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詩教學中“以詩解詩”的應用
作者:■文/師琦琦
發布時間:2023-04-27 11:02:05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在成長過程中,詩歌起著撫慰心靈、激勵斗志的作用。而詩詞也在教學中具有重要位置,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學詩,無以言”的教學觀點。如教材所選古詩,或詮釋人生哲理,或抒發愛國情懷,或歌頌山河壯麗,都是對傳統文化瑰寶的學習和傳承。“以詩解詩”是近年來應用較多的教學方法,它可以培養學生的知識記憶、理解與感悟能力,能提升其形象思維與邏輯推理能力。
一、“以詩解詩”內涵詮釋
對于詩詞歌賦,其傳統教學方法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朗讀,二是串講。其中,串講對詩歌蘊含的內容、表現力以及表現方法和篇章結構的辨識記憶有所促進,但內容相對零碎,缺乏想象與聯想,情感意境不夠完整。而作為經典方法的朗讀,在詩歌理解方面也缺乏一定的深度與廣度。
“以詩解詩”是一種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以相關詩歌作為媒介,引導學生深入詩歌意境,通過以點帶面、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感受詩的美妙,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懷。錢鐘書先生解讀《詩經》,就把“以詩解詩”貫穿始終,古今中外的相關詩文材料,被錢鐘書信手拈來,歸納類推,一一列舉,互為參證。探索讀者與作者情感的共振契合點和靈魂共性,梳理材料之間存系的承繼淵源,觸類旁通,條理分明。
簡單來說,“以詩解詩”就是把在表現手法、語言、內容等方面相似或相同的已知或淺顯詩歌作品,用來幫助或者引導學生學習相對比較難以理解的作品。古代詩歌具有形美、意美、音美、詞美的顯著特點,通過對詩歌意境的體驗,積極調動己有知識積累(如畫面、成語等),讓想象自由奔放;調動腦中儲存的素材,與學習目標進行對比分析,體會詩詞的美妙意境和詩人的細膩情感。教師要進一步體現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意、意中有情”的規律,讓學生體驗古詩學習的誦、讀、品、悟等基本環節。通過這樣一種相對變通的方法去學習古詩,有助于學生文化底蘊的豐富和品性靈氣的啟迪,從而逐步達到全面提升文化素養的教學目的。
二、“以詩解詩”教學理論基礎
(一)階段發展認知理論
西方教育學者皮亞杰認為:小學生所處年齡段,是邏輯思維能力形成與發展的初級階段,小學語文教師對兒童思維能力的培養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思維能力的有序培養和良性發展,有助于詞匯量的積累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人類思維發展的特性,決定了語言學習與應用能力發展呈階段性,對古詩詞的學習也具備這樣一個特征。如“以詩解詩”,從積累詩詞到歸納分析,繼而發展到融會貫通的高層次階段。學生無論身處哪個階段,都要遵循階段發展認知理論,以思維能力的發展為重點,先具備一定數量的古詩積累,再從中找到共性與規律,橫向比較,深層解析。通過學習與交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
(二)模糊界定認知理論
模糊,即物質世界中兩個體間沒有精準的界定劃分,是一種沒有明確外延的概念。近現代模糊理論概念的主張,來自于美國的查德教授,但在中國的哲學體系和藝術領域早已盛行千年。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陰陽理論,國畫山水的渲染手法,學習中的“不求甚解”,都是模糊概念的高層次應用。模糊概念誕生模糊語言,人們通過對模糊語言的解讀與分析,從中得出個性化的非單一解答。小學生學習古詩,不需要強求一個量化的過程和標準答案。太過于規范的解讀,全面完整的學習,力求句句講透,字字求真,并不完全適用于小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況,這也是一種不合理的過高要求。運用“以詩解詩”的教學方法,大致領會詩詞大意和意境,不刨根問底探求微言大義,比較符合小學階段的學習狀況和要求。
(三)構建主義教育理論
相較于傳統自上而下的教學方式和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構建主義更加自由開放。構建主義教育理論在世界范圍內的流行,推動著教育改革的進程。在社會文化的情境之中,學生借助各種媒介的幫助,通過構建方式從相應的學習資料中獲得進步。學生吸納知識的途徑不再是單一通過教師,而是通過自己的構建學習過程從各種途徑中獲得。構建主義思想認為,協作、會話、情境與意義構建是學習的四大要素,這與“以詩解詩”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在這樣的一種學習方式中,學生可以更加自主地學習和探索古詩,融會貫通自己的知識體系,以達到豐富想象、加強語感、積累語言、陶冶情操的學習目的。
三、“以詩解詩”應用方案設計
小學階段如果學習任務過于繁重,會讓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所以,教師要結合“以詩解詩”開展古詩教學,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年齡特點,把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習負擔作為教學設計的重點與目標。
(一)“以詩解詩”應用設計理念
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法,“以詩解詩”在小學古詩教學中的應用理念為:學習負擔要減輕,學習質量要提高,學習速度要加快,閱讀數量要增多。也就是說,古詩學習及拓展閱讀既要完成更多的數量,還要加快學習速度,更要提升學習質量,同時要做到不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不增加其學習負擔。
在小學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對學生進行點撥,讓他們從中領悟詩人的家國情懷,進而感受中國古詩的意境美和韻律美。“以詩解詩”,旨在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能夠得到很好的發揮。學生可以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下,在妙不可言的美妙古詩意境中,發揮其創新潛能和學習主體作用。
(二)“以詩解詩”應用設計目標
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落實,小學語文教育的本質正在逐步回歸。新課標中把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學生對中國文字的熱愛直接納入教學綱領之中。要想順利完成新課標任務,以“以詩解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保障措施之一。其教學方案設計,需要體現以下幾個目標。
第一,啟迪思想,激發興趣。廣泛閱讀,多看、多讀、多品味,博采眾長,舉一反三,讓諸多閱讀素材之間形成相互印證,以達到激發古詩學習興趣,啟迪思想意識靈性的教學目標。
第二,詩互印證,觸類旁通。熟讀而精思,方得正解。小學生學習古詩,要把古詩的“詩、畫、情”三大元素抓住。情在畫中,畫在詩中,親情、友情、家國情等,“詩、畫、情”高度統一,學生要以誦、讀、品、悟等方式感知語言、情感和意境。
第三,跳躍選取,比較類推。教學過程中,詩中一些相對與主題關系不是很密切的內容,可選擇性地做出取舍,以主題脈絡為導向,避免學生學習出現喧賓奪主的情況。古詩素材中一些相近或是相反的主張與觀點,可歸納起來進行比較類推,以此完善學生全方位的思維意識。
第四,鼓勵再創,引導想象。中國古詩以情感作曲,以形象寫意。深入古詩意境,就像走進一幅幅形象鮮明、多姿多彩的“丹青大卷”。誦讀古詩,富有韻律,朗朗上口。教師要從語言入手,讓學生理解詩句內涵,啟迪關聯想象,變抽象為具象,化靜止為靈動,把詩文變成畫面轉為旋律,繼而進行創造探求。
四、“以詩解詩”應用實施策略
(一)應用相同時代風格“以詩解詩”
不同時代的詩歌風格,多與其所在時代的社會風貌有著直接的關系。同一時代或比較接近的兩個時代,在詩歌的文章架構、創作手法、語言風格、情感表達方面都具備一定的相似度。先秦時代,戰火紛飛的時代背景造就詩經中有大量的內容都是描寫戍邊征戰,或是歌頌諸侯爭霸的豐功偉業,或是描述普通老百姓對戰爭的厭倦,對和平的向往,對家鄉的思念。兩晉時代,四分五裂的國家暫時得到統一,國運得到扭轉,民生得到體養生息。追求個性解放,展示人格魅力,成了這一時代的流行主色。采菊東籬下,歸隱桃源中。大唐盛世,國富民強,威加海內,八方來朝。這時的唐詩,大多大氣雄渾,擁有天朝大國的氣勢,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因為時代所賦予的自信與自豪,瀑布在詩人眼中成了銀河,九曲黃河與白云連成了一片,可以說,豪情是唐詩的一張最具特色的名片。而在之后的兩宋時代,由于推行崇文抑武,導致國防力量大幅削弱,大片土地淪陷于北方胡人。覺醒中的宋朝文人,所寫詩詞多為憂國憂民。到明清末年,國民經濟發展不如從前,民生凋零,民怨難平。這個時代,詩人所表達的情緒多為批判性的。以相同時代風格的作品來“以詩解詩”,更加有利于內涵解析與理解。
(二)應用相同題材進行“以詩解詩”
中國古詩中的意向多為人們情感投射,情調意境具備獨特性,是人類發展進程中文化的沉淀,一個意向即為一個獨特的小世界。小學生年齡小知識積累薄,一時無法體會詩句中所蘊含的深厚情感。教學過程中,教師適時引用同類型詩句作解,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相較于傳統的逐句逐字分析,學生進入詩人內心速度更快,更能加深對作品的體會與理解。以《過零丁洋》教學為例:首先,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精忠報國》作為開場曲,讓課堂的氣氛熱烈起來。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去了解文天祥是誰?零丁洋在哪里?詩中反復多次出現的惶恐與零丁,意思是否一樣?一個嘆字,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心情?嘆的是人生際遇,還是家國情懷?從這首愛國詩中,你是否有感受到碧血丹心的英雄淚?與同樣類型的詩句,如譚嗣同、秋瑾、鄭思肖等民族英雄面對個人生死與國家命運時,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氣魄是否相近相同?整個教學過程,通過走進詩人內心,感受詩人情懷(憂國憂民),錘煉精典名句(碧血丹心),最后總結提升(學習并且弘揚作品所體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
不同歷史時期題材相同的詩句,經課堂引用產生和諧共鳴。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激發,愛國情懷得到培養,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三)應用同時期作品進行“以詩解詩”
云霧之中看山,不同的角度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況。詩歌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它的主題會與當時的時局有一定關聯。同一時期的不同作品,在主題的表達上往往比較接近。學習古詩時,通過對同時期作品的解讀,更能領會目標作品的信息元素,感受詩人的情懷與思緒,完成知識的拓展與遷移。以學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為例:教師先做一個新課導入,在黑板上寫出《示兒》《書憤》《訴衷情》等同時期詩作,提問學生能背誦其中的哪首詩。讓學生對這些詩做一個背景了解,看詩與詩有什么共同之處和內在聯系。詩中所描述的場景為:外族入侵,國破家亡,兵禍不斷,流離失所……如果大家生活在那個年代背景下,會是怎樣一種悲愴絕望的心情。一個空字,表現了詩人的情感變化,從滿懷希望的盼望,到一點點失望,再到徹底的絕望。也許學生會問,國家陷入這樣一種境地,當時的王師都做什么了?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題臨安邸》中找到答案,王師在江南醉生夢死。而當時的敵人又在做什么?從《題畫屏》中可以得知,金兵(王師的敵人)己經鐵蹄南下立馬吳山了。由此可見,面對無能的王師,悲慘的百姓,兇殘的敵人,難以扭轉的時局,愛國詩人陸游會是什么樣的一種心情。
同時期作品的解讀應用,給學生展示了一個多維時空,教學效果的優化是顯而易見的。
(四)應用同一作者作品進行“以詩解詩”
人的一生就是一場戲,有開幕有發展,有高潮有結局。同一作者不同人生階段的作品,可以從中提取到更多、更完整的作者個人信息,從而作品內涵的挖掘更具有真實的時局性。以《訴衷情》的學習為例:先從題目來了解詩詞的大概意思,它是一首表達內心情感思緒的作品。光從題目字面了解,這似乎是少年少女會擁有的情緒,作者當時已是年過七旬,一個本該在家享受天倫之樂的人,結果天邊一聲雁叫,卻招致滿腔愁緒。怎么會有這樣的情緒體現?我們可以從詩人的另一首作品中找到原因所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首貌似記錄天氣的作品,其實寫的是人生風雨和家國大事。兩個作品中不約而同地出現一個“夢”字,是指何意?難道僅僅是描述這一現象?當然不是。同一個人,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時代,不一樣的夢境,不一樣的夢想。作者在臨死前,寫下千古絕唱《示兒》,一個八十五歲的老人,幾十年如一日,做著收復中原的夢想,最終也沒能實現,只能寄希望于死后來生,這是何等的悲涼!從他人生最后一首詩再倒過來看《訴衷情》,四十四個字最終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夢、淚、空”。陸游這一系列詩中,“夢、淚、空”三字始終是重要的信息表達。為復興而夢,為苦難而淚,因現實而空。然而,既便淚流不止,既便空空如也,也始終不能改變作者拳拳愛國心。
以人物為軸,連接各個時期,讓作者的形象立體起來,思緒情感飽滿起來。作者與讀者之間,跨越時空,引發精神共鳴,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維度和學習質量。
(五)應用不同類型的作品進行“以詩解詩”
不同類型的作品,不同內容的詩詞,不同的意境,不同的畫面,不同的表達,不同的作者,不同的風格等,放在一起進行解讀,會讓學生眼前一亮,興趣陡增,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比如,學習黃春雷的作品《再回首》,針對小學學習即將結束這一情況,讓學生在古詩中找到能夠表達自己六年校園生活感受的詩句。讓大家回顧一下,這幾年學習了多少首古詩,又學習了哪些類型的古詩。如描寫山水田園的《四時田園雜興》《池上》、詠物言志的《石灰吟》《竹石》、邊塞抒情的《出塞》《敕勒歌》、離別感慨的《送元二使安西》《送別詩》等,不同的詩詞,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作者,表達了哪些不同的情懷。同樣是描寫出行,李白為什么既有《蜀道難》中“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惆悵,又有《早發白帝城》里“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愜意?這樣“雜燴式”的解詩,中心明確,思路清晰,繁而不冗,相輔相承,在小學古詩學習中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新型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以詩解詩”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學習維度,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要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設計出科學的應用方案并嚴格執行,以此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市羅玉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