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陽縣位于西北內陸地區,縣域內農村家庭居多,很多家長家庭教育觀念相對薄弱,特別是留守、單親等特殊家庭兒童的家庭教育基本缺失。而在“雙減”背景下,家庭教育又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該縣不斷優化工作舉措,積極構建家校社一體化育人新模式,賦能教育教學提質增效。

一、強化管理,完善家校共育機制

根據新的有關法規文件,及時修訂優化《涇陽縣家校共育工作指南》,形成一套具有科學性、操作性、普適性的家校共育工作制度體系,為各校開展工作提供方法指導和支持,促進各校園科學規范推進家校共育工作,不斷提升工作質效。

二、及時溝通,培育親師合作風尚

一方面,學校與家庭保持一種常態化的密切聯系,幫助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在校日常表現情況。教師與家長溝通時,必須建立在目標一致、平等交流、幫助服務等原則的基礎上。另一方面,家委會成員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組織家長在自愿原則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學校事務管理,親師合作與交流。家校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商共融,形成育人合力。

三、積極主導,辦好家長學校

積極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不斷提升家長學校辦學水平,線上線下多渠道為家長提供更加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家長學校、家委會、家長開放日、家長沙龍、大家訪活動、班級網絡聯系平臺等家校溝通機制要不斷健全。并針對不同家庭的個性化需要提供具體指導幫扶,特別關注農村貧困留守兒童、單親兒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等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工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

四、組建講團,提升家庭教育指導能力

培訓、組建涇陽縣家庭教育講師團。講師團成員圍繞學習力養成、青春期管理、好品格塑造、隔代家庭教育、高中考備考減壓等主題為各校園提供菜單式公益課程,并針對不同家庭的個性化需要提供具體指導,助力各校園提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水平。

五、激活資源,取得社會有效支持

請進家長資源,開發社會資源。請不同職業、行業、專業的家長志愿者進入學校,為學生授課或承擔社團活動輔導員。同時爭取更為廣闊社會資源,為學生搭建學工、學商、學農、學法、學醫、學創等學習平臺,幫助學生增見識、拓視野、立宏志,升級家校社融合度,共同助力學生全面健康成長與發展。

目前,該縣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有條不紊、常態化開展。家長學校、家委會、家長開放日、家長沙龍、大家訪活動、班級網絡聯系平臺等家校溝通機制不斷健全、形式靈活多樣,家長參與度高,主動性強。全縣上下形成了親師合作、聯袂同行、共商共建、共育共贏的積極健康的教育生態。

責任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