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諸多教師在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層面雖有所創新,但由于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與層次性,導致教學缺乏實效。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不僅要研究“怎么教”,還要拓展教學內容,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核心素養背景下,精選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是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在備課環節要重視教學內容的選擇。

一、根據課程目標選擇教學內容

(一)以年段目標制定教學目標

由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學段目標隨著年級的增長而呈現層次性增長,因此教師要制定層次化的學段目標。針對小學低段學生,教師應制定以識字、寫字以及簡單的語言訓練為主的學段目標。針對小學中段學生,教師應圍繞詞句訓練、詞句理解、話題表達來制定學段目標。針對小學高段學生,教師應制定整本書閱讀方面的閱讀目標,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語言、領會表達的方法,鍛煉學生的文學賞析能力。

(二)以單元目標制定教學目標

為了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重難點凸顯,人教版語文教材每個單元都設置了“單元導語”“交流平臺”等模塊。這些知識模塊會涉及豐富的人文主題,教師可根據這些人文主題來判斷哪些內容應詳講、哪些內容應略講,從而制定出多樣化的教學目標。

(三)以文本特點制定教學目標

每篇課文都有特征,教師不僅要總結出文本特點,還應將一些規律性的、可遷移的語言現象或技巧作為教學目標,而教材后附帶的課后練習最能體現文本特點。語文閱讀課的重難點是什么?一看課后練習就知道了。例如,在閱讀敘事性作品時,教師要求學生在讀完后對課文的故事梗概、人物有細致了解,能判斷出文章所用的喜歡、悲傷、厭惡、感恩等情感色彩。在進行說明性文章的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將說明方法的講授和解讀作為教學重點;在進行詩歌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握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依照課時目標選擇教學內容

(一)按目標有梯度地劃分課時

一般情況下,教學內容根據難度階梯分兩三個課時進行講授,循序漸進地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例如,在講授四年級下冊《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時,由于這篇課文敘述了一個孩子失去親人后的苦悶以及對戰爭的厭惡,作者從一個孩子的角度呼吁和平,表達了世界人民向往和平的共同心聲。筆者將本課安排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通過“爸爸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為問題抓手,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第二課時以“作者僅僅是在為自己呼吁嗎?”引發學生思考,并結合資料引導學生去主動關注國家和社會發展,激發他們樹立熱愛和平、維護世界和平的理想信念,進而突破教學難點。

(二)根據文本結構劃分課時

如果一篇課文是一個生命,那么文本是肉、結構便是骨架,隱藏著行文線索。四年級下冊《生命生命》一課,作者通過“飛蛾逆境求生、破磚而出的瓜苗以及傾聽心跳”三件事來揭示“生命力”這一主題。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分析結構出發,引導學生通讀課文、理解字詞、體驗作者情感,根據教學實踐的需要精心選擇故事。

(三)根據人物形象劃分課時

教學《草船借箭》時,我們可以從感悟人物不同的形象入手來劃分課時。比如,第一課時重點學習第二段,主要感悟周瑜的人物形象。第二課時以神機妙算為抓手,感悟諸葛亮的人物形象。這樣的教學,怎能不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依照語言運用,選擇教學內容

(一)著眼于兒童視角的教學內容

以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認知水平選擇教學內容,更能讓學生感同身受。如五年級下冊《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課文,教學內容就是基于學生的興趣點而選擇的。盡管文中老北京城南駱駝隊如今已經沒有了,但文中小英子學駱駝咀嚼時的“呆”,依然會引起學生的種種遐想,喚起學生愛玩的天性。

(二)著眼于有語言特點的教學內容

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以及訓練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如某老師執教《祖父的園子》,選擇了具有突出特點的語句作為教學內容——“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教師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理解文意并分析這句表達反復的特點。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欣賞了語言之美,掌握了此類語句的表達技巧,感受到了自由表達的快樂。

(三)著眼于語言運用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選擇應以“應用”為依據。在教學《蝙蝠和雷達》時,筆者引導學生去體會說明文語言的表達方式,初讀的時候要抓住關鍵詞。例如,發現“雖然……但是……”等關聯詞語表示轉折,通過“反復實驗、終于實現”等詞語能看出研究者所付出的心血。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教學內容選擇的合理性、有效性,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幫助學生快速了解課文的結構,進而理清思路、學有所獲。

作者單位   陜西省洋縣南街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