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等農業教育如何創新發展
作者:陳遇春
發布時間:2023-05-15 14:00:00 來源:中國教育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深刻論述,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黨的二十大報告還強調,“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關鍵支撐。就農業教育而言,要在教育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雙重驅動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農業教育理論、話語體系、學科體系,探索農業教育和農科人才培養的新路徑,努力破除教育評價制度的“頑瘴痼疾”,推動新農科建設加快發展。
深刻認識和把握農業教育的時代特征
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其中必然包含著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農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要聚焦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和時代特征。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發展歷程看,教育現代化的“中國道路”已經正式確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戰略地位逐漸確立,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成為黨和國家的共識。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將建設教育強國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二十大報告專設獨立章節論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當前,教育已經從“最大的民生”給予優先發展,轉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和國家還通過加強基礎研究、實施“強基計劃”、推進“雙一流”建設等各項重大舉措進行了實踐創新。可以說,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教育現代化的“中國道路”正式確立。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理論與實踐創新上看,教育現代化的“中國道路”既具有世界各國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屬性,也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近現代教育發展經歷了西方教育理論的嵌入和中國本土化改造的發展過程,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逐漸完善并創新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鮮明中國特色主要體現在確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發展”逐漸轉變為“優質均衡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并與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戰略舉措相輔相成,彰顯了教育公平與教育現代化的共同價值取向。在高等教育領域,“雙一流”建設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辦出中國特色,爭創世界一流,昭示了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四新”建設開辟了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的新范式。素質教育的持續改革為教育現代化提供了中國特色、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當前,中國教育要從理論體系、方法體系上,逐漸形成中國風格、中國立場和中國氣魄。
從教育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看,農業教育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基礎性和戰略性支撐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雙一流”建設、“四新”建設、推進產教融合等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與建設,均將高等農業教育納入其中并給予高度重視和支持,極大促進了高等農業教育的改革創新。當前,我國高等農業教育規模飛速發展,學科專業結構持續優化,部分學科水平已經躍居世界前列??梢哉f,我國高等農業教育已經走上了一條質量內涵與特色發展并重之路。
加快構建中國農業教育理論體系
中國農業教育在發展中逐步建立起了中國化的研究范式,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概念和對農業教育規律的認知,為中國農業教育理論創新奠定了基礎。當前,迫切需要構建中國農業教育理論體系,形成中國農業教育學科,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理論指導。
一是要破解農業教育與建設農業強國的關系,系統解析農業教育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互動規律。具體包括,深刻把握“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與“農業、科技、教育”的關系,切實探究農業、科技與教育的互動規律,研究農科人才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建立農科人才通向農業農村廣闊天地的政策和機制,為服務農業強國建設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農業與教育理論創新支撐。
二是要研究農業教育教學的特殊規律,豐富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理論。農業教育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農業生產具有區域性和多樣性特征,這就決定了必須構建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農業教育教學新理論,破解農業人才成長規律,培養知農愛農的創新型人才。
三是要研究農業教育教學的新體系新形態,為建設世界一流農業大學提供指導。農業教育具有與農業基礎地位相一致的發展形態,支撐著建設農業強國的重大使命。當前,需要把握農業教育的特殊規律和特殊需求,建設符合中國實際的農業大學形態,建設產教融合、大學與教學實驗農(林)場匹配、基礎與專業并重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專業體系,建設面向農業現代化的課程教學新形態。
堅定不移深化高等農林教育綜合改革
教育現代化為農業教育提供了新理念新方法,農業現代化又決定著農業教育的發展方向。當前,農業教育應在教育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雙重驅動下不斷改革創新。
一是進一步堅定強農興農的使命擔當。當前,涉農高校要把思想認識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精神上來,堅定不移深化高等農林教育綜合改革。涉農高校需要從國家政策層面建立激勵學生學農、為農的招生就業制度,加大“強基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公費農科生計劃”的改革力度,推進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改革,建立農科學生通向農業農村社會的制度保障。涉農高校要把知農愛農作為價值觀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建立知農愛農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把知農愛農成效作為評價涉農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衡量標準,全面提高農科人才培養質量。
二是推動農業教育、農科人才與農業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協同發展。當前,涉農高校要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有效引導廣大師生把精力投入到人才培養這個中心環節,確立本科教育教學的中心地位;要把高質量的科研成果轉化為高質量的教學,從而推進高質量的人才培養;要圍繞農業關鍵領域“卡脖子”技術開展建制化科研合力攻關,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實際需求,找真問題、建大團隊,開展有組織的科學研究;要把科研與人才培養引入鄉村振興主戰場,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三是加強基礎學科建設。當前,涉農高校迫切需要加強基礎學科,夯實農工、農理、農文、農管的交叉融合基礎,推動學科交叉,構建跨學科大基礎實驗教學平臺,對標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核心關鍵領域,構建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學科專業體系和實踐育人體系,建立起農科拔尖創新人才成長通道。
四是堅持產教融合。涉農高校要將人才培養延伸到現代農業一線,強化農業試驗場站的育人功能,建設具有農林業生產場景的新課程,建設基于智慧農業的數字化教學新方式,把教學數字化與農業智能化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之中,以農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創建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的中國標桿。
五是積極推動新農科建設邁向新賽道。所謂的新賽道,就是新農科建設要在學科專業體系上形成新形態。這需要涉農高校大膽破除傳統農科專業設置方式,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對農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主動運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等改造提升現有涉農學科專業,創新性建設生物育種、智慧耕地、種子科學與工程、農林智能裝備、鄉村規劃設計等重點領域緊缺專業。與此同時,還要推進農工、農理、農醫、農文深度交叉融合創新發展,培育新興涉農學科專業,建立起面向農業現代化的人才培養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