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賦能:綜合實踐教師的專業成長
作者:孫喜琴
發布時間:2023-05-11 10:03:41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也是極具綜合性的一門課程。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并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目標。這對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為了推進基礎教育課程的現代化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017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確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到位。毋庸置疑,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常態化、規范化和高質高效開展離不開教師的專業化。教師的專業化是指教師不斷接受新知識、增強專業能力的一個過程。面對新時代教育的發展變化,不斷推動教師終身學習,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斷夯實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已經成為實現現代化教育的戰略任務之一。我們要結合新時代教育的發展變化和教師的實際情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教師專業成長的發展新路徑,以便更好地應對未來教育的挑戰。
一、現階段教師專業成長面臨的困境分析
(一)沒有穩定的教師隊伍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頒布已有二十多年,擁有專職綜合實踐教師的學校寥寥無幾,一般都是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以語文、數學、科學教師居多,有的教師甚至同時兼任4門課程,常常是哪里需要哪里搬。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也不乏一些優秀的教師,但他們往往會因為學校師資配置的實際情況“被流動”,統籌安排到核心學科的教學崗位或學校管理崗位上。在課程執行層面,一支相對穩定的綜合實踐教師隊伍更是稀有。
(二)缺乏專業的知識體系
綜合實踐活動課屬于經驗課程、活動課程、實踐性課程,課程的知識體系、活動方式、評價方式都有著自身的特點,這也決定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在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情意三大方面的特殊性。然而,長期以來,師范專業院校仍未開設“綜合實踐活動”獨立專業,也沒有傳統的“職前”培養,導致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缺乏專業的知識體系,畏難情緒也比較大。
(三)缺少固定的教研團隊
由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的臨時性、變動性和應景性,導致絕大部分學校缺少固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研團隊,沒有建立專門的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即便有的學校在學年內組建了一支臨時的教研團隊,也常常因為教師自身專業能力局限,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核心理念和課程特性把握不準,課程的執行力不高,導致校本教研實施不力。
(四)缺失系統的培訓指導
綜合實踐活動是全新的課程領域,相關的專家、骨干教師也是寥寥可數。學校想要立足校本培訓,針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開展系統的培養和訓練,無論是時間、資源、經費還是效果等方面都難以保證。
二、項目化學習背景下教師專業成長的實踐路徑
(一)建立項目支持機制
完善項目支持機制、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專業發展環境,是實現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保障。師資隊伍始終是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關鍵,各中小學校應積極落實《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精神,多維度、多層次解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問題,建立專兼職結合、相對穩定的綜合實踐專業教師隊伍,塑造教師互相交流合作的文化氛圍。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師資納入專項培訓計劃,建立健全綜合實踐活動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訓機制。滿足專兼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的個人成長需求,支持其專業化發展,逐步壯大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師資隊伍。同時,依托各級各類競賽,為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提供鍛煉成長的空間,提升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的成就感。
(二)突破固有教育觀念
教師的專業成長意識是實現教師專業成長的基礎和關鍵。基于當前教師專業成長意識薄弱的現狀,蘇州工業園區教師發展中心通過區域層面組織,開展了三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能力提升研修班。強化教師專業培訓指導,研修班針對全體教師進行了前測,通過理論素養、教學設計能力、教師課程能力、論文寫作能力等專項調查,使教師對自身的業務知識、教學水平等有了全方位的認識,及時發現自身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專業成長中存在的差距等。同時,區域層面通過前測可以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及綜合素養,有針對性地開展研修活動,幫助教師形成正確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導觀念,切實豐厚教師的文化素養,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面臨的實際問題。
此外,通過青年教師專業成長個案研究,骨干教師專業成長路徑分享,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能力提升研修班的教師們進行自我對照、同伴對照,一定程度上刺激并激發教師的專業成長意識。
(三)構建“1+2+N”項目化學習共同體
構建“1+2+N”項目化學習共同體是實現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基于當前教師處于非專業且邊緣化的現狀,蘇州工業園區教師發展中心通過社交軟件建構了一個跨校、跨學科的綜合實踐“1+2+N”項目化學習共同體。“1”即一個項目化學習主題,“2”即兩個基地實踐校,“N”為多個項目合作校。基于“遇見蘇州 遇見街巷”“老房裝電梯”兩個項目,教師在真實情景中發現問題,什么是項目化學習?如何研制項目實施方案?如何進行入項探索、知識與能力建構、合作探究、形成與修訂成果、出項與復盤……在學習共同體中,教師通過驅動型閱讀,合作探究問題,體驗解決問題,在骨干引領的濃厚學習氛圍中自主構建知識。
此外,教師能夠將自身在教育工作、專業成長中存在的疑惑、問題等提出來,團隊教師通過線上、線下多元形式共同交流和探討,并解決問題。對教師而言,項目化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真正投入嘗試的教師往往對項目化學習更加積極,有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四)開展項目推進研修活動
開展項目推進研修活動是實現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以“遇見蘇州 遇見街巷”項目為例,教師帶著學生對真實且有挑戰性的問題“如何講好街巷故事”進行持續探究。其中“街巷手繪地圖”“幀藏街巷故事”“街巷文創設計”“街巷成果展”等項目學習活動,不僅要求教師把跨學科知識點教學轉化為概念和具有沖突性或新奇感的問題、成果,創造、想象、重構知識與情境的關系,還要求教師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公開成果中凝結對核心知識的轉化和思維遷移。
項目學習共同體的教師們通過項目帶動、任務驅動推進系列研修活動,在項目研討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習者的視角分析項目,研究教學,進行對話、質疑、討論和思維重組,在相互交流、借鑒中,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在互相幫助的過程中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采取一個試點班級,12名教師依次上課的形式,教師設計、實驗、行動,合作解決大問題,讓創造性思維和綜合素養在項目化學習中生長。
學習的最高形式是創造,創造是理解的最深層表達。在這樣的過程中,項目帶動式的研究與探索必將會提升教師的關鍵能力。
面對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化,推進綜合實踐教師的專業成長,不斷提升綜合實踐教師的教育能力,已經成為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因此,教師必須要充分借助項目化學習的優勢,建立項目支持機制,營造良好的專業發展環境,開展綜合實踐青年教師個案研究,積極構建“1+2+N”項目化學習共同體,實施專項培訓,開展多元項目帶動式的研究與探索等,促進綜合實踐教師隊伍的專業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文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