對西門豹大智大勇的人物形象的理解。要弄清這個問題,學生還要了解一些思維邏輯規律。邏輯思維有四大規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其中,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巫婆和官紳正是違反了矛盾律,西門豹正是抓住了這一點,讓他們下河匯報,如果去必死無疑,如果怕死說明沒有河神,不去就證明了他們此前的話都是謊話,陰謀就會敗露,老百姓也不會饒過他們,同樣還是死。正當他們左右為難時,西門豹命令士兵將他們扔進了河里,破除了迷信,為百姓除了一害。

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教師要更多地從“語文思維”的角度解讀文本。在課文中,外顯的是西門豹的語言和動作,背后是人物深刻的思維活動。教師只有將這些思維活動揭示出來,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西門豹的大智大勇。

(二)教學設計,設計思維訓練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怎樣的教學活動能達到“語文思維”訓練的目的呢?仍以《西門豹治鄴》10—14段為例,課文這一部分故事性強,人物形象鮮明,矛盾沖突激烈,是學生表演的好素材。設計課堂表演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感悟形象,促進表達,訓練思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我來做導演”的教學活動,要求學生自由組合,形成團隊,扮演角色,寫出腳本,設計不同的場景,在配樂、話外音、視頻背景等方面也要有所準備,以確保表演成功。教師在輔導學生時,要重點為學生介紹西門豹的言行,還要指導學生通過文中簡短的文字揣摩人物的內心,例如文中多次寫到“西門豹說……”,沒有寫西門豹怎么說,西門豹為什么這樣說?此時,教師就要為學生詳細解讀西門豹的內心活動,這不僅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的契機,還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契機。不同的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不同,對人物的處理也不同,這也就體現了思維的獨創性。隨著學生理解程度的不斷加深,他們對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會越來越豐富。

(三)教學實施,在教學活動中落實思維訓練

1.個體獨學,在靜默中生發思維的漣漪

個體獨學是學習的重要形式,缺少個體獨學是不完整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階段,學生可以自由朗讀、可以默讀批注、可以靜思寫作,這是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自己內心對話的重要階段。

《楓橋夜泊》是五年級上冊的一首古詩,此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詩人張繼以白描的手法寫出了古城河邊的凄涼夜色和古剎中傳來的悠悠鐘聲,雖然寫的是旅途孤寂,題材上沒有多少新奇,但他以巧妙的構思、高超的藝術處理給人以美的享受,千百年來傳頌不衰。如何更好地學習這首詩,如何讓學生體悟詩中的韻味?沒有思維的訓練是很難達到的。首先,教師要給學生“武器”——教給學生鑒賞古詩的方法,適當地讓學生了解一些詩畫同源論,就是說一首好的詩就像一幅畫,一幅出色的畫往往蘊含著詩情、詩意。正如蘇東坡所說的“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干丹青不語詩”。這個詩論就可以成為學生解讀這首詩的密碼。其次,教師要設計學生自學活動,因為學習一首古詩,自學是不可或缺的環節。教師要舍得為學生預留自學時間,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讀、默讀發現詩中的殘月、棲鴉、楓樹、漁舟、寺院、客船,慢慢品味詩中明與暗的和諧、情與景的交融、人與物的觸碰,體會詩中的自然和諧之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用到更多的是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學生會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中和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接,形成新的形象,在與詩人的共情中、在理解詩中景和情的描寫中發展形象思維。最后,教師要讓學生將感悟用批注的方式記錄下來,這是對思維的整理、留痕。學生記錄的都是自己的思維火花、思維的閃光點,是真實的學習體驗,這些積累也為學生下一步的交流互學打好了基礎。

2.學伴互學,在碰撞中激發思維的火花

《禮記·學記》中提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個體獨學的學習方式雖是必須,但并不是唯一,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學習對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學生要按要求完成教師分配的任務。在小組交流過程中,學生要認真傾聽別人的觀點,能夠判斷觀點的正確與否,發表自己的觀點時也要能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在與同學交流中,如果觀點不同,需要辯論,學生要能準確、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些小組內的討論、交流活動均能促進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例如,在講授《楓橋夜泊》一詩時,教師可以出示張繼在蘇州游歷時寫的第二首詩《閶門即事》,讓學生將其與《楓橋夜泊》進行比較閱讀。

閶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該詩反映了因農夫應募從軍,致使廣大農村田園荒蕪、人煙稀少的悲慘社會現實。前兩句語氣看似平淡,實則為后兩句作鋪墊,末句用反詰口吻揭示了城郭無煙的凄涼景象,令人觸目驚心。通過兩首詩的對比閱讀,學生發現《閶門即事》直抒胸臆,《楓橋夜泊》含蓄委婉,前者憂憤之情溢于言表,后者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更加雋永而有詩韻。

3.教師導學,在提升中深化思維的成果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由具象思維向一般形象思維和初級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教師的導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依托語言文字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高級,還要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初級抽象邏輯思維。

《伯牙鼓琴》是六年級上冊的一篇小古文,全文僅83個字,卻是一段友情的絕響,是“知音”一詞的由來,讓“高山流水”成為知音的代名詞。學生借助注釋看懂文章大意雖不難,但要明白作者是怎樣用如此精簡的文字寫出這段千古絕唱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穿越古今了解這份友情,并通過短短的83個字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這是教師導學的重點。

首先,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第四句學生是否能接受?伯牙身份尊貴,子期只是普通樵夫,伯牙會為了鍾子期的死而放棄自己熱愛的琴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藏在課文的83個字中。第二句中寫道“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一個“方”字寫出了時間之短,說明伯牙是臨時起意,他是鼓琴大師,心到琴到,琴聲中已到“太山”之意。子期聽了,馬上說“巍巍乎若太山”,他不僅聽出了琴聲中的“山”之意,連“太山”之意也說得準確無誤,說明二人心意相通。如果這只是巧合,伯牙不會視子期為知音。第二次鼓琴“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伯牙聽了鍾子期的話想再試子期,隨即轉調“志在流水”。“少選”一詞說明“太山”之音時間不長,這也側面反映了伯牙的琴藝嫻熟,可隨心所欲。這一次,鍾子期又說出了伯牙心中所想。二、三兩句中“放”和“少選”是關鍵,教師講授這兩句時要引導學生從“放”和“少選”中感受作者的匠心。

其次,教師要詳細講授二、三兩句,對學生進行創造思維訓練。文章寫到此處,戛然而止,沒有寫二人遇到知音時的情景,為讀者留下了空白。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讓學生通過表演、寫作等形式填補空白,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訓練空間。經過補白,學生對第四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教師要根據二、三兩句拓寬學生的思維領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文中只寫了“山”和“水”?學生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僅用本課的知識點是不夠的。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外探尋古詩文的意象,讓學生投入到中國古典哲學中去,那是一片廣闊無垠的天地……

(四)教學評價,總結思維訓練方法

新課程需要新評價,新課標中有新評價。在“語文思維”培養過程中,教師要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讓評價在思維訓練中起到應有的作用,仍以《伯牙鼓琴》為例。

1.在學生無疑處進行啟發評價

學生借助注釋讀通課文后,處于文本的淺層次理解階段,但此時學生認為已經讀懂了文章。在此情況下,教師一方面要對學生前面的學習作出肯定評價,另一方面還要提出問題:為什么伯牙在聽了鍾子期的兩次回答后,就認定鍾子期是自己的知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讓學生在聲音中建立形象,通過形象思維領悟文本。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默讀課文,讓學生在字里行間尋找答案,從語言文字的運用上尋找密碼,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

2.在學生有疑處進行引導評價

鍾子期死了,伯牙摔琴絕弦值得嗎?難道就沒有第二個知音了嗎?當學生產生疑問時,教師要適時進行引導評價,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一些材料,讓學生明白“伯牙成名已久,譽滿天下,但多年來還不曾有一人能像鍾子期那樣瞬間就能曉其意,通其心,這樣的知音是唯一的”。

3.在學生領悟處進行增值評價

當學生通過朗讀、默讀,完成理解重點詞句的學習任務后,教師要進行增值評價,要肯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態度,還要幫助學生提煉思維方法,形成思考習慣,助力學生學科素養的形成。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教師發展中心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