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日記丨雨落丹江畔,少年心里萬物生
作者:?新新初中生 荊若男
發布時間:2023-05-11 10:07:26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我對商洛市丹鳳縣思源實驗學校的認識,從一碗熱騰騰的麻食開始。豆角、胡蘿卜、香菇、菠菜和筋道的麻食相互擁抱,滿滿一碗。
這是我們來到這所容納了1881名學生的全寄宿制學校后,在食堂吃的第一頓飯。不管是食材還是口味,都像極了家里的飯菜。初中學生正是長身體、食量大的年紀,我們看到不少孩子邊用勺子把碗里最后一點麻食舀得干干凈凈,邊小跑到窗口跟打飯阿姨輕聲說著“再要一碗”。李濤校長笑著說:“我們學校經費的75%,應該都花在食堂了。”主管后勤的副校長徐亮向我們介紹,學生們每天的早餐和晚餐不會超過3塊錢。午餐成本一般在5到6塊錢,因為有營養午餐的補貼,學生們只需要支付最多1塊錢。
這所學校的學生很大一部分來自鄉鎮和農村家庭,其中多數都是父母外出務工,孩子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也有一小部分學生的父母因為工作,在縣城租房居住,或是在移民搬遷政策的扶持下買了新房,舉家從山里搬到了縣城周邊。
我們在第二天認識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高雪瑜所帶的九年級一班,50個學生中父母外出務工的就有30多個,其中只有不到10個孩子的家長能夠兩三周回家一次,大多數孩子的父母一年才能回來一次。班里學生家庭屬于建檔立卡脫貧戶的有19個,此外還有5個孩子來自單親家庭或是重組家庭。高老師坦言:“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導致他們入校時在行為習慣、自信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每周五放假前的安全教育,高老師都不會忘記提醒學生回家和父母打個視頻電話:“我會告訴孩子們多和父母換位思考,爸爸媽媽也想陪在你們身邊,但是又希望提供給你好的生活條件和教育環境,要學會理解和感恩。”
我們和高老師聊這些的時候是上午九點多,辦公室來了一名生病的女生。班主任老師給她量了體溫還要趕去上課,反復叮嚀辦公室沒課的老師幫忙照看她吃藥、喝水。打給家長的電話里,女孩的媽媽得知孩子發燒39.4度,頓了頓,問下午再去接行不行。高老師無奈地笑笑:“家長大多離得遠,孩子在學校有啥事,也都是親戚托親戚。”我注意到,女孩喝完水,左顧右盼地找垃圾桶,將手中的紙杯輕輕扣放在了垃圾桶上的簸箕里。她行走和扣放的動作,甚至都沒發出一點聲音。最后,家里人還是趕在12點之前將她接走了。
高老師去年帶的學生中有一個孩子,從小和父親一起生活,父親在他長大后便外出打工。學校的家長會要求家長給孩子寫一封信,高老師聯系到學生父親后,他卻表示自己不會寫太多字,更不會寫信。高老師想了想,決定自己悄悄代替孩子父親來寫這封信。那封信寫了滿滿一頁A4紙,回憶起信的內容,高老師印象最深的一句是:“在我的心目中,你是唯一的。”后來,高老師收到了來自這個學生感謝的小紙條,才得知孩子猜到了事情的真相。
每周五天都生活在學校,學生們對老師的依賴占據了青春期內心大部分的情感需求。高老師一直記得,去年初三畢業那天,無論她去教室還是辦公室,有個學生都都靜靜地跟在她身后。而當高老師扭頭問他有什么事情時,他又一句話不說。高老師在他的沉默中感受到了不舍,想聊點什么又怕他不愿多說,便拿出一個筆記本送給了他。
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高老師會在課上邀請同學上臺分享自己喜歡的文章、安排學生主持每周的班會、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學校的藝術節和運動會,讓學生們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與人交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只要你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你就是優秀的。”這是高老師經常和學生說的話。
學校也在行為習慣的培養上下了大功夫。從刷牙洗臉的個人衛生,到見人問好的文明禮貌,學生們從初一一入學,老師們就開始了全方位的督促。學生們從初一到初三的成長變化,來自老師們不厭其煩地教導和日復一日的陪伴。
這一天,我們從一大早便跟著高老師查人數、盯早讀、上課、陪學生吃飯、送他們回寢室。聽到了老師細致地叮囑學生吃飯不能用瓷碗因為摔倒了容易被扎傷,也看到了進食堂時整齊有序的路隊和等待打飯時一起昂首背詩的少年,更感受到這樣一所學校在學生的三年青春中所扮演的“家”的角色。這個“家”,為孩子們雕琢青春的美好樣貌,給予他們可依靠的安全感,也將屬于未來的鑰匙放在了他們的手中。
學校旁的丹江靜靜流淌,操場背靠著的雨后新綠的青山無聲地注視著教室和宿舍的燈交替亮起。黃色的教學樓上一整面墻都是學生、老師和后勤人員的笑臉,每每看到都讓人忍不住跟著笑起來。我舉著相機,面前穿著紅色校服的學生們經過,看到鏡頭主動向我比出了“剪刀手”。按下快門的那一刻,我的耳畔突然回響起早上在食堂里震耳欲聾的齊誦: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