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本培訓”走向“校本學訓”
作者:李 悅
發布時間:2023-05-11 10:00:52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20世紀末期,在我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實施過程中,“校本培訓”的研究和實踐成為被關注的熱點之一。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職后專業發展與培訓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近幾年的實踐中,人們逐步意識到“校本培訓”對教師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忽視,更多情況下培訓會流于形式。因此,在“校本培訓”的基礎上,從主體性教育的相關理論出發,建構一種教師職后繼續教育發展的新方式,即“校本學訓”,對發揮教師自主探究學習的主體性以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都有著重要作用。
“校本培訓”強調以學校為本,教師接受校內外組織的培訓來促進自身發展。其中,培訓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明顯的技術傾向,忽視了教師在專業發展中的主體性。在“校本培訓”基礎上提出的“校本學訓”理念,更關注教師自主學習的主體性地位,可彌補“校本培訓”中機械式灌輸的講授模式帶來的不足。具體而言,“校本學訓”指的是以學校實際需要為根本,教師合作學習并反思教學過程,自主發掘相關問題并進行記錄收集,學校可根據收集的問題聘請大學教授或師資培訓的專家學者進行解答指導。“校本學訓”強調教師自主反思教學中的相關問題,以大學教授或師資培訓的專家學者進行問題解答指導為支撐,教師可以將自己置身于具體的學校情境中,進行自主合作學習,發展專業能力。
一、“校本學訓”的特征
學習主體性。“校本學訓”強調教師自主探究、自主研習,充分發揮學習主體性地位。以往的培訓總有機械化傾向,忽視教師自主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僅僅是專業培訓發展過程中的接受者,因此,在“校本學訓”中,教師的學習主體性可以得到充分保證。教師基于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自主研習,逐步發掘自身專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并逐步加強問題探索欲,對于今后教師在專家指導學習過程中的效果提升有明顯的作用。故“校本學訓”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強調教師的學習主體性。
合作互動性。在教師自主研習的過程中,免不了和其他教師、學生等進行交流合作,在互動過程中,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針對自己研究發現的問題,開展互動交流,這也是“校本學訓”的一大特色,即在合作互動中交流學習、逐步成長。同時,通過合作互動,教師之間可以組建學習共同體,開展自主探究,逐步匯總問題,經過專家的指導后,更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指導能動性。在“校本學訓”中,教師在專家指導過程中,是有目的和有問題指導的。因此,專家指導培訓的過程也具有能動性,專家根據教師的問題,適時調整指導培訓的主題與方案。在“校本培訓”中,專家學者們通常會結合當前的教育教學現狀,適時制訂培訓主題,并按培訓時間依次對各類學校進行講座指導。這類做法過于機械生硬,沒有考慮不同學校教師的實際專業發展現狀,因此,如果教師帶有明確的問題與學習的目的,專家指導會適時適地進行能動調整,更有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
發展有效性。教師在學校情境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合作交流學習與反思,尋找研究問題,并逐步明確問題重點,通過專家學者針對存在問題進行能動性的指導,對教師整體能力的提升與發展十分有效。“校本學訓”使得教師逐步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教師教育專業發展效果明顯,從終身學習的理念出發,教師學習主體性和發展能動性逐步在“校本學訓”中得到體現,這對于教師的專業發展有重要意義。因此,“校本學訓”具有發展有效性。
二、“校本學訓”的專業實踐路徑
結合“校本學訓”的內涵和特征分析,可以簡單梳理出“校本學訓”的專業實踐路徑,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步驟:教師自主合作學習→反思產生問題→尋求發展途徑→請專家研討→整體能力提升。
教師自主合作學習。在“校本學訓”中,教師的學習是首要的,只有先進行自主性合作學習,積累實際教學中的經驗,并從中梳理出自己研究發展的興趣方向。這一環節是基礎,教師只有先通過自身學習,才可以為后續的專業發展提供源動力,發揮“校本學訓”的有效性。
反思產生問題。教師在自主合作學習之后,接下來就要進行反思,通過反思總結,產生研究問題。反思產生問題的環節即教師通過大量的自主學習后,進行深刻反思,從而發掘出總結的研究問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并給予教師研究方向的指導。
尋求發展途徑。在反思產生問題之后,教師會依據自身情況,結合學校實際,尋求發展途徑,試圖解決問題。這一過程中,教師尋求發展途徑直接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主體性地位,并且也有利于教師專業發展,提升研究綜合能力。
請專家研討。教師在解決研究問題遇到困難時,可以請專家研討,幫助自己解答問題。教師在自身問題的指引下,和專家深入研討,避免機械式的說教活動,一定程度上減少形式化的培訓活動,最大限度發揮專家的指導作用,實現培訓目的。
整體能力提升。教師在“校本學訓”中充分發揮研究主體性,不僅提升了教學技能、發展專業能力,還充分提高了教師合作交流、自主研修的綜合能力。這種基于學校的學訓過程,在最后一個環節對于教師而言是提升自身綜合能力的過程,因此,學訓的專業發展效果顯著,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能夠自主學習,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總之,要實現“校本學訓”的可持續性發展,學校及教師必須有主體性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視角,并把握“校本學訓”的基本特征,為“校本學訓”的進一步推廣打下堅實基礎。從“校本培訓”到“校本學訓”并不是否定原來的培訓方式,也不是簡單的術語變化,而是在原先的基礎上,轉換視角,促進教師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使教師主動學習,從而真正實現自身專業發展的自主性和終身性。
面對當今教育、科技、創新為一體的新時代要求,教師需轉變學習意識與學習方法,關注自主學習的主體性地位,從而彌補傳統培訓中機械式灌輸的講授模式所帶來的不足。因此,“校本學訓”這一理念對于筑牢教育根基、加快科技創新、激活人才動力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