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批注:建構閱讀新范式
——以《爬山虎的腳》為例
作者:■文/黃 丹
發布時間:2023-05-06 09:18:56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批注源自于“評點”文化,即在閱讀書籍時,將自己的閱讀心得及時寫在書頁上,微批注就是指短小精悍、言簡意賅的批注。與傳統的批注形式相比,微批注的內容少,可以是一個詞語,也可以是一個符號;微批注的位置非常靈活,可以寫在閱讀材料的任意一個引起自己感悟的地方;微批注的過程也非常簡單,只需在閱讀的時候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下來即可。微批注能給學生提供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如果利用微批注進行閱讀教學也更易于學生接受。下面,筆者以統編教材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為例,談談“微批注:建構閱讀新范式”。
一、找準起點微切入
微批注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閱讀成果的一種呈現,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或被優美的語言打動,或被精彩的情節吸引,或被產生的問題困擾,等等,這些閱讀感受都是學生與文本之間進行真實對話以后的原生態反應,都可以成為微批注的對象。結合四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課堂上進行微批注閱讀教學時,應找準閱讀起點,使用圈、點、勾、畫等批注符號進行“微”切入,表達閱讀的最初感受。
《爬山虎的腳》是葉圣陶先生在長期觀察爬山虎的生長情況以后撰寫的一篇觀察類記敘文,寫作視角比較貼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因而初讀課文時學生都非常感興趣。教師就提示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讀課文時,遇到生字可以用圓圈圈起來,試著讀一讀,然后再對照課后生字表或者查字典,看看自己讀得對不對;遇到生詞,就用橫線畫出來,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能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遇到寫得好的句子,就用波浪線畫出來,并思考這個句子好在哪里,為什么會吸引自己的注意力。通過自讀課文,很多學生圈出了“均”“柄”“蝸”“萎”等生字,還把“均”與“勻”兩個字的讀音進行了比較,并分別標上正確的讀音,對“隙”字的結構進行了分析,有些學生還對多音字“曲”產生了疑問:在什么情況下讀一聲?什么情況下讀三聲?由于自己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就把閱讀疑問寫在旁邊,留待集體交流時探討。還有學生對“爬山虎的腳”這個標題產生了探究興趣:爬山虎是一種植物,為什么它的名字中有一個“虎”字呢?難道和動物有什么關聯嗎?植物怎么會有“腳”呢?難道它也會像動物一樣可以行走嗎?
初讀課文的時候,學生在字、詞、句、篇等方面會有一些閱讀障礙,會產生一些閱讀疑問,此時利用圈、點、勾、畫等符號進行微批注,及時記錄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有利于課文內容的進一步思考和學習。
二、抓住要點微表達
帶著探究的眼光去閱讀課文,學生就會對那些生動的情節、有序的表達、巧妙的修辭產生獨特的感悟。課堂上,教師要及時捕捉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思維火花,引導學生利用微批注呈現出來,在表達自己閱讀體會的同時,更有利于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爬山虎的腳》一文的標題非常新穎,學生對生活中的爬山虎這種植物了解不是很多,因此非常想知道爬山虎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它究竟在哪里會跟動物有相似點呢?標題是一篇課文的“眼睛”,是課文主題所在。為了探究這個問題,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滿墻的爬山虎,讓學生感受它“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的特征,然后出示一小株爬山虎的圖片,把圖片放大以后,顯示它枝上的卷須及卷須尖端的粘性吸盤,再出示一只壁虎,學生就恍然大悟:原來爬山虎的外形就像壁虎,并且能像壁虎一樣緊緊吸附在墻上。于是就在標題上對“爬山虎”一詞進行了微批注:形似壁虎。爬山虎為什么沒有“手”而只有“腳”呢?學生對此也很疑惑,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播放爬山虎生長的微視頻,視頻用倍速模式顯示爬山虎的生長過程,學生就能很清楚地看到爬山虎枝上伸出幾根細絲,細絲的頭上有圓圓的像綠豆一樣的透明小圓球,觸到墻上就變成了小圓片,像吸盤一樣緊緊巴住墻,把爬山虎的莖牢牢地固定住,巴住墻的小圓片的確很像“站”在墻上的小腳。學生就在書本上微批注:爬山虎真的有“腳”。爬山虎“腳”的力量真大!等等。課文中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腳的特點、腳的攀爬等都是學習的要點,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提示學生對這些部分多閱讀、多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四年級的學生都有一顆好奇心,遇事愛問為什么,初讀課文時會遇到很多“新鮮事”,提出很多新問題,這就促使他們產生積極尋找答案的動力。課堂中學生通過教師事先搜集的資料,能夠解決自己的部分疑惑,如果課堂中來不及解決,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將探索的目光轉向課外,把查到的資料記錄下來。
三、積極感悟微品味
統編教材編入的課文用詞規范,描述生動,主題深刻,都是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的好范本。在備課時教師就要先對教材進行分析,抓住其中的關鍵詞語,引導學生仔細品味其中的深刻內涵,讓學生把這些品味到的內容整理出來就可以成為微批注的鮮活材料了。
《爬山虎的腳》第4自然段中描寫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寫得特別傳神,在閱讀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書上用“▲”畫出表現爬山虎在墻上爬這一動作的詞,然后組織交流,梳理出“觸”“變”“巴”“拉”“貼”“爬”等動詞,再品一品作者這樣用詞的準確性在哪里。如“巴”的意思是緊緊地依附在別的東西上,“巴住墻”的意思就是“緊貼在墻上”,學生用手代替爬山虎的“腳”,把自己的手掌當作爬山虎的小圓片緊貼在桌面上,體會“巴”是怎樣的一種動作,學生感到必須使勁才能使手指緊緊巴住桌面,而且手指與桌面接觸到的部分越大,就會越牢固。再想一想:能不能把“巴”字換成別的字?有的學生就在書上微批注:“巴”字不能換成“粘”或者“挨”,寫完后再次用手指在課桌面上試了試,覺得如果換成“粘”字就體現不出爬山虎的“腳”使勁拉住莖的樣子,如果換成“挨”字,就沒有緊貼的意思,很有可能掉下來,更體現不出爬山虎的“腳”牢固地巴在墻上的狀態了。學生通過詞語的調換及動手體驗,更能感受到作者用詞的生動性和準確性,于是在書上接著微批注:“巴”字形象地寫出了爬山虎緊緊貼在墻上的樣子。那么這六個動詞的順序能不能打亂呢?學生在課桌上模仿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感受爬山虎的“腳”觸著墻以后的一系列變化,體會爬墻的過程是按照一定的順序逐步演變的,六個動詞清楚地寫出了爬山虎的細絲由直到彎產生拉力,才使爬山虎的莖緊貼在墻上。通過動作演示,學生品味到了文章用詞的準確性所在,就高興地在書上微批注:我發現爬山虎爬墻的秘密啦!爬山虎的“腳”真多啊!還有的學生對動詞的運用進行了微批注:只有仔細觀察才能把爬山虎的生長過程描述清楚。
微批注是個性化行為,由于學生個性不同,對課文內容品味的角度也不同,因而學生的批注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讓他們暢談品味到的內容,在互相傾聽中得到更多的啟發。
四、融會貫通微思考
四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微批注,因而批注的范圍可能會比較狹小,視野也不夠開闊,教師可以給出一定的提示,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寫微批注,只有聯系整篇課文進行思考,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進而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
例如在熟讀《爬山虎的腳》各個自然段描寫的內容以后,教師出示問題:作者是通過哪些方法把爬山虎觀察得這么細致入微的?學生就會再次深入課文去尋找寫作方法,如有些學生就畫出“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等句子,微批注:看;在“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旁邊微批注:想,從而總結出觀察事物的方法:可以通過看、想等了解事物特征。還有些學生在第二自然段中的前面四句話旁邊微批注:靜態描寫;在第五句話旁邊微批注:動態描寫,最后總結出描寫事物特征的方法:動靜結合。還有學生關注到了課文中使用的修辭手法,在“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旁邊微批注:比喻,總結出采用適當的修辭手法能夠使描寫的景物更加具體、形象。學生對課文微批注以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微批注,進一步探究作者把一種很普通的植物寫得這么準確生動的原因,學生就會把目光轉向整篇課文的閱讀,體會作者是采用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來描寫的,如第1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生長位置,接下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腳”的形狀和特點及爬墻的過程,而且觀察時間很長,從“不幾天”“后來”等詞可以看出作者是連續觀察了一段時間才得出最后結論的。學習完整篇課文,學生在最后微批注:仔細觀察、連續觀察是準確生動表達的基礎。
微批注閱讀打通了學生與課文對話的路徑,學生對課文多處微批注以后再進行分析、概括、總結,觸類旁通,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寫作方法。
五、深入閱讀微分享
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對文章的思考角度不同,理解的程度也不同,得到的閱讀感受也就不同,引導學生在深入閱讀后互相交流閱讀微批注,從學習伙伴的閱讀經驗中互相借鑒,進而受到啟發,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比如在閱讀第2自然段描寫爬山虎的葉子時,有的學生關注的是顏色,微批注是:爬山虎葉子的顏色在生長的過程中會發生變化。有的學生關注的是形態,微批注是:爬上虎的葉尖為什么會朝下,而不是像其他大多數植物的葉子往上長呢?有的學生關注的是寫法,微批注是:“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是從整體描寫了爬山虎的形態美。還有的學生關注的是閱讀感受,微批注是:滿墻的爬山虎就好像是畫家創作的一幅畫。課堂上進行閱讀交流,學生之間就能針對同一內容發表不同的見解,這樣能打開學生閱讀思路,從多個角度理解課文,收獲多種閱讀體驗。再比如在閱讀第4自然段時,很多學生分享了自己對“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微批注:這句話是對前面兩句話的總結,從“爬”字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只綠色的大壁虎在墻壁上爬動。閱讀這句話,我體會到作者在描寫時的欣喜之情……隨著閱讀的深入,有些學生就對同伴所批注的“大壁虎在爬”產生疑惑,因而就在小組內提出自己的看法:壁虎在墻上爬的時候,腳不停地變換位置,身體也會隨著腳步的移動而變換位置,但是爬山虎的腳要是固定在墻上以后,就不會再變換位置,我覺得把爬山虎比作大壁虎不合適。一石激起千層浪,針對這位學生提出的不同見解,大家進行了探討,有的用動作比劃,將手來代替爬山虎的腳,發現自己的手不夠用了,然后其他學生就把手繼續當作爬山虎的腳巴住墻,這樣就排起了一個長隊,學生通過實際演練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的腳究竟是怎么爬的。
通過“微”分享,學生既說出了自己的閱讀體驗,又聽到了同伴的閱讀體驗,眾人拾柴火焰高,不同的體驗組合起來,會產生更多的思維火花,學生對課文的閱讀理解也就變得更加深刻了。
六、點評展覽微進步
做事認真的學生,微批注就有條理,書寫位置合理而美觀;做事馬虎的學生,可能會隨手寫微批注,把整個書面寫得亂七八糟,過了一段時間后,自己也不知道寫了啥。學完課文以后及時組織點評學生的微批注狀況,并將優秀微批注進行展覽,這樣學生就會學有方向,以后就知道該怎么規劃微批注的位置了。
微批注是學生在學習中記錄自己閱讀時的所思所感,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寫的時候也就不太會考慮書寫的質量。在學習完《爬山虎的腳》以后,利用多媒體出示微批注的書寫要求,比如字跡工整、字體大小適中、書寫位置合理及筆色不同等,然后讓學生先是小組內互相比較一下各自微批注的書寫質量,找出學習伙伴在哪個方面做得好,比如有些學生對“爬山虎的腳”產生疑問,看到標題旁邊的位置很空,就把微批注寫在標題的旁邊;有的學生對“嫩紅”“嫩綠”的顏色變化產生興趣,就用矩形框把兩個詞圈了出來,再用紅色的箭頭把兩個框連接起來;有的學生對“也不留一點兒空隙”微批注時,就把字寫得小一點,寫在行與行之間;有的學生因為對同一個地方有了幾次不同的感悟,就用不同的色筆表示出來,以體現自己的閱讀過程;還有的學生在“葉尖一順兒朝下”的句子下面畫了兩片小小的葉尖朝下的爬山虎葉子。然后把學生推薦出來的書寫質量和內容都不錯的微批注放到展示臺上進行展示,讓大家認識到什么是高質量的微批注。然后學生對照這些優秀的微批注尋找自己微批注存在的不足之處,比如有些學生習慣了寫大字,在書上寫微批注時不注意字體的大小,把書面寫得密密麻麻的,有些學生把字寫得歪歪扭扭,隨意涂改,等等,通過對比,學生就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后再寫微批注的時候就會注意改進。
為了激發學生微批注的興趣,教師還可以把優秀的學生微批注拍下來,貼到教室的學習園地,學生在空余時間就會圍在那里看展覽出來的微批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微批注質量。
微批注,雖然所寫的內容簡略,字數較少,但是它能從細處入手,從小處著筆,在微切入中找準起點,在微表達中凸顯亮點,在微品味中揭示精髓,在微思考中總結方法,發揮了積極的助讀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微批注的特點,建構閱讀教學新范式,優化微批注指導,讓學生把閱讀的疑難問題、所思所感等及時記錄下來,使他們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進行真實對話,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門師范附屬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