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是民族聲樂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而紅色文化憑借民族性、革命性、歷史性、精神性特征,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文章在簡要闡述民族聲樂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核心要求的基礎上,系統梳理了紅色文化特征與教學價值,據此提出了課程思政背景下民族聲樂融入紅色文化的策略,以指導民族聲樂課程創新與改革工作,更好地踐行課程思政,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雙重價值。

[關鍵詞]課程思政  民族聲樂  紅色文化  融入策略

引  言

加強思政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打造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機制。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全系統、全過程、全方位開展課程思政工作成為高校課程建設的重要趨勢,而紅色文化蘊含著深厚的革命精神與歷史文化內涵,是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素材,民族聲樂課程理應立足于課程思政目標、內容、標準要求,來探索紅色文化融入策略。

民族聲樂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要求

1.課程思政建設目標

2005年,教育部啟動“兩綱教育”,開展“學科德育”統領下的課程改革活動。2010年開始進行“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2014年提出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課程思政承擔著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人才培養任務,形成了以下幾方面的建設目標:一是要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此作為思政教學的主體目標;二是要側重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引導學生健康成長;三是要培養學生的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愛集體的意識;四是要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私德、公德、大德觀念。

2.課程思政建設內容

完整、科學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是順利踐行其多樣化目標的重要措施。從《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的角度來說,高等院校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應圍繞著家國情懷、政治認同、文化修養、道德素養、法治意識五個方面來展開,包括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思想的教育活動,面向學生深入開展憲法法治教育活動,全面推進職業道德與職業理想教育活動,積極推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這構成了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內容體系。

3.課程思政建設方法

科學的方法是高效推進高等院校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順利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不可或缺的支撐因素。依據政策要求,高等院校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一是要體現出“融合性”,也即是要將課程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協同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道德修養;二是要具有“針對性”,要能夠圍繞國家與區域發展的現實需求,從學校人才培養的定位與目標來探尋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實現課程教學的區域服務價值;三是具有“全過程”,能夠全面性、系統性地推進課程思政教學工作,踐行三全育人政策;四是表現出“多樣性”,要從第一課堂、第二課堂來協同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課程思政背景下民族聲樂融入紅色文化的特征與價值

1.紅色文化特征

(1)民族性。紅色文化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土壤中成長起來的一個子文化,無論是文化載體還是文化內涵都表現出鮮明的民族性特征。1957年創作的歌曲《祖國頌》,采用寬廣、悠長的旋律,以磅礴、大氣的音色展現了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新中國無限的熱愛、自豪與贊美之情,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新中國發展景象。經典紅色歌曲《紅梅贊》采用了傳統的民歌曲調創作,配合以婉轉、高亢、堅定的調式和規整、洗練的歌詞,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我國傳統聲樂藝術深厚的內涵,傳達出濃厚的民族文化韻味。

(2)革命性。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先進知識分子、人民群眾在革命戰爭年代創造出來的,天然具有“革命性”特征,或者是展現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或者是歌頌英雄人物的無私奉獻,或者是反映人民軍隊的艱苦斗爭等。“革命性”成為催生紅色文化的核心精神動力與價值訴求,也成為紅色文化的本質屬性。《十送紅軍》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勞動人民對于紅軍的深厚情感,傳達出人民對于革命勝利的強烈期盼,“革命性”的軍民理念與斗爭精神充斥在音樂旋律與歌詞內容之中。

(3)歷史性。紅色文化是在革命與戰爭年代形成的,每一項文化載體的背后都擁有特定的歷史事件,蘊含著特定的情感思想,承載著特定的價值訴求。這造就了紅色文化的“歷史性”特征,是我國紅色革命與戰爭史的文化載體,也是紅色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軍戰士想念毛澤東》反映的是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廣大紅軍戰士想念毛澤東,不知前途在哪里、路在何方,展現了這一時期紅軍戰士迷茫無助、渴望勝利、思念毛澤東的迫切心態。學習紅色歌曲也就是在學習紅色歷史,了解紅色故事,體悟紅色精神。

(4)精神性。紅色歌曲均是立足于特定的時代背景、現實情景、真實情感創作出來的,蘊含著深厚的精神內涵,表現出強烈的精神感染力、號召力與激勵效果,這恰恰也是諸多藝術家創作和表演紅色歌曲的核心動機所在。《保衛黃河》明快、激昂、鏗鏘,展現了人們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祖國的激情,表達了戰勝敵人、奪取勝利的信心,奏響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時代最強音,激勵無數仁人志士趕赴前線、奮勇殺敵。強烈的精神激勵與感召力造就了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聽覺美感,使其經久傳唱,長盛不衰。

2.紅色文化融入價值

(1)鍛煉學生的紅色聲樂作品歌唱技巧。民族聲樂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工作,主要是在聲樂知識傳授、技能訓練與歌唱表演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政治認同、文化修養、道德素養、法治意識。“專業教育”是民族聲樂課程的核心目標,而融入紅色文化不僅不會影響這一目標,反而可以借助紅色歌曲鮮明的技巧性、藝術性特征,來鍛煉學生認知、掌握和表現聲樂歌唱技巧。比如《映山紅》帶有濃厚的江西民歌韻味,旋律一環接一環地展開,聲調高低變化明顯,擁有強烈的音樂性特征,而且每一句歌詞結尾都有地方特色的感嘆詞,增強了歌曲演唱的技巧性。

(2)培養學生認知紅色革命歷史。“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之一是加強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思想的教育活動,紅色革命歷史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聲樂課程融入紅色文化,可以培養學生認知革命歷史,學習革命知識,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史與新中國建設史,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文化、有修養的優秀學生。諸如民族聲樂教師開展《十送紅軍》教學活動,可以率先向學生介紹中央蘇區的發展歷程、五次反圍剿經歷,講解紅軍長征的歷史,提出紅軍戰士的來源及其與蘇區父老鄉親的深厚情感。既可以拓展學生的紅色革命歷史知識,也為《十送紅軍》的作品分析與技能訓練奠定了基礎。

(3)培育學生擁有強烈的民族情懷。“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各門課程努力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這本是一項常規的思政教學內容,但脫離歷史背景與生活實際的抽象說教,往往造成學生對“民族情懷”的虛無認識,將此視為一種高高在上的精神觀念,無法內化為個人思想與觀念,更無法表現為實際追求與行為。民族聲樂課程融入紅色音樂文化,可以通過音樂作品背后真實的歷史故事、真摯的情感思想和真切的民族觀念,來引導學生感悟民族情懷的內涵,認識民族情懷在實際生活中的表現與價值,由衷地認可民族情懷的意義,并在潛移默化中將此外化為個人日常生活、學習之中的人生目標與行為活動。

(4)增強學生愛國愛黨的精神意識。“課程思政”建設還涉及培養學生愛國、愛黨的精神意識,增強對黨和國家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與制度自信。大量紅色音樂作品蘊含著對黨組織的歌頌,對于優秀共產黨員的贊美,對于國家繁榮富強的描繪,對于遠大前景的憧憬等,形成強烈的思想感悟與精神熏陶價值。民族聲樂教師開展紅色音樂教學活動,必然要向學生解讀紅色音樂作品的創作動機與核心精神內涵,引導學生體悟、認同其精神內涵,并通過具體的作品處理與歌唱表演活動來傳達。這一教學過程無疑大大增強了學生愛國愛黨的精神意識,實現紅色音樂作品的精神熏陶與激勵教學的價值。

課程思政背景下民族聲樂融入紅色文化面臨的挑戰

課程思政是民族聲樂教學常抓不懈的工作,部分教師也認識到了融入紅色文化來實施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積極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活動,但目前面臨著以下幾方面挑戰:

1.紅色文化教育與課程思政目標不協調

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帶領工、農、兵在反圍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初級階段建設、改革開放過程中所涌現出的優秀人物、事件和精神,其宏觀上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大類,中觀上分為紅色歌曲、紅色戲劇、紅色小說、紅色電影等,而微觀上則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遺跡、遺物、遺事等。紅色文化表現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載體廣泛的特征。而課程思政建設目標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情感素質等,擁有系統廣泛的目標體系。當前,高校民族聲樂教師缺乏對“紅色文化”和“課程思政目標”的全面認識,無法從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目標的角度來梳理紅色文化,實現課程思政目標與紅色文化的全面對接,繼而結合民族聲樂課程內容,將建構的紅色文化教學內容全面融入到民族聲樂教學方案之中。很多教師僅僅依據個人對紅色文化教學價值的粗淺認識,隨機安排到民族聲樂教學活動之中,從而造成紅色文化反復強調愛國、愛黨思想,而缺乏對學生意識形態觀念、思想道德修養、良好情感素質的關注,造成部分民族聲樂課看似進行了大量的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實則無法實現與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的全面對接,無法有效地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發展。

2.紅色文化教育的內容缺乏深度、方法單一

紅色文化擁有深厚的思想內涵,民族聲樂教師必須開展深入的紅色文化教育活動,深刻剖析其反映的意識形態觀念、思想道德理念、情感導向特征,才能強化學生對于紅色文化核心本質的認識,由此強化紅色文化教育的說服力,提高紅色文化在民族聲樂教學過程中的課程思政建設價值。當前,高校民族聲樂教師一方面因為個人缺乏對紅色文化核心內涵的深刻認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在聲樂教學備課過程中,無法展開對紅色文化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深入研究和系統設計,從而造成紅色文化教育內容和方法缺乏深度,紅色文化教育過程流于形式,失去了其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價值。首先,部分民族聲樂教師在紅色文化教學過程中,僅僅是粗略地談到一些學生耳熟能詳的紅色文化形式,并且簡單帶過,不僅無法實現課程思政的教學價值,反而讓學生產生陳舊、老套、生硬的感覺,對于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產生負面的觀點和看法。其次,部分民族聲樂教師主要采用的是說教的教學方式,以自我為中心來簡單介紹紅色文化形式及內涵,既無法注重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提高紅色文化教學的針對性、深度性與趣味性,而且也無法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造成學生被動聆聽紅色文化教育內容,在潛移默化中弱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他們對紅色文化教育的認知效果與接受能力。

3.紅色文化教育缺乏對學生的思想引領

紅色文化具有深厚內涵,表現出重要的思想與觀念上的教育價值,但從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角度來說,民族聲樂課堂中的紅色文化教育還需要經過兩方面處理,才能發揮良好的課程思政教學價值。首先,紅色文化教育內容需要與民族聲樂教學內容進行深入銜接,教師在進行民族聲樂理論知識、技能訓練、實踐表演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形成思想引領,避免出現過度地、生硬地開展紅色文化教育而影響民族聲樂教學工作。其次,紅色文化教育內容需要根據課程思政建設要求,進行思想、觀念方面的解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理念。目前,許多民族聲樂教師尚未深入研究和分析過紅色文化教育內容,只是簡單地將課程思政建設等同于向學生講述紅色故事、闡述紅色精神,無法從中深挖思想教育內容,引導學生形成與當前社會生活、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相適應的思想觀念。還有部分民族聲樂教師過度關注紅色文化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宣傳教育活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知識,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但卻沒有真正觸及培養學生良好政治、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的核心目標。如何立足紅色文化資源,從民族聲樂教學內容和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的角度,實現對紅色文化資源的轉化與升級,成為教師面臨的又一突出挑戰。

課程思政背景下民族聲樂融入紅色文化的策略

1.依據課程思政目標布局紅色文化教學主題

課程思政建設涉及多樣化的目標與豐富的內容,而民族聲樂教學也包括諸多理論、技能、表演方面的專業知識,為了避免出現目標單一、內容不健全等問題,民族聲樂教師需要依據課程思政目標來布局紅色文化教學主題。課程主題可以分為立德樹人、價值觀培育、意識形態教育、道德與情感教育等專題,圍繞著每一專題,率先安排民族聲樂專業知識,繼而引入紅色音樂素材,再從專題教學目標的角度,制訂更加細化的專題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計劃。從宏觀層面保證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的完整性與內容的全面性,也保證了紅色音樂文化與民族聲樂教育之間的完美融合。

2.遵循模塊教學體系建構紅色文化教學內容

要想提高民族聲樂中紅色文化的融入深度,更好地踐行課程思政,就必須遵循模塊化教學體系來建構紅色文化的教學內容。民族聲樂教師可以將每一專題視為一個獨立的課程模塊,依據專題知識的復雜性與重要性,安排具體的學時,再將課程思政與聲樂教育目標細化,形成一個更全面、更具執行性的目標體系,繼而引入紅色音樂作品,以課程教學目標為導向,制訂紅色音樂作品的解讀方式、訓練方法、表演計劃,甚至還要安排具體的教學考核與監督方式,構建起一個獨立的教學模塊,在預定時間內采用紅色音樂作品對學生進行集中性的課程思政和聲樂藝術教學活動。

3.加強紅色文化內涵解讀培養學生思政素養

紅色音樂作品擁有深厚的精神內涵與廣闊的歷史外延,而這恰恰是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最好素材。高校聲樂教師在設計模塊化教學方案、開展模塊化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紅色文化內涵的解讀來培養學生的思政素養,內容包括紅色音樂作品的產生背景、創作動機、形成過程、歌詞內容、精神內涵、宣傳意義與藝術價值等,促使學生能夠深入、全面地了解紅色音樂作品背后的歷史與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這要求民族聲樂教師必須加強課前準備,掌握豐富而準確的歷史知識與精神內涵,才能推進紅色音樂教學工作的發展,實現預期的多樣化課程教學目標。

4.組織聲樂競賽活動激發學生課程學習興趣

紅色音樂固然可以通過真實的歷史背景、創作動機、精神內涵、價值訴求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民族聲樂教師在設計和實施課程方案的過程中,還必須進一步創新課程教學方式。可以組織聲樂競賽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課程學習興趣。一是在課堂內將學生分成小組,安排競賽主題,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處理、訓練紅色音樂作品,參與學期末的主題競賽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在學校內面向所有聲樂專業的學生開展主題競賽,繼而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選擇紅色音樂作品參賽,并給予有效的指導。三是鼓勵學生積極走出去,參與社會上大眾媒體、影音公司、文化部門舉辦的音樂競賽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訓練和表演紅色音樂作品的興趣。

結  語

總體來說,紅色文化具有民族性、革命性、歷史性、精神性等特征,民族聲樂課程從課程思政的角度,融入紅色文化教學資源,可以鍛煉學生的紅色聲樂歌唱技巧,培養學生認知紅色革命歷史,培育學生擁有強烈的民族情懷,增強學生愛國愛黨的精神意識。對此,民族聲樂教師需要立足于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從課程目標、內容、方法三個方面來建構系統化的紅色文化教學方案,由此來提高民族聲樂課程的紅色文化融入深度,提高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劉瑾怡.民族聲樂教學新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9.

[2]王晨.高校紅色經典音樂的教學模式探究與傳承[J].音樂生活,2021(8):72-74.

[3]劉華清,周佳樑.“課程思政”背景下音樂學課程融合地方民族紅色文化的教學實踐與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13):81-82,88.

[4]黃山力.論課程思政的標準普適性與客觀性[J].中國標準化,2022(2):173-175.

[5]劉柏森,王剛,趙莉莉.高校課程思政的理論探源與教育實踐[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2,43(1):133-136.

[6]曾紅梅.課程思政理念下紅色音樂文化的育人路徑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2):84-85.

(李鑫:陜西藝術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