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堂在后疫情時代的共情意識培養
作者:韓晶磊 韓曉劍
發布時間:2023-05-16 10:42:49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后疫情時代對網絡資源的充分利用不僅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給課程發展帶來了挑戰。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礎課程,“德法”課要在遵循思政育人教學規律的前提下,以共情意識培養為切入點和結終點,充分利用虛擬網絡平臺在育人方面的優勢,不斷提升和拓寬“德法”課教師的理論高度和知識寬度,有效增強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度,發揮思政課程立德樹人的作用。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 共情意識 互聯網視域
課題:陜西省教育工委2021年首批陜西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與實踐項目《后疫情時代“戰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研究》(課題編號:2021SPWSKT-C-44)。
前 言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明確指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需要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中國青年大學生是接力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重要群體,立德樹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育人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思政必修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法治”(簡稱“德法”)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的重要課程,在思政課教學體系中具有基礎育人作用。
后疫情時代是一個時間概念,指新冠肺炎疫情已經過去的時期。近些年,在“互聯網+”視域下,慕課、微課等網絡課程雖然得到廣泛推廣和運用,但在全國范圍內,網絡化在線教學的全面實施還從未有過。而新冠疫情的肆虐使得網絡化教學在短時間內迅速普及,這一變化讓高校教師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模式,同時也給思政課教學帶來了更大的挑戰。為了充分發揮課程特征,“德法”課教師積極利用虛擬線上環境,不僅要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還要著重解決如何與學生進行有效交流和溝通的難題。因此,探討“德法”課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必須要轉變傳統觀念,結合時代特征和課程特征,使授課模式不斷創新。
“德法”課的建設歷程及性質
1.“德法”課的建設歷程
“德法”課是大學本科五門思政必修課程中最先呈現在學生面前的一門課程,不僅具有思政課共同具有的立德樹人屬性,還具有“德法”課獨有的特殊性,其建設與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嘗試期(1980—1986年)。改革開放前,我國思政課以“馬列課”為主,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法治教育沒有列入學校正規思政課堂教學渠道,只是以社會實踐等方式進行相關教育。改革開放初期,從1980年至1984年,教育部先后印發開展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程的相關通知,并嘗試在一些高校試點。在中共中央多部門的提議和倡導下,經眾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探索,1986年,思想品德實踐課和法律基礎課逐漸以課程的形式出現在高校課程體系中,為正規課程形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確立期(1987—2005年)。1987年,“大學生思想修養”“法律基礎”等課程統一被稱為思想教育課程。1993年,思想教育課程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被統稱為“兩課”。2005年的“05方案”(《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正式確定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出現在高校思政課程體系中。
建設期(2005—2020年)。“05方案”對“基礎”課的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學分等提出明確要求。2006年9月,第1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統一在全國大學生中使用。從2007年至2021年,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基礎”課編寫組召集專家,先后7次對教材進行修訂。當下,高校大學生使用的2021版《思想道德與法治》是課程首席專家和課題組成員經過多輪打磨和修改形成的,成為思政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
2.“德法”課的性質
從1980年至今,“德法”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課程探索,到本世紀初的課程確立,再到2021年的課程發展,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也獲得了輝煌的成績。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規范化的推動,更離不開課程本身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針對性強的特點。在改革開放初期關于人生觀的大討論中,大學生關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思考,關于理想、信念和社會發展關系的思考與困惑催生了“人生哲理”課程的設置;在研究和探討“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進程中,“德法”課的結構越來越合理,內容越來越完善。可以說,大學生對課程內容的需求與反饋對“德法”課程的確立以及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與其他思政課程相比,“德法”課的內容設置與學生的切身感受距離更近,具有明顯“雙主體結構”特征,既有政治性,又有知識性;既有理論性,又有實踐性;既有現實性,又有針對性。
3.“德法”課教師的困惑
近年來,中共中央、教育部高度重視思政課的立德樹人地位,對思政課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德法”課教師應堅守為黨育人的初心,堅定為國育才立場,努力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價值引領,從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品質結構等方面不斷提升自己的學養和素養,完善授課內容,提高授課質量。為提升授課質量,“德法”課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充分的雙向互動,用學理的高度提升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認知度,用知識的厚度提升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接受度,用獨特的角度提升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度。
但是,當“德法”課教師用豐富的知識和充沛的激情將自己全副武裝,滿懷信心地走入課堂,為大學生開啟本科階段第一門思政課程時,可能會碰到如下情況:熱心遇冷眼、熱切遭冷嘲、熱情受冷遇。產生這種情況的最根本原因不是學生對教師本人有成見,而是對這門課程無興趣,導致學生對課程無興趣的原因是學生對課本中的內容太熟悉。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愛國主義、道德品質等詞是大學生早已在中學階段,甚至小學階段就已經接觸過的內容。心理學關于認知層面的一個觀點是“越是熟悉的事,越容易掉以輕心”。大學生因為對“德法”課程的內容太熟悉,導致他們對此課程很無感,甚至是教師還未開始正式講課,就已對這門課程失去求知和探索的欲望,這也許是“德法”課不能深入學生之心的痛點之一。而隨著高校線上教學的頻次明顯增多,“德法”課教師如何更好地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并能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為了療愈這一痛點,“德法”課教師不妨以共情理論為切入點和終結點,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以共情意識培養為切入點提升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度
共情理論最初是一個心理學概念,共情最核心的內容是使自己產生與對方相似的情緒,隨后則是關心和安慰,最后才是設身處地幫助他人,即通過換位思考理解他人并進入另一個人的感覺和情緒。想讓學生對“德法”課教師所講授的內容感興趣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共情意識培養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共情包含認知層面的共情和情感層面的共情;共情還包含教師對學生的共情和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共情。這些共情是交織產生作用的:有了對知識的認同,情感自然會貼近;有了情感上的認同,知識和價值觀的傳遞會更加輕松。在共情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
1.認知層面的共情——用邏輯性增強課程清晰度
思政課是一門對綜合能力要求很高的課程,有人說,要如鹽入水、潤物無聲;有人說,要有味、有趣;有人說要有理、有據。因此,思政課除了要有溫度、有情懷之外,還要像數理學科一樣有邏輯性,只有讓學生知道了“來龍”,他們才可以明白“去脈”。因此,后疫情時代,在厘清課程的大結構和章節的小結構上下功夫依然是“德法”課教師要解決的一個問題。而要厘清課程結構,則需“德法”課教師先帶領學生了解教材結構。
“德法”課教材由緒論和三大板塊(思想+道德+法治)構成。緒論針對青年大學生所處的新時代歷史方位,提出了“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使命擔當。
“思想”板塊是第一章至第四章的內容,從理想信念、家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進行學習,旨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統一起來,厚植家國情懷,明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穩定器的作用,引導學生用實際行動展現民族精神的磅礴偉力和時代精神的青春能量。
“道德”板塊是第五章的內容,著重抓住大學階段道德觀形成的關鍵期,引導大學生在認識道德本質及社會功能的基礎上,提升道德素質,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道德,學懂弄通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與原則,并將社會主義道德實踐落實落細落小。
“法治”板塊是第六章內容,集中闡述法治在現代文明中的制度基石作用,以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為重點,指導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特征,引領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道德”和“法治”又可劃分為一個大類,屬“行為規范”范疇。“德法”課教師以“成為怎樣的人—怎樣做人”為價值主線,讓學生明晰方向目標,確立價值參照,繼而從道德規范和法治規范兩個方面引導大學生領悟“成為社會主義優秀接班人、成為國家和民族的棟梁之材”是民族的呼喚、時間的需要。
2.“互聯網+”視域下的共情——適應時代提升教學方法的創新度
后疫情時代的線上教學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一次重大突破,打破了傳統教育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邊界,打破了教師只能在課堂講課的固有思維。與此同時,思政課教師在創新線上教學的路徑和策略探索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頸。
雖然線上教學可以創新教學模式,為特殊時期的教學提供支援,為學生拓寬學習路徑,但它畢竟是建立在互聯網環境下的虛擬場景,缺少師生面對面的眼神交流和情感交流。對于思政課程而言,有溫度的課堂講授更能夠得到學生的認同。因此,如何隨著客觀事實的需要,科學調整思政課的教學模式,使知識真正入腦、入心是思政課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
在虛擬課堂中,網絡連接著全國各地上百個學生的電腦或手機終端,雖然可聽可見,但互動性遠不如線下教學,麥克風和攝像頭傳遞給彼此的聲音和影像效果較之真人的物理見面顯得十分有限,導致出現了學生反饋不及時、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教師難以長時間保持激情的問題。
對此,“德法”課教師應靜心深入研究線上教學的方法,主動學習各種線上教學新技能,用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拉近彼此的距離,使師生之間產生共情,在虛擬教學環境中一起實現對教學內容的同頻共振。
3.情感層面的共情——用特色增加課程親和度
親和度的本意是不同物質之間相互吸引的屬性,屬化學范疇的概念,引申到人文社科領域,親和度是指人們在心靈上的交流與融通,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對于“德法”課教師而言,后疫情時代如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如何通過共情意識培養感知學生的感覺和情緒,以增強課程的親和度,是擺在教師面前的又一個難題。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德法”課教師可以通過眼神交流、言語互動、肢體展示,或者是小組討論、情景模擬等,將精彩的課程內容呈現于學生面前。但是,在后疫情時代,當物理的線下授課不能進行時,教師就需要找到一個準確的、能增進親和度的通道,順利進入學生的感覺和情緒之中,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情感進行碰撞,以更好地完成授課任務。
這個準確的通道應該是學生感興趣的,能引發其進行深度思考的路徑。“德法”課教師不妨從學生專業入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搭建對話橋梁。作法一:發揮教師的主動性。教師是課堂的主導,教師可以在“思政+專業”的大框架下,遵循思政課指導原則,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高校的專業資源,解決引導學生學習思政課“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例如,西安美術學院的“一畫一課”、中國戲曲學院的“國韻留聲”、廣州美術學院的“畫中有話”等都是利用網絡平臺將思政教育與學生的專業相結合,呈現了精彩的授課方式和內容。作法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應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和教師、同學討論與合作,在交流過程中對所學內容產生共情意識。同時,學生還應多參加特色實踐活動,借助實踐教學成果體現自我價值,將思政課內容入腦入心。例如,河北大學以“微電影”為載體提升了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和實效性,獲得了師生的廣泛好評,其最大的成功點就在于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策劃、主動思考,用學生的作品影響學生,用學生的努力影響學生,這樣的“特色激勵”起到的育人效果更明顯。
以共情意識培養為終結點,提高“德法”課教師的真功夫
后疫情時代,“德法”課教師應以共情意識培養為切入點,從認知層面、互聯網視域和情感層面,在清晰的邏輯性、創新的教學手段、特色的親和度等方面不斷探索,將“德法”課打造為有溫度、有特色的思政課。另外,“德法”課還要有質量,否則就無法上升到理論高度,無法達到教育部對本課程的育人要求。教師可以共情意識培養為終結點,在夯實自我理論上下真功夫,不斷豐富課程內容、提升課程高度,為提高“德法”課的授課質量練好基本功。
1.學習文獻資料,提升理論高度
后疫情時代,“德法”課教師在注重知識傳播途徑和方式的基礎上,千萬不可忘記自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身份,一定要不斷提高理論高度。對于高校教師而言,文獻研究和學習是掌握基本理論的重要方式,也是把握最新研究動態的重要途徑,不僅能幫助師生科學地認識過去,還能幫助師生辯證地理解當下,更能幫他們有效地面向未來。重視文獻資料學習是提升教師能力、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路徑,也是打造“內容為王”思政“金課”的有效手段。一堂高質量的思政“金課”,離不開系統的邏輯性、內容的豐富性、手段的創新性和思政的學理性。“德法”課教師的講授要完成得非常流暢,就需要教師有效利用文獻資料解決以下問題:第一,解決教師本身的知識盲點。文獻資料不僅能充實教師自有的理論庫,還能解決理論學習碎片化、表面化的問題。既能幫助教師了解前輩研究的終點,又有助于教師確立自己理論研究的起點。第二,解決學生的困惑點。文獻資料在真理體系、價值體系和知識體系方面具有其他資料不可比擬的優秀性,“德法”課教師在充分耕讀的基礎上能幫助學生解決困惑點,使高校思政課有“理”、有“情”、有“趣”,用扎實的學理性征服學生。
2.汲取廣博知識,拓展理論寬度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強調,“過去講,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現在看,這個要求已經不夠了,應該是要有一潭水。”教師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智者”,智者的標志就是要有廣博的知識、扎實的學識。后疫情時代,“德法”課教師不能忽視自身知識結構的精進,不僅要當好“人師”還要有“經師”風范,要從國家教育事業的大局出發,通過多讀書和多實踐積累廣博知識。中國鋼琴教育家周廣仁教授曾以鋼琴教育為例指出,鋼琴表演藝術所體現出的,應該是高層次的文化修養。作為鋼琴家,不但要有演奏鋼琴的專業技能,還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和豐富的藝術修養。很難想象,假若你對歐洲文化、歷史一無所知,卻能演奏好貝多芬、莫扎特。由此可見,“德法”課教師若想提升授課質量,不能僅僅滿足于鉆研本學科的理論知識,還要學習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德法”課教師不僅會說思政語言,還能在其他學科,以及處世、生活等方面給予他們幫助和指導。
“德法”課教師的成就感多來源于學生的認可,源于成功的課堂講授,源于“一棵樹影響一片森林,一片云推動另一片云”的育人效果。后疫情時代給“德法”課教師提供了時代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共情意識培養可在“德法”課教師與青年學生之間搭建起“有效地教”與“入心地學”的橋梁,幫助大學生構建思政課理論之基、奠定“三觀”形成之梯。所以,“德法”課教師可以共情意識培養為切入點,夯實自己的理論基礎,提高自己的理論高度,不斷創新教學方式,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陳希.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N].人民日報,2021-12-01(06).
[2]教育部.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12.
[3]艾四林.領航理想信念 落實立德樹人[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9-05-16(06).
[4]吳潛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性質、邏輯結構與主線[J].教學與研究,2006(8):27-31.
[5]王擎,康秀云.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立德樹人教育中的作用及路徑[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0,29(5):62-65.
[6]張帆.專業音樂教育學導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韓晶磊:西安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韓曉劍:西安美術學院宣傳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