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是人的天性,它并非是學生的“專屬印記”,身為老師的我也是一樣,總覺得這事、那事可以放到明天,甚至是之后的幾個星期再做。很長一段時間,我都陷在“明日復明日”的拖延癥里。但是在一次磨課的時候,我突然“挖掘”出了自己的后勁,一次爭“能”,讓我頓悟到堅持的光芒。

去年,學校賽教通知10月7日發布后,我被安排在10月8日的第二節課講課。時間緊張,稍加思索后我選定了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秋天的雨》這一課。

書寫教案、制作課件,不知不覺已經晚上九點半了,眼看即將完工,不料在我關閉文檔時,由于操作失誤,沒點擊“保存”……界面消失的那一瞬間,我頓感渾身無力,緩緩閉目靠到椅背上,放空了十幾分鐘,但是緊迫感和使命感將我從崩潰的邊緣拽了回來。我繼續埋頭制作課件,其實那會兒也曾想在網上隨便找個PPT湊合交差算了,可是已成型的講課思路已經在我腦中“預演”了很多回,我不能自欺欺人。于是打起精神,一直忙活到子夜才搞定。

第二天,直到上課前10分鐘,我課件中的個別細節問題還沒來得及調整,就匆匆忙忙組織學生來到了錄播室。教室后面坐滿了聽課的老師,由于我準備不充分,感到格外緊張,硬著頭皮講完,時間超出了五分鐘,也沒能給學生充足的展示機會,便匆匆收場了。

本以為我的賽課已經走到了盡頭,沒想到這只是個開端。課后,主抓教研的董副校長肯定了我的課,并且通知我要再次打磨,最終要錄制一節20多分鐘的成品課,代表學校語文課堂創新模式,上報區教育局參評。下午,教研組的幾位老師一起評價了這節課,都認為我的課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并且毫無保留地提出了修改意見。最終,問題的焦點集中在第二自然段的精講環節:如何巧妙切入話題;如何精簡內容達到預期效果;如何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還不失去語文自身的美……

第二次磨課后,辛蓉校長再次對我的課進行點評,幫我修改了教學設計,指出了課堂上存在的問題,還給我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修改意見,尤其是各環節之間的銜接、切入點,等等。

第三次磨課是最后的“練兵”:一節四十分鐘的語文課,要在二十幾分鐘內完整展示,對我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一切都已準備就位,可時長控制還是個大問題。請教辛校長時,她告訴我:“自己再拿篩子篩一下,突出重點,精簡語言,各環節緊密銜接,你一定沒問題的!”可我心里還在打鼓:我真的行嗎?

真沒想到,在正式錄課時,我才發現我所有的擔心都是多余的。一切都在正常運轉,甚至超常發揮:課件沒有出來“搗亂”;時間控制在了27分鐘,打破以往紀錄;環節銜接得緊密又自然;尤其要夸獎的是這些三年級小學生,跟我配合得天衣無縫,他們的表現激勵了我,感染了我,讓我整堂課元氣滿滿。在最后的展示環節,學生們的表演讓人忍不住拍手叫好。這節課,好像把秋天搬進了教室,搬進了學生的心房。

老師們在講臺上的每一個精彩瞬間,何嘗不是他們默默修煉而成的呢?我們行業內有這么一句話“沒有當過班主任的老師不是好老師”,要我說,應該是“沒有經歷過賽教、磨課的老師,不是好老師”,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能有多么優秀!這是我在這幾年的賽教、“能手比武”中逐漸體會到的……

賽教過程雖然痛苦、磨人,但也真的能鍛煉人。來到西安路小學之前,我根本就沒有往教學能手這條路上考慮過,只想老老實實地好好教書,想著不必顯示自己有多厲害,但到了西安路小學,看著那么多教學能手的招牌,才發覺自己以前有多狹隘。后來學校領導聽了我的課,強烈建議我朝這方面考慮,我才慢慢醒悟過來。

老大不小了才開始走上新路。雖沖勁不減,但方法欠佳,我對困難的估計還是不足,好在這一路有師長幫帶,有領導和家人鼓勵。總算是蹚過河、翻過山,見到了希望的曙光。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每一個人的成長之路都少不了奮斗史,我也一樣。不知道熬了多少個日日夜夜,課件改了一遍又一遍,試講得連自己都因太熟悉而不想看課件了,就差燒成灰吃進肚子。每天講得迷迷糊糊,開車還在想著哪里講得不對,還可以再提高、再改進。以至于校門口那條最熟悉的路,居然吃了兩個左拐限行的罰單,用愛人的話說,我都有點兒走火入魔了。

堅持是最好的老師。一步一個腳印,摸索前行,請教了那些“老把式”語文老師,看似只言片語的指點,卻讓我知道了自己的潛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信心一次又一次地被建立起來。

以前,我一直陷在“孤芳自賞”的泥潭里,根本沒見過這么多“桃花源”一樣的開闊天地。一次次試講,一次次說課,一次次被否定,又一次次重整旗鼓,真的非常辛苦。埋頭苦干,看完了部編版小學語文新教材小學段的所有課文、教案,備完了各種類型的課,寫了幾本子筆記和說課稿,那一個月的成長速度超過了我之前十幾年的“烏龜爬”。

成長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我喜歡成長之后的喜悅,更喜歡在默默前行中經歷的磨礪與鍛煉。

作者單位: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西安路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