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不只是家庭內部的事,還事關公共福祉。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們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指出了政府、社會,特別是學校要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促進家庭教育的責任。近年來,神木市第十一中學(以下簡稱“神木十一中”)充分發揮家校共育在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整合“和·悅”文化,培育家校共同體,打造家校共育新樣態。

家校共育新樣態即在教育過程中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主題,基于“和·悅”文化,重新整合學校、教師、學生、家庭各方力量,促進師生齊動、教師聯動、學生驅動、家校協動,在共識中培養人、發展人、成就人。并在動態的育人過程中,尋求學校、教師、學生、家庭四方共識,增進相互認同感和歸屬感,實現學校、教師、學生、家庭同向共進、同軸共轉、同頻共振,最終形成共同的育人理念,構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家校共育服務體系。

立足“和·悅文化”,讓“共同成長”成為共識

強化頂層設計,實現家校共育制度化。2022年6月,神木市第十一中學被確定為“陜西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家校共育試點項目單位”,以此為契機,學校找準方向,精準改革,成立了家校共育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和實施小組,組建學生發展評價中心,重新整合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業務,確定詳細的崗位職責,明確工作目標,定期組織“和·悅”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從人員、職責、制度上保障家校共育工作有序開展。

暢通機制,打造網格化交流機制。為暢通家長與教師、家長與家長之間的交流渠道,學校分別成立了班小組家長委員會、班級家長委員會,年級家長委員會,學部家長委員會,校級一級家長委員會,建立了神木十一中網格化家長委員會交流機制。搭建的交流平臺可以吸納不同層級、樂于參與學校管理的家長,從而打造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增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同向同步,更好地促進家庭教育工作。

厚植文化沃土,優化家校共育生態。為讓更多的家長了解、認同學校的育人文化,與學校同向發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深度提煉“和·悅”文化,經過長時間的實踐驗證,探索創新,最終在尊重學生成長規律與教育規律的基礎上,結合地域人文特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育人理念——平和喜悅。其核心是“和·悅”文化,就是讓每一個孩子在平和喜悅中成長。讓小草和大樹共生共榮,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傳遞生命的氣息,豐富學生的生命底色,最終形成百花齊放、百樹爭榮、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為學生的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基。學校育人理念的突破與創新,對于積極構建“教育命運共同體”助力家長與學生共同成長不謀而合。

實踐“和·悅”文化,讓“同頻共振”成為新常態

依托“和·悅”文化,學校全力以赴打造線下“家校共同體”,開展了一系列“和·悅”育人活動。

“和·悅”育心活動。以“心”為突破口,讓每個學生在平和喜悅中成長,這是學校給每個學生的承諾,更是給每個家長的承諾。2018年12月—2022年6月,打造“育心”活動。2018年,心理專家王舟所給五六年級全體學生作了“人際關系處理”教育講座,心理專家張寧芳給七八年級全體學生作了“青春期”教育講座;2019年,心理專家譚冬梅給五六七年級全體學生作了“遇見未知的自己”心理健康教育講座;2020年,心理專家王舟所給九年級全體學生作了“畢業生勵志”教育講座;2021年,心理專家黃孜孜給六—九年級全體學生作了“青春期教育”講座,“女童保護”講師王月給七—九年級全體學生作了“擁抱青春”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講座;2022年,兒童防性侵教育“女童保護”走進神木十一中的課堂,講師李霞給一—六年級各班講授了60多節兒童防性侵知識講座,達到了小學兒童防性侵教育的全覆蓋。在這一系列過程中,源源不斷有家長自覺參與活動,學校不斷豐富活動內容,最終形成了包括家庭教育講座、青春期教育、人際關系處理、畢業生勵志、女童保護等特點鮮明的“和·悅”家校共育項目,為后續以“和·悅”文化為支撐的“家校共同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和·悅”大講堂活動。“育心”活動帶給學校最大的啟示是家長資源的合理引導與使用,對于構建“家校共同體”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學校趁熱打鐵開啟了“和·悅”大講堂活動。即邀請熱心教育事業的家長走進課堂,發揮自身職業資源,為學生們講述社會大百科,形成別具特色的“百家講堂”新局面,促進了家校更深入、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截至目前,學校層面每學期至少一次;學部層面每學期至少兩次;年級層面每學期不少于班級總額一半;班級層面每學期至少兩次,基本做到了周周小講堂,月月大講堂。從2019年開始,學校開始嘗試在4—6學部進行“和·悅”大講堂試點活動。推出的第一期主題“‘和·悅’——讓我們相向而行”,共計38名家長,1500余名學生參與了此次活動。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逐步推廣到1—3學部和初中學部,每學期以“主題式”項目,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分班級、年級、學部、學校進行。這種別具特色的課堂模式,構筑了學校、家長和學生三方互動的平臺,完善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豐富了學校的課程資源,創新了教育形式,充分挖掘出家校合作的巨大潛力,有利于三方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和·悅”家長開放日活動。“和·悅”家長開放日活動與“和·悅”大講堂活動同步開展,前者重在“沉浸式”體驗,如親子趣味運動會和親子采摘、親子種植等體驗活動。通常學校會根據實際情況,上半年進行親子趣味運動會和親子種植體驗活動。下半年進行親子藝術節和親子采摘節活動。以親子采摘節為例,每年8月份正是學校海棠果成熟的季節,這時候全校的目光都會聚焦在海棠廣場,學校按照傳統組織開展“采摘節活動”。學校會在一周之前向各學部下發海棠樹認領牌,可以是一個年級、一個班或幾個志趣相投的學生組隊,共同認領自己喜歡的那一棵海棠樹,并為它設計獨特的認領牌,為一周后的采摘活動提前預熱。活動當天,各年級認領的學生和家長們一起“盛裝出席”,拿著自己設計的采摘籃,大手牽小手相互配合,小心翼翼地將果子從樹上摘下來。活動結束后,“小小主人”還要把海棠果送到學校,與老師、家長和全校的同學們一起分享采摘的快樂!父母的狀態就是家的樣子,就是孩子未來的模樣。在榜樣示范引領活動中,學校提倡父母、教師應該不斷自我反思,不論是對學生的教育理念,還是對教育的困惑,學校提倡家長隨時與教師溝通,努力為學生做好人生的榜樣。

“和·悅”心靈成長讀書活動。閱讀是成長之基。2022年,學校成立了一個全新的部室——“和·悅”讀書吧,并開展了一系列“心靈成長讀書活動”活動,邀請有一定閱讀經驗的教師或家長作為閱讀推廣人,引領教師、家長、學生一起讀書,讓閱讀成為家長、學生的生活日常。在閱讀和寫作的推動下,家長、學生、教師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拓展“和·悅”文化,讓“共享教育”凝聚合力

積極構建線上“家校共同體”。組建學生發展評價中心,借助新媒體構建線上“家校共同體”,將教師、學生、家長緊密聯系在一起,為“家校共同體”插上智慧的翅膀。

依托“和·悅”文化,積極打造線上“和·悅”少年評價體系。以微信小程序為媒介,利用網絡技術,為學生、教師、家長提供更好的服務。教師端能準確地布置任務,也能清楚地看到學生的完成情況;家長端可以看到學生在12個基本點中擅長什么,哪里屬于薄弱,從而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管理端可以看到全校學生的得章情況,每位教師的頒章數量。除此之外,學生還能生成自己的專屬“自畫像”,從而進行反思,為自己下一階段的發展做好準備。“和·悅”少年評價體系將教師、學生、家長聯系在一起,運用新媒體技術,將“線上、線下”結合起來,形成科學、全面的數據反饋。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極大地促進了教育評價的全面化。

教育始于家庭,拓展于學校,延伸于社會,成就于自己。在教育事業中,家校共育、協同育人更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現代學校制度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將家長這股活水注入校園,加之以正確的引導,實現家校共育,最終受益的必將是每一位學生。

作者單位:陜西省神木市第十一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