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雙減”育人卷 賦能歸真教育夢
——渭南市澄城縣城關第二小學“雙減”工作紀實
作者:本刊記者 李 玉
發布時間:2023-05-09 10:14:40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這也是“雙減”精準發力所追求的目標。渭南市省級示范小學澄城縣城關第二小學(以下簡稱“城關二小”)始終與國家目標同頻共振,與教育改革相伴偕行,用實際行動踐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扎扎實實走好“雙減”每一步。學校以構建高質量育人體系為藍圖,結合校情實際,完善頂層設計,緊扣“品質教育”核心理念,牢固樹立“減負不減質”觀念,多措并舉積極探索,從課堂增效、作業管理、課后服務等多層面推動、多維度互動、多角度發力,且行且思答好“雙減”育人卷,且悟且進賦能歸真教育夢。
轉觀念凝合力,為教育高質量發展鑄魂
開好“共識會”。為全面準確把握“雙減”要義,達成共識,學校成立“雙減”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全體教師會議,傳達相關文件精神。通過學校公眾號、班級微信群、線上家長會、致家長的信、百名教師大家訪等方式向家長解讀“雙減”政策,多元化暢通學校與社會、家長的宣傳渠道。家校相乘,才能更好地合力提質,學校成立家長委員會,開展家校溝通互聯,構建“三位一體”教育網絡,指導家長建立科學的育人觀念,通過文章推送、專家指導、家長訪談等形式為家長答疑解惑,引導家長轉變觀念,摒棄“分數是王道”的錯誤教育觀,消除焦慮,努力形成減負共識,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邁好“新步伐”。減負提質是“雙減”工作的精髓,學校立足“減負提質增效”這條主線,精準施策,統籌推進,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抓手,突出“打造高效課堂、彰顯特色課程、優化作業質量”三個主題,堅持“‘五項管理’落地、課堂教學改革、多元課后服務、教師隊伍拉練”結合,初步形成“1234‘雙減’行動”,即“一條主線、兩個抓手、三大主題、四位結合”,確保“雙減”行之有效,實現學校品質整體提升。
抓好“雙減”提質點,為教育高質量發展強基
把牢“主動脈”。課程是學校育人的載體,城關二小立足“三全育人”,提出統籌推進、常規保質、特色提質的品質教學發展愿景,做足課程效能功力。圍繞“絢爛童年”校本課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創新課程形式,構建系列化的課程育人體系:以立德樹人為目標,開設“潤澤童年”德育校本課程;以全面育人為目標,開設“七彩童年”主題校本課程;圍繞陽光體育,開設“健康童年”體育校本課程;圍繞藝術特色,開設“趣味童年”藝術校本課程,最終實現課程育人。
唱響“主旋律”。學校立足生本,抓實課改、精研課標,找準學科切入點,精心打造特色教學,語文課外閱讀特色化、數學操作探究特色化、英語聽說訓練特色化、科學實驗操作特色化、思政浸潤育人特色化、音樂吹拉彈唱特色化、美術手工制作特色化、體育活動課程特色化等,最終實現“五育并舉”,從而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培育學生學習能力、傳授學生應有知識、深化學生學習內容、鍛煉學生身心健康、熏陶學生藝術審美、養成學生勞動技能,最終踐行學生核心素養,使學生的興趣愛好、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夯實“主陣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始終是減負的“正道”,學校立足質量提升,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把深化教研作為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生長點,加強“品質教研”建設,堅持常態研修主旋律,打造“1+2+X”教研模式;夯實備課環節,提升教師教材解讀、課堂架構等能力。學校聚焦學科素養,推動“品質課堂”扎根:以校本研修為抓手,全員參與,主題引領,進一步提升常態課的教學品質;以“名師工程”為依托,“傳幫”修行,“研磨”相生,實現青年教師的素養提升;以課堂達標為契機,以賽促研,以研促教,打造學科品牌課堂。
推進長效改革,為教育高質量發展蓄力
找準“著眼點”。作業改革是落實“雙減”、撬動教育減負增效的杠桿,城關二小強力推進作業改革“五大行動”,即書面作業減量行動、作業設計預審行動、班級作業公示行動、作業分層布置行動、優秀作業展評行動,強化作業管理的育人功能。從校情學情與學科特點出發,特色化編印符合本校教情學情的校本作業,所有校本作業由學科教師自主研究融合編寫,備課組集思廣益,有效實現了作業減負。具體主題式拓寬作業縱向遞進,在減負中提升學生素養,比如以語文核心素養為指向,緊扣閱讀抓手,關注整本書閱讀,豐富形式舉辦“悅享讀書節”,常態化開展“我和父母共讀書”童謠誦讀、“傳家訓、立家規、樹家風”讀書征文、班級讀書分享會、家庭親子共讀等活動,實現由課內到課外、學校向家庭的拓展延伸,完成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方法等的培養。
盯緊“突破口”。有效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是“雙減”的要義之一,為落實“雙減”,切實做到為學生減負,城關二小在原有的作業管理制度上進一步細化和變革,落實以備課組為中心的分層作業設計制度,把好作業時長關、總量關、數量關和質量關,變布置作業為設計作業、變統一作業為分層作業、變固定作業為多元作業。推行“基礎作業、實踐作業、探究作業、體能作業、發展作業”等多元作業模式,真正讓作業有“梯度”、有“坡度”、有“溫度”,滿足學生個性化作業要求。
打造服務亮點,為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
搭好“大舞臺”。學校“第二課堂”特色課程的開展以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課業輔導與特長發展結合為原則,依托“五項管理”,基于學校特色、教師特長和學生特點,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分年級、分層次、系統化、個性化統籌開展,形成了全覆蓋、全領域、全方位育人新樣態。學校將校本課程開設、特色課程改革、社團矩陣建設與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相結合,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縱向“多元課程”到橫向“特色課程”,設計了體育類、藝術類、科技類、實踐類等30多種特色課程。
奏響“最強音”。學校嚴格推行“5+2”課后服務,在學生完成作業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具有指導性、實踐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的課后服務,結合學校實際,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課后服務形式,根據家長調研需求和學生選課情況,挖掘調動多種資源、改善服務條件,采取內培外聘優化師資,構建以學校為主,社會多方參與的課后服務體系,引進校外資源開展足球、魔方、管樂、圍棋、面塑、朗誦、合唱、禮儀等社團活動,孩子們在課后服務課程中展示著豐富的想象力和無窮的創造力,多元化的課程中既有上下求索、刨根問底的科學探求,又有貫穿中西、鑒古思今的人文精神,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和發展空間,更好地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落實了“保底線、有提升、促發展、創品質”具有二小特色的面向全體學生的課后服務要求。
解碼“新評價”。學校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多元評價體系,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改進的功能。具體創新評價方式,突出學生主體,實行過程評價、終結評價相結合,拓寬教學評價、展示評價、作業評價、互動評價、階段評價等評價方式,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長歷程形成長期的、動態的、可視的記錄和反饋,促進核心素養發展。比如在一二年級開展的無紙筆評價,將原有的考試變身為素養參與體驗,通過爭星闖關游戲板塊,在趣味中考評,在體驗中思考,在行動中收獲,寓教于樂,寓“考”于樂。
“雙減”政策利在千秋,全面育人責無旁貸。澄城縣城關第二小學在讓“雙減”落地這一過程中,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守教育沃土,深耕細作,在“減”中瞄準高目標,在“減”中確立新起點,在“減”中求得新進步,讓教育回歸育人本真,真正讓美好的教育理想成為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