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在文物前自主探究學習。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

當學校與博物館建立“超級鏈接”,校園生活該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對于碑林區建國路小學的孩子們來說,這個問題有著最直觀的答案。

校園里開啟“穿越之旅”

行走在建國路小學的鑒智樓,仿佛開啟了一場“周秦漢唐”穿越之旅。記者看到,每一層樓道都設有多個壁龕,展示著“周秦漢唐”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字畫仿品。

“這樣的陳列方式更優于陳列館,讓學生時時處處都能受到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熏陶和美育教育,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該校副校長孟憲勤介紹,2015年以來,學校先后和多家博物館合作,將44件“周秦漢唐”時期的仿真文物“搬”進校園,陳列的“文物”每年都會更換。

“這是周成王五年所造的青銅器‘何尊’,它是第一尊記錄‘中國’一詞的青銅器。”在周文化展區,三年級“小小文物守護者”魏晨熙介紹說。在漢文化展區的《長樂未央瓦當》旁,四年級韓佳倩解說著“秦磚漢瓦”一詞的由來。三年級同學馮馨瑤則對唐文化展區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頗感興趣,“這個香囊很神奇!內部有兩個同心圓,古人稱之為外機環和內機環。由于機環和香盂重力的作用,香盂總能保持重心向下,里面的香料不致撒落。這種原理在今天的航空陀螺儀上仍在運用,科技含量可不低。”

從第一件“文物”進入學校時的興奮,到“文物”走進課堂后內化成一個一個知識點,孩子們對文物由懵懂到興奮,到如今已了如指掌。一到課間,大家紛紛化身“小小文物守護者”,分享著各自喜歡的文物故事。

“歷史之花”開遍 “三個課堂”

隨著清脆的上課鈴聲,身著漢服的秦陵博物院專業講解員和建國路小學語文老師同登講臺,為學生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的秦文化博物館課程。“我為秦俑涂顏色”“兵馬俑剪紙手工”,動手制作秦兵器;研讀史書,排演歷史劇,生動形象地再現歷史事件……這樣的課程,融德育、智育、美育、勞育、歷史文化教育于一體,成為學生有意義的創造性學習。

該校將博物館課程與學科課程、校外生活、學生特長興趣等緊密結合,開設 “周秦漢唐”系列博物館課程,以“三個課堂”為主陣地,給學生不同形式的學習體驗。博物館課程內容以年級為單位相對固定,學生在不同年級階段學習不同的課程內容,如一年級學習身邊文化,二年級唐文化,三年級漢朝文化,四年級秦朝文化,五年級周朝文化,六年級絲路文化,小學六年,學生就能學完周秦漢唐系列所有課程。

有滋味的博物館課程讓師生共成長

開放式的校園“博物館”,成為孩子們快樂學習、主動探索的“第三課堂”。隨著課程的開展,當初不了解課程的老師也逐漸參與其中,44位老師主動申請擔任文物守護者;一些老師利用節假日到博物館學習,再把自己的學習和研究轉化成教學內容;一些老師主動申請為這些文物拍照制作課件;還有的老師主動申請為課程錄制視頻、撰寫教學設計、開展課題研究……

“博物館課程開設多年來,從最初的摸索、實踐、反思,到后期的不斷迭代、修正,與其說是博物館課程誕生的過程,不如說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在副校長孟憲勤看來,“博物館課程就是五育融合、五育共育的課程,打造校園博物館、開設博物館課程,讓孩子們研讀文物背后的故事,引領孩子們跨越時空的界限,將華夏文明鐫刻在童年的記憶里,給予學生生命的溫暖與深刻,是我們的初心和使命。”學校將不斷創新課程教學,讓學生在文化傳承與實踐探索中,樹立文化自信,遇見未來。

來源:西安日報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