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日記 | 在“第三課堂”的行走中感受“研學在漢中”的教育魅力
作者:教師報 胡玥
發布時間:2023-05-15 11:05:22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綿綿細雨過后,漢中的天明媚清亮,我和唐李佩老師也來到了此次為時一周的采編人員走基層活動的第三站,洋縣。也許因為前幾天路途的波折,也可能是當天身體的不太舒適,老實講,起初的我是感到有些疲憊的。但這一切都在早晨跟隨著鄧愛華校長的腳步走進洋縣青年路小學后開始變得不一樣……
青圃園里學生們細心種植的草莓、辣椒、小柿子,還有在世界微笑日時專門為孩子們準備的花卉笑臉墻,每一個被細心澆灌的小花小草都像一個個被精心呵護的靜待成長的孩子,無一不詮釋著墻面上寫著的大大的“和相應,美相隨” 的校園育人文化。
熱情的王新義書記為我們簡要介紹了今天要跟著孩子們一起走出課堂體驗的研學課程。“學研在漢中”是漢中市委市政府打造的漢中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區域特色品牌,是科教優先發展戰略的一張靚麗名片。隨后,我們跟隨著薛建軍校長、李小卉校長、楊佳樺老師以及三年級二班的可愛學生們出發前往今天的第一站——蔡倫墓祠。“千年蔡侯紙,萬里文明史”,培養孩子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從這里開始再合適不過。
“曠古一人初造紙,尋常百姓可讀書”,跟隨著講解員老師生動的描述,我們走進蔡倫墓祠——我國古代造紙發明家蔡倫的長眠之地。墓祠內古柏參天,千年漢桂郁郁蔥蔥,成片的翠竹相擁在明月池邊,館內展出著不同時期的造紙遺址圖片、造紙工具及紙張樣品。孩子們每一個都聚精會神,仔細聆聽著蔡倫的事跡,并時不時地跟講解員老師互動,看得出,孩子們的學習熱情都被調動了起來。
聽完講解,蔡倫紙文化博物館館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馬永旗現場在造紙作坊內向孩子們展示并一同體驗了從切料、搗漿制絮、抄撈到晾曬等一步步復雜的造紙工序。
“左手跟著我一起,捏住一個角,右手慢慢地向下將它拉起來,對對,孩子們,就這樣,一點點把它揭下來,再用右手的棕刷向上把紙托起來,使勁兒把它平展地刷在后面的墻上。” 馬永旗館長一邊細心講解一邊手把手帶每個孩子體驗如何晾曬紙張。
隨后楊佳樺老師帶孩子們圍坐在院內的石桌旁,現場教學,鞏固課本內容的同時,讓孩子們暢所欲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李宇晗同學說:“以后我在生活中要節約用紙,珍惜古人的勞動成果,學習蔡倫的發明和創造精神。”
感受著傳承了千年的手工造紙智慧,袁梓峻同學對馬館長說:“感謝爺爺,是您把造紙術傳承了下來!” “謝謝您,把造紙術教給了我們,我們以后會更加努力學習!”李星瑤接著說。“是您讓我體驗到了在課本上不能體會的造紙的艱辛和不易。”“謝謝您讓我感受到了古代的勞動人民是多么的艱辛和智慧啊!”孩子們你一言我一句地表達著對馬永旗館長真摯的情感,不僅僅是孩子們,我們也被馬館長這份堅持將蔡倫造紙技藝不斷傳承并發揚光大的初心所深深感動。
薛校長和三年二班的李星瑤同學也隨即在手工做的蔡倫紙上寫下了“天道酬勤”“蔡倫紙”等書法字,在不舍與感動中,我們同孩子們一起結束了上午的研學活動。我想,學校借助蔡倫墓祠這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青少年傳授非遺技藝,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懷,這就是真正的教育的意義吧!
下午,帶著洋縣青年路小學的自編本《七只朱鹮的故事》,我們再次出發,跟隨王新義書記和五年級七班的孩子們來到了洋縣朱鹮保護站。
在導游姐姐的帶領下,孩子們詳細了解了朱鹮的生長環境、體貌特征、生活習性、繁殖過程等,也了解了洋縣人民和朱鹮的不解之緣。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樂此不疲,了解了朱鹮的同時也更了解了自己的家鄉。
為了讓孩子們親近自然,更好地探尋朱鹮的秘密,鄧愛華校長還專門請來了自己的學生,也是現在洋縣最年輕的護鹮人,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程師高潔帶領同學們學習,一起了解朱鹮保護背后的故事、探討朱鹮保護對策,讓同學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到朱鹮保護工作的意義,體會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者不畏艱辛的工作作風和崇高的科學精神。
“天下朱鹮出洋州”,即使在洋縣人民的努力下已經創造了朱鹮從7只到現在的9000多只的神話一般的中國瀕危物種保護成就,高潔老師仍說:“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朱鹮的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更大的目標,是讓他們靠自然遷徙回到源生地,走向俄羅斯、日本、韓國等。”高潔老師的話語里飽含著滿滿的對朱鹮的愛,對家鄉洋縣的愛。
孩子們也為之動容,“我想制作一些有關朱鹮的影片,用來宣傳朱鹮,讓大家了解朱鹮,讓朱鹮可以在世界上永久存活,讓幸福鳥走向全世界。”程溪說道。“我也想保護朱鹮,為朱鹮創造良好的環境,長大以后像高潔老師一樣。”梁煜晨說。
活動結束時,孩子們仍意猶未盡,向高潔老師繼續提問著“朱鹮怎么區分男女呀?朱鹮一天吃幾頓飯?野生朱鹮現在在哪些地方有?朱鹮……”等等好奇的問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此時我想到了早上李小卉校長的話:“什么叫研學?研就是研究,一邊走一邊看,一邊想一邊思考,一邊質疑為什么會這樣?找到問題的答案,這就是我們研學的價值。” 我想不需要說什么,也不需要考查什么,研學的成果與收獲已經寫在了孩子們的臉上。
一天的研學體驗結束了,但基層教育工作者對我內心的觸動卻遠遠沒有結束。返程的路上,鄧愛華校長和王新義書記給我們分享著學校對課程設立的探索、分享著孩子們研學的故事與收獲、分享著教育工作中那些令人動容的片段,我清晰地看到了基層教育人的教育初心,看到了他們不畏辛苦、扎根一線的堅守,看到了他們眼中對教育的熱愛。聯想到此次單位要求的采編人員走基層活動,走出辦公室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同“走出課堂”的學生一般,走近基層工作者,感受真正的教育魅力呢?我們也是正在學習與成長的“學生”,而要學習的就是這些扎根在基層的一線教師們最質樸的教育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