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課文教學是指教材中一類課文的教學。精讀課文教學既要有教師的適切指導,又要有學生的自主精細研讀,還要有全面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觀,因而精讀課文教學也成為了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教師可以借助于統編教材中的精讀課文,對學生進行閱讀實踐指導,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豐富和夯實學生的語言積累。精讀課文教學重點是學習語文要素,培養學生對字詞、句段、篇章等內容的綜合理解能力。下面,筆者就以《紙的發明》第一課時為例談談小學語文精讀課文教學“五步法”。

一、凸顯導入趣味點,樂讀新知

導入環節是一堂課的起始部分,上課的前兩分鐘,學生還沉浸于課間活動的興奮之中,如果教師直接講解新知識,學生思路可能會跟不上節奏。假如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選取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的趣味點,并以此為切入口,讓新舊知識相互聯系起來,就容易引導學生愉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紙的發明》是“中華傳統文化”單元主題下的一篇知識性短文,講述了紙的發明過程。我國的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課文先陳述了沒紙之前人們記錄事件時的種種不便,接著陳述了紙的發明過程,贊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并進一步說明我國造紙術的發明,是對世界文明的一個極大貢獻。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緊緊圍繞“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展開。在導入環節,筆者首先采用競猜的方法考一考學生:誰發明了電燈?誰發明了孔明燈?誰發明了地動儀?誰發明了造紙術?學生覺得這些問題很有趣,馬上調動自己學過的知識,搶著舉手回答問題。在成功地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以后,接著創設情境:小朋友們,博物館館長聽說你們在學習《紙的發明》一文,想在你們學完之后邀請幾位學生去當講解志愿者,講解的主題要和“紙的發明”有關,你們有興趣嗎?你們覺得需要提前作哪些準備呢?學生暢所欲言。有的學生說,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我打算搜集一些介紹造紙過程的資料。有的學生說,紙是由哪些原料制作的呢?我要上網找一找。有的學生說,紙的品種有很多,我要搜集各種各樣的紙,向大家演示……此時,教師揭示課題,水到渠成:同學們,今天這節課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說到造紙術,你們還有什么想要說的嗎?由于學生從課外書中已經了解了不少有關造紙術的內容,紛紛舉手介紹自己知曉的部分,在學生熱烈的交流中順利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

在第一課時的學習中,學生由于剛接觸課文,這時能否引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學習思維,使學生迫不及待地想進入課文,那么教師的導入設計一定要做到新穎獨特,切實引起學生關注。只有基于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經驗,并立足學情,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才能順利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二、突破自學障礙點,順暢閱讀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在學習新課之前,學生一般都對課文進行了預習,課堂上教師一定要給學生交流展示預習成果的機會,并就學生自學時遇到的障礙點進行講解,在解惑中助力學生思維的提升,以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和諧的氛圍中順暢地學習。

在《紙的發明》教學中,筆者首先出示自學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初步理解文中生字新詞的意思;3.學會書寫難寫的生字。在學生進行自學以后進行集體交流。本課要求認識的生字共有10個,學生借助拼音自主識字,學成率比較高,筆者采用開火車朗讀的方式指導學生快速把字音讀準確。用多媒體出示課文中有多音字的句子,如“有個叫蔡倫的人,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中的“累”讀“lěi”,是逐漸聚集的意思,讀“léi ”的時候是連接成串的意思,讀“lèi”的時候是疲勞、操勞的意思。通過講解和舉例,學生就能更準確地掌握和讀對這個多音字。課文中其他的多音字可以采取類似的講授方法,讓學生在理解多音字在句子中的意思后再讀字音,學會通過字義確定字音的方法。接著出示“創造、閱讀、攜帶、蠶繭、蔡倫、均勻、傳承”等詞語的圖片,指導學生理解詞語的含義,比如用查字典的方法自主理解“創造、均勻”的含義,用找近義詞的方法理解“攜帶”的含義。課文中要求學生會寫的字中大多是左右結構的字,筆者用多媒體出示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辨析,“偉、保、驗、阿、洲、社”都是屬于左窄右寬的字,“約、歐”則屬于左寬右窄的字,觀察“錄”的下半部分是“氺”而不是“水”。尤其是“洲”字,共有9畫,其中6畫都是短畫,右邊的筆畫分別是撇點、豎撇、點、豎、點、豎,3個長筆畫間距要保持均勻。課堂上講解字詞的時候,教師要多帶領學生進行書空練習,以強化學生的識字效率。

教師要想在精讀課文教學中更好地追求“語文味”“兒童味”“家常味”,就一定要實實在在地教語文,而不是搭花里胡哨的空架子。課堂上多形式地教學生學習生字詞的音、形、義,使學生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有所發展和豐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自悟學習、自得學習及自我鍛煉中習得新知,思維得到激發,切實達到使學生想讀、樂讀、會讀的目的。

三、尋找適切訓練點,辨析詞語

精讀課文的每一個字詞都是作者精心思考后的結晶,具有豐富的含義,小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可能只會關注生字新詞的讀音和表面意思,對為什么會用這些字詞則不太關注。因此,教師要尋找合適的切入點,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字詞辨析的學習,在情境中理解這些字詞的特殊含義。

《紙的發明》有些詞用得十分貼切,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能更好地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深度。課堂上,在學生初讀課文以后,筆者給出課文中的重點詞語,讓學生通過查字典或者結合課文內容,將對詞語的理解融于自己的具體學習之中。例如《紙的發明》第1自然段中的“貢獻”這個詞在字典中的解釋是:1.拿出物資、力量、經驗等獻給國家或公眾;2.對國家或公眾所做的有益的事。很明顯,課文中的“貢獻”應是第二種解釋。抓住“貢獻”這個詞引發學生思考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有什么貢獻?這時學生就會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在閱讀完課文第4自然段后,可以問學生:“改進了造紙術”中的“改進”是什么意思?“改進”這個詞能否換成“創造”呢?在學生的印象中,造紙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蔡倫理所當然就是造紙術的發明者。為了改變學生這一錯誤印象,筆者就把課文中介紹幾千年前人們在甲骨、獸骨、青銅器上刻字,在竹片、木片、帛上寫字用多媒體演示出來,然后再播放相關視頻,把“用麻造紙→用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造紙”的演變過程形象地呈現出來,讓學生清楚地看到在蔡倫改進造紙方法之前,人們已經想出各種辦法造紙了,蔡倫是在總結前人造紙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改良,造出了既輕便又好用,而且價格又便宜,大家都買得起的紙。經過筆者這樣的解釋以后,學生就明白了造紙術原來早就已經被前人發明了,而蔡倫是通過改進造紙原料,使造紙術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實用方向發展,當學生結合具體語境,就容易弄懂“改進”這個詞的確切意義了,從而明白造紙術不是蔡倫一個人的功勞,而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不斷累積的結果,與課文開頭“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形成了呼應。類似的還有:“所以這種造紙方法就傳承下來了”中的“傳承”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換成“傳授”或“繼承”呢?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也感到有些困惑,筆者讓學生采用查字典的方法查閱“傳承”的意思。字典上“傳”的意思是傳遞、傳授的意思,“承”的意思是托著、繼承的意思。“傳承”泛指對某某學問、技藝、教義等,在師徒間的傳授和繼承的過程。再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就明白了蔡倫在前人造紙方法上進行了重大改進,因為新的造紙方法中的原料更容易得到,不僅能夠大量制造紙張,而且紙張的價格又很便宜,能夠滿足多數人的需要,非常實用,所以很快流傳開了,不僅在中國流傳開了,還流傳到了國外,可見此項技術對全世界產生了多么大的影響??!因此,句子中的“傳承”這個詞不可以換成“傳授”或“繼承”。

選取有助于學生課文理解的重點字詞進行辨析,能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只關注字詞的讀音或情節內容等,還能夠聯系上下文的意思整體理解字詞及其他內容,這樣會使學生在閱讀中逐漸養成深入思考的好習慣。

四、把握文章主旋律,理清脈絡

對學生而言,語文教學應該培養他們喜歡閱讀、敢于閱讀、樂于閱讀的習慣,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可以實現這一目的。那么,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主旋律,要義是學生在閱讀中抓住課文內在的寫作線索整體感知文本,對文本形成粗略的整體印象,并能進行邏輯分段,理清文章脈絡。

在《紙的發明》深入環節,筆者用多媒體再次出示自學目標:在沒有紙之前和有了紙以后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試著用一兩個詞語概括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并寫下來。學生自主學習以后進行交流,筆者則在黑板上板書:偉大貢獻、記錄不便、用麻造紙、蔡倫造紙、促進發展。然后讓學生思考哪些段落講的內容可以概括為同一個部分,學生經過討論,都認為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內容都是和造紙有關的,可以放在一起,于是概括出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造紙術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之一。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紙的發明過程。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造紙術影響了世界。在學生理清了文章的行文脈絡以后,要求學生用段意概括課文內容:你能結合板書說一說這篇課文寫了什么嗎?提醒學生可以適當用上一些連接詞,把各個段意用關聯詞連成一段通順的話,如:這篇課文先寫了造紙術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接著介紹在沒有紙的時候,人們把文字刻在龜甲、竹片、帛等物品上,后來人們發現用蠶繭和麻可以造紙,后來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造紙術傳播到全世界,最后寫了造紙術對世界的巨大影響。在學生能夠說出課文主要內容以后要求學生總結歸納的方法,這樣學生以后再碰到類似的文章,就會用這種方法概括主要內容。理清脈絡后,引導學生再次進行閱讀思考,說說課文在結構上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此時學生對課文的寫作思路已經比較清晰,再結合板書,學生就會豁然開朗:課文采用了“總—分—總”的寫作方法,因此把課文分成三大部分也就順理成章了。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第二學段的學生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逐步理清了課文的脈絡,學會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順學而導,以教導學”的過程中把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作為一種能力來培養,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五、精選課文的一部分,品讀感悟

精讀課文一般都需要安排兩個課時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在學生已經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第一課時的教學筆者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實際需要精選一部分內容讓學生品讀感悟,這部分內容可以靈活選取,重點是讓學生能通過品讀感悟聚焦主問題,深入文本,在自主閱讀、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中有所收益,在誦讀中規范語言,并能運用規范語言進行表達,最終目的是落實語文要素,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語文綜合素養得到提升。

在《紙的發明》教學中,筆者出示的品讀任務是:蔡倫為什么要改進原先的造紙方法呢?促使學生帶著閱讀任務走進文本,邊讀邊想,并及時寫下自己的感悟。學生在交流中明白:蔡倫改進造紙方法之前的書多是用竹片、木片做的,非常笨重,后來把字寫在帛上雖然解決了體積和重量問題,但是價格太昂貴了,無法普及,而西漢時期用麻造的紙又太過粗糙,不便書寫。蔡倫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里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一種輕便又好用的紙。學生在品讀過程中發現蔡倫造紙的原料容易得到,價格便宜,容易滿足人們的需要,這樣一來非常利于普及使用。蔡倫敢于鉆研、勇于實踐,他對造紙方法的改進影響了世界,學生從心底里敬佩他,為他感到自豪。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滲透一些讀書方法,如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學習方式、在閱讀中敢于發表不同見解的品質等,同時指導學生將課內習得的讀書方法遷移到自己的課外閱讀中,為自己的終身學習服務。

筆者在指導學生品讀課文時發現,一定要多給學生品讀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可以摸索到更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從而產生屬于自己的獨特閱讀體會,這樣的品讀更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精讀課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的重要方式,也是扎實學生基本功的重要途徑,教學時要凸顯精讀課文的訓練重點和難點,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注重對學生精讀方法的指導,進而促進學生的自主閱讀。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更應主動創新教學策略,及時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筆者闡述的只是精讀課文的部分教學設計,其他課型的設計還可以從更多的方面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只要能立足于學生學習實際,認真鉆研教材,就能探索出更多適合學生學習發展的課堂教學策略,從而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八灘鎮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