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注重發揮情境設計與問題提出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促進作用,使學生在活動中逐步發展核心素養”。同時,強調“重視設計合理問題,在真實情境中提出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數學問題,也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合理問題。問題提出應引發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促進學生積極探究,讓學生經歷數學觀察、數學思考、數學表達、概括歸納、遷移運用等學習過程”。這對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數學課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第一課堂”,是構建數學核心素養的主陣地。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本質上是推動從關注知識向關注學生情感轉變和核心素養的落實。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科學合理創設學習情境,激發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切實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根本。結合長期以來的數學教學改革實踐,筆者總結了一套“一線三段六步”(一條情境主線、三個情感階段、六個教學步驟)數學教學方法。

一、貫穿一條情境主線

數學是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這一學科屬性決定了學生在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上有一定難度。但數學不能簡單地與蒼白的定律、枯燥的運算畫上等號,一節好的數學課,同樣應該充滿探究的樂趣,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成為充滿童真、童趣和人性光輝的陣地。

創設教學情境是根據數學素材,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聯系生活實際,構建學生喜聞樂見的虛擬問題情境。而保持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就需要創設完整的學習情境,貫穿教學始終,伴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而成為一條無形的情感鏈條。在數學學習中融入趣味元素,使整個學習過程環環相扣,自然鋪展,既注重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又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學“秒的認識”時,筆者通過創設“龜兔賽跑”的故事情境,生動地再現童話故事場景,巧妙地植入數學問題,引導學生認識“秒針”,認識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秒”。課堂上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積極參與,樂于思考,并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不斷探索新的數學知識,整節課學生學得既有趣又有效。

二、明確三個情感階段

傳統課堂把教學分為導入、新授和總結三個階段,結合情境教學和自主學習的要求,筆者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按情境導入、探究新知、小結拓展三個階段進行教學。

(一)情境導入

導入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開端,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興趣的基礎,新穎別致的導入能夠迅速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一是要遵循認知規律,根據學生不同年齡層次和心理需求,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拉近知識與學生的距離,使數學知識更生動、更有趣、更具體。二是要注重情境問題的層次性,導入新課環節要根據學生探究學習活動的需要,按照知識建構規律,層層遞進。三是要注重學以致用,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教師要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挖掘出生活中潛在的教育因素,再現生活場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重疊問題”中,筆者聯系學生生活背景創設問題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漢陰上這節課時,通過現場調查學生喜歡吃的當地特色小吃“炕炕饃”和“豆腐干”予以導入,學生參與興趣特別濃厚。在石泉上這節課時,通過調查學生感興趣的當地知名景點 “燕翔洞”和“大峽谷”予以導入,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對家鄉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是數學課堂動態生成的主體部分,是深化教學改革,轉變學習方式的重點環節。本環節要堅持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入手,引導學生運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實踐操作等多種學習方法積極探究知識,掌握基本的數學方法,積累基本的活動經驗,建構學生的數學思維。

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是前提。發現問題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教師要通過情境創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究和挑戰新知識的強烈愿望,鼓勵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找準問題的關鍵和核心(教學重點和難點)所在,做到有的放矢。合作交流分析問題是基礎。如何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要引導學生合作互助,與同桌或學習小組成員交流解決問題,達到融會貫通,啟發思維的效果。生生互動,不僅是知識的交流,更是思維的碰撞和心理互動的過程,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分享,學會思考,學會準確地用語言表達,進而養成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教師點撥解決問題是關鍵。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學生自主探究階段,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的組織引導,從方向和方法上加強對探究活動的調控,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

(三)小結拓展

課堂小結既是對教學內容的回顧,也是對知識內容的強化,更是從知識層面向思維層面的升華。一是要抓好分層練習,設計多層次的習題,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檢查反饋學生學習效果,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練習要注重趣味性、層次性、思想性、實踐性。二是組織自查自評,引導學生對學習方法、學習目標、達成度進行自我評價,進一步歸納總結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反思,總結歸納數學學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三是合理拓展,進一步了解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中的數學現象。

三、落實六個實施步驟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重點把握好六個步驟。

(一)創境激趣,體驗數學之“美”

創設新穎的學習情境,不僅能作用于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而且也能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數學知識獨特的奧妙與魅力。在教學中要堅持寓教于樂,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創設出生動有趣、參與性強的學習情境,把數學問題科學融入情境,增強數學知識呈現方式的靈活性、趣味性,引發認知沖突,引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究數學知識,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與魅力。

(二)探究生疑,催化自學之“情”

情感參與是以學生發展為課堂教學的顯著標志,忽視學生情感和態度很容易使數學學習陷入機械枯燥的尷尬境地。疑是思之始,教學中教師要科學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質疑的精神,保持探究的熱情,采用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參與數學學習,實現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并在積極的探索中不斷生疑、歸納,進而尋求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案和路徑。

(三)交流合作,感受數學之“樂”

交流合作是新課標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是激活學生創新思維的良好契機,是創新思維的生長點。教學中對學生不能解決的難點問題,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展開合作交流,明確學習目標,通過分工協作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良性互動,碰撞思維,以此提高學習效率。

(四)突出重點,夯實數學之“基”

落實教學目標、掌握基礎知識和形成基本技能是數學教學的要求,教學中教師要突出重點,兼顧全體學生,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有層次的鞏固練習,幫助學生深化理解,進而形成基本技能,達成預期教學目標。

(五)歸納學法,形成數學之“道”

學習的重要任務是突破知識本身掌握學習方法,歸納學法是數學方法向數學思維轉變的升華,是落實“四基”中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的重要載體,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歸納出數學學習方法,建構學生的數學思維。

例如,在教學“2和5的倍數特征”時,教師利用百數表,讓學生經歷觀察發現、猜想驗證、歸納總結的探究過程,不僅滲透了遷移類推的數學方法,還在學生心中根植了理性嚴謹、言必有據的數學精神。

(六)加強運用,建構數學之“思”

思維水平是衡量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指標,教學中教師要對數學知識進行拓展延伸,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把數學知識有效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養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良好習慣。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中,教師先通過分“實物圖”(一個蛋糕)初步感知二分之一,然后讓學生利用“平面圖”(一張長方形的紙)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圖形的二分之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獲得了二分之一的操作經驗,形成了二分之一這個分數的知識表象。但教學中,對二分之一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于此,教師還要通過活動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同一個圖形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各不相同,卻都能用二分之一這個分數來表示?學生通過觀察、思考,進一步抽象概括出二分之一的本質特征: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其中一份就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在教學中,教師既要關注學生“做”,也要啟發學生“思”,唯有做到“做中學,學中思”,才能讓其深入理解概念,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我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就一定能在課堂上收獲不一樣的精彩。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教研師訓中心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