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寧強縣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和“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積極鞏固拓展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按照“四個不摘”的總體要求,強力推出四項舉措,形成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良好格局。

堅持惠民政策落實持續化。積極做好責任體系、政策舉措、工作機制等方面的有效銜接,及時優化、調整、延續教育幫扶責任、政策。一是始終堅持控輟保學高壓態勢,夯實“七長”責任制,持續完善落實控輟保學“六位一體”和送教上門“4321”經驗做法,聚焦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等重點人群,做好動態預警篩查監測,確保義務段學生不因疾病而失學,非義務段學生不因貧困而輟學。二是進一步優化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精準對接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及時將返貧和致貧家庭適齡人口納入教育資助范圍。做到動態監測,發現及時、干預到位、資助到位、幫扶到位,堅決守住防止返貧的底線。嚴格按照標準落實學生資助政策,2022年,全縣資助各學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共9.11萬人次,6979.4萬元,確保符合政策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應享盡享。

堅持辦學條件改善現代化。持續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及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推動教育城鄉一體化、標準化,把學校建設項目與鄉村振興重點建設項目同規劃同建設。一是投入資金3.544億元,新建、改擴建校舍5.59萬平方米,新增體育運動場12839平方米,新增學位1685個。二是投入1000余萬元,為25所鄉村偏遠學校安裝了冬季取暖設備,為所有學校配備了可調節升降桌椅,為12所學校教室安裝了防近視護眼燈,鄉村學校辦學水平再上新臺階。三是先后爭取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蘇陜協作”等項目資金4000余萬元,加大建設智慧校園,為64所學校配備了先進的教學儀器設備、智慧班牌、智慧云辦公系統等,實現了全縣所有中小學計算機網絡教室、電子白板、觸摸一體機等多種形式的“班班通”全覆蓋,學校寬帶網絡全覆蓋,中小學接入帶寬達到100M以上,城鄉辦學條件實現了智能化,寧強縣也獲得了“陜西省智慧教育示范縣”榮譽稱號。

堅持城鄉教育發展均衡化。不斷統籌整合城鄉教育資源,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城鄉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一是全面推進“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做好校(園)長、教師交流輪崗,強化“雙名”培育,梯隊開展“名師、名校(園)長”隊伍建設,加大“三級三類骨干教師”培養力度,培養省市縣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名師335名;新培育“名師+”學科帶頭人工作坊7個,“名校長+”城鄉領航研修校長2名,名師工作室3個,打造了一支基礎教育領軍人才隊伍。二是扎實開展學科基地建設,創建了16個縣級、2個市級學科基地,深入開展“課堂革命”,創新“三個課堂”,充分發揮“名校”“名師”示范輻射引領作用,實現了學科基地建設“課堂顯特色、科研出成果、質量大提升”的預期目標。三是大力推進集團化辦學,采用“托管型”“聯盟型”“協作型”三種模式,以“1+N”方式組建教育集團31個,充分發揮集團核心校的輻射引領功能,實現了教育集團各學校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

堅持職業技能培養多元化。寧強縣高度重視職業技能培養,一是根據校情實際,因地制宜建設不同類別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各中小學校認真開設勞動教育課程,廣泛開展家庭、校內外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勞動素養和職業意識,培養學生生存、生活技能和創新實踐能力。二是以縣職教中心為依托,堅持職業教育優質多元發展,全面推進職業教育“三教”改革,認真開展“雙達標”工作,職業教育辦學效益不斷提高,寧強縣職業中學被推薦為教育部“教改樣本聯盟學校”,寧強縣被陜西省政府認定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成效明顯縣”。三是縣職教中心瞄準助力鄉村振興的培訓與產業發展技術指導與幫助,建立清華大學鄉村振興教學站,建立產教融合共建校辦企業與專業,烹飪、旅游和汽修等專業已入選全國重點支持專業。建立學生校內創業孵化平臺等多翼辦學模式,建成多個培訓與產教融合的實訓基地,與北京、上海、海南、江蘇等地多家優秀企業深度合作,為農村的孩子成長成才、走向社會,打開了一扇窗、鋪了一條道、添了一把勁。同時,認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與多個部門合作,為酒店和企業培訓員工,為鄉村振興培訓焊工、電工等多類技術型人才。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教育體育局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