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銜接的有效措施
作者:■文/艾 娟 杜麗華
發布時間:2023-05-06 09:20:39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小初銜接是小學升初中的一個過渡時期,對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小學畢業生升入初中后,一時難以適應初中的多門課程、獨立生活以及教育方法,使得教育的功效性受到一定影響。那么小升初就要有序銜接,銜接的到底是什么呢?我認為,不僅僅是知識的銜接,更是行為習慣的銜接,家庭教育的銜接。持續有效的小初銜接,能夠讓學生在進入初中后,更迅速、自然、順利地適應初中的學習和生活。作為一線教師,我將結合教育教學實際,從以下三個方面談小初銜接的有序、有效、有度措施。
一、課程有序銜接
一個人的成長不是孤立的某一個階段,同樣課程也是如此。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知識由淺入深,體系由簡到繁,難度由易到難,伴隨著不同階段,所學課程的銜接尤為重要。我們要認識到小學和初中的不同:
1.教材內容不同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是拼音、字詞、句子等比較基礎的知識,以識記為主,教師培養學生解決“是什么”“怎么樣”等問題。升入初中后,知識難度變大,我們更注重的是信息整合、理解分析、欣賞與綜合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要求也提高了許多。
2.教師授課不同
小學階段的課程內容不多,課堂相對輕松有趣。而中學階段的課程內容變多,教師授課速度一般較快,授課環節環環相扣,甚至有的知識“一句帶過”,并且初中教師習慣了面對初中學生,在接收七年級新生時,也很少考慮他們的接受現狀,和小學階段的教師在授課方式、課堂管理、授課環節等方面差異較大,教師“教”的主導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與學生的“學”嚴重脫節。因此,學生要適應新老師、新教法、新內容,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很多精力。
基于小學與初中在教材內容、教師授課等方面的不同,做好小升初課程的銜接,我們應采取以下措施:(1)明確中小學課程標準要求。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之下,按 1~2 年級、3~4 年級、5~6 年級、7~9年級四個學段,分別提出“學段目標與內容”,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在閱讀作品上,第三學段要求“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能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第四學段要求“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因此,教師要心中有課標,教學中用課標,如此才能讓中小學教育教學成為一個整體。(2)把握中小學教材內容。在教學內容上,依據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合理安排不同學段內容,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在第三學段,首先,教師對課文內容要深入處理。即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僅停留在課文的關鍵字、詞、句的理解上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想盡辦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透徹。其次,教師要注重課堂的拓展和延伸。走出文本,走近學生的生活,適度進行拓展訓練,鍛煉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
3.養成閱讀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教師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我閱讀,我快樂”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讀書成果展等,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的閱讀習慣得以養成。
4.了解教材特點
在六年級的教學中,教師要完成新課的教學,還要進行小升初的復習工作,更要了解七年級的教材特點,進而總結形成適合學校、學生發展的校本教材。在校本教材試行、施行中,讓學生初步感知難度較大的初中課程,掌握初中課程的學習方法,從而降低他們升學后的焦慮情緒。
5.編制試題,做好銜接
學生升入初中后,第一次考試往往會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題型變化大,二是內容有難度,三是題量增大。因此,在小學六年級命題時,教師不僅要研究小升初的試題,還要研究中考試卷,讓試題遵循“既緊扣書本,又略超書本;既注重基礎知識,又重視能力考查;既注重貼近學生生活,更致力于學生整體素養的初步形成和發展”這一原則,力爭使試題滲透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和思想,符合當前的課改方向,對學生升入初中也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傊?,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不斷摸索,探尋出一條適合中小學教學銜接工作的有效路徑。
二、學生有效銜接
小初銜接的主體是學生,對于他們來說,無論從生活環境、學習環境還是學習內容上都發生了變化,怎樣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新的學習內容,并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呢?
1.明確學習內容
初中階段增加了學習科目,加大了學習難度,學生的學習任務自然也就加重了。以語文教材為例,整本書是24~30課,中小學變化不大,可是初中階段的單篇課文字符數增多,難度加大,文體種類也變多了,對學生來說,要學習的知識容量增加了。
2.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币虼耍W階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具體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學生:(1)預習。每天用十分鐘的時間進行預習,通過預習了解哪些知識已經掌握,哪些知識有疑問,對于有疑問的做好標注,方便上課時向教師請教。預習不僅可以減少新課學習的障礙,還可以加強聽課的針對性。(2)聽課。作為學生,會聽課是獲取知識的必要途徑,學習效果會事半功倍。如何做到會聽課呢?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知識上,通過預習,明確聽課重點,抓住難點;精神上,聽課要保持旺盛的精力,保持清醒的頭腦。其次,專注于課堂。聽課時,思維要跟著教師的授課節奏,不能分心。實踐證明,專心聽講,才能明確重點,化解難點,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后,思考要積極主動。聽課時,要緊跟教師的思路,調動自己聽課的積極性,主動思考問題等。(3)形成錯題集,完善知識體系。初中的學習容量增加了,錯題集有助于查缺補漏,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知識,進而完善知識體系。七年級是學習習慣形成最關鍵的一年,良好的、正確的學習習慣,會讓學生擁有一種無形的力量,且終身受用。
3.養成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
六年級的學生面對升學,生活上也應做好準備:個人生活需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時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等。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小學生走讀,初中生住宿。為了讓小學生適應即將到來的初中生活,我們帶領小學生體驗了一天的住宿生活。這一天,他們自己打水洗漱,去飯堂刷卡吃飯、洗碗,收拾宿舍等,如此不僅讓小學生適應了新的環境,還為他們接下來的學習、生活拉開了序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做好學生學習、生活上的銜接過渡,盡可能地讓他們在學習上專注用心,生活上獨立自主。
三、家長有度銜接
小升初還有重要的一環,就是家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小升初階段,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做到有度:
1.幫助孩子做好心理調適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個家長都對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但家長期望過高,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任何階段,任何班級,第一名只有一個。家長不光自己要調整心態,還要幫助孩子制定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學習目標。在臨近小學畢業和剛升入初中時,學生會出現一種心理:焦慮。臨近畢業時,他們與相處了六年的同學要分開了,面臨畢業考試,又不知會被哪所學校錄取等種種問題,都會對孩子形成困擾,讓他們情緒受到波動,進而產生焦慮。升入初中后,學生換到新的環境中,也會出現種種不適感,進而產生焦慮。作為家長,我們要多理解孩子,在情感上無條件支持孩子,告訴他所面臨的是每個孩子都曾經歷過或正在經歷或即將經歷的事,這些經歷會隨著他心智的成長,逐漸淡化直至消失,因此大可不必過于焦慮。通過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理解與支持,進而也會更快適應初中生活。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幫助孩子融入到新的集體中,嘗試著結交新的朋友,用友情沖淡對新環境的不安。因為大家都是從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所以會更容易建立起友情,從同學間獲得情感的支持,學生內心的焦慮也會得到有效解決。
2.幫助孩子轉變學習方式
有部分學生在七年級時成績還算穩定,可是到八年級尤其九年級時明顯滑坡,有的甚至連學習進度都難以同步。這些成績滑坡的學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學習習慣不好。在學習時,他們一直沿用小學的學習方法,七年級的內容相對簡單,他們的成績還能保證,到了八年級尤其九年級下滑就非常明顯。作為家長,我們要幫助孩子找到最便捷、最有效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在課上、課下多動筆,使他們養成“常書寫、勤記錄、抄習題、糾錯題”的習慣,書寫、記錄、抄題可以讓孩子靜心思考,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尤其是糾錯能增加習題記憶,強化理解能力。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給孩子指明方向、教會辦法、傳授技巧。比如,家長告訴孩子:背課文時可以閉上眼睛大聲背誦,課堂上要積極回答問題,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學習方法正確了,就掌握了學習的竅門,孩子不但學習興趣濃厚,而且在后期的學習中也能事半功倍。不過,家長的指導也要“有度”,要在孩子精力充沛的情況下進行,不能打持久戰,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3.幫助孩子提升學習力
學習力分為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學習毅力和學習創新力。沒有學習動力,就不會去學習;不去學習,就不會形成能力;沒有堅持下去的毅力,就不會有持久的能力;沒有持久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創新力。因此,家長幫孩子提升學習力,首先要解決的是孩子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習動力,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我們要想方設法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如協助孩子做科學小實驗,讓孩子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提升他們對科學探索的興趣。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造熱情。(2)遵循恰當的表達方式。家長和孩子如何進行有效溝通呢?當孩子追求“別挨罵就行”這樣的目標,那肯定是家長說了“如果達不到90分,就別想買自行車,零花錢減半”這樣的話;當孩子追求“為掌握知識而學”這個目標,那肯定是家長說了“沒關系,找出存在的問題,我們一起解決它,掌握才是重要的”這樣的話。經過比較,后者的溝通方式顯然更容易讓人接受。(3)溝通是家長走近孩子內心的橋梁,因此家長要尊重孩子,接納孩子。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都值得被尊重,被接納。家長要把孩子當大人看待,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問題,要試著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做出適度讓步,讓他們在鍛煉中成長起來,自信起來。這樣孩子才會喜歡家長,愿意和家長溝通。(4)信任的同時兼顧督促。大多數學生在七年級要經歷一個相對較長的調整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要融入一個新的環境,結識新的朋友,學習新的知識,所以成績會有波動,情緒會有起伏。這時候的孩子,需要家長格外關注。如果家長因為孩子成績下滑了,就批評打擊孩子,會讓他們喪失學習的信心。
在生活中家長要給予孩子安慰與鼓勵,相信孩子在自己的協助下能夠很快適應新的環境,取得理想的成績。家長還要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讓孩子認為自己是一個可以獨立處理事情的人。當然,信任孩子并不是對孩子不聞不問,如有的孩子在小學沒有學習上的壓力,進而導致學業荒廢,等到想學的時候,才發現已經落得太遠。最初這些孩子不是不想好好學,而是他們缺乏自控力,沒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家長也沒有盡到相應的監督和管理義務。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提高自我認識,不斷敦促孩子將課業補齊,進而讓他們循序漸進地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后期更好地學習奠定基礎條件。
4.與教師進行有效溝通
進入一個新環境,孩子很容易產生焦慮,難免會出現各種問題。這個時候,有些家長就會指責教師:“怎么回事?怎么上初中就成這樣了?小學從來沒讓人操心過……”這個聲音無疑會引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那么,升學后家長該如何與教師進行有效溝通呢?首先,家長要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不要讓內心的焦慮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其次,家長要多關注孩子,了解孩子遇到困境的具體情況,就具體情況與教師進行溝通,以便讓教師更快了解孩子遇到的困難,進而及時得到解決。最后,家長與教師溝通要適度,不可過于頻繁,因為頻繁的交流會給教師教學工作帶來很大困擾。在生活學習中,當孩子遇到困難,教師要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便于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家校共育,才能更好地鋪就孩子的成長之路。
總之,做好課程有序銜接、學生有效銜接和家長有度銜接,可以讓學生升入初中后更快適應新環境,開啟新篇章。
作者單位 陜西省米脂縣第一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