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日記丨春天的風叫醒每一株草
作者:陜西教育·綜合 楊陽
發布時間:2023-04-26 15:17:04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4月23日,我與同事前往漢中寧強燕子砭初級中學開展駐校采訪工作。出了寧強南站,迎接我們的是撲面的山風和低壓的云層。寧強縣教育局的王老師和燕子砭初級中學的潘老師熱情地接我們上車,帶我們走入崇山峻嶺之間,我們的目的地燕子砭鎮就在這層層山巒的后方。大約在路程走過一半的時候,潘老師示意我們轉彎過后可以看到嘉陵江,我們隨即轉過頭去,眼前頓時開闊,在巍峨蔥郁的雄山之間,嘉陵江如一抹留白,點亮了整個山間,也點亮了我們的心情。經過大約1個小時40分鐘的盤山路,我們終于抵達此行的終點。
燕子砭初級中學背靠大山,毗鄰嘉陵江,是典型的“小而美”鄉村學校,校內布置了兩處園林景觀,形態各異的石頭組成的“群山”上面書寫著毛澤東的詩詞,在流水和綠植的映襯下,熠熠生輝,凸顯著學校特色的紅色文化。
4月24日一早,我們跟隨學校的胡勇校長一同走進彭媛老師的英語課堂。環顧四周,教室里有序呈現著由書籍和綠植組成的文化視窗,可謂是書在心中,人在景里。
“Please read the story of YuGong.”
彭老師話音剛落地,教室頓時被學生們閱讀的聲音填滿了,這熟悉的感覺一下把我拉回曾經讀中學的日子。
“文章中的兩位同學對愚公移山有不同的認識,大家認為誰的想法更符合自己的心意呢?”
面對老師的提問,同學們爭先發言。“我認為愚公移山表現了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有更好的方法,比如修路,肯定比移山快多啦!”……同學們你一言我一句,很是活躍。我不禁感嘆,課堂本來的面目應當是這樣,課堂不僅要傳輸知識,更要讓學生們的思維拓展、延伸。
討論結束后,彭老師又帶領學生逐句學習了文中的語法,并及時附上習題,讓學生們當堂應用,加深理解,最后學生們再次朗誦原文,回顧學習內容,在朗朗書聲中,下課的鈴聲也打響了。
走出英語課堂,我們緊接著走進車建英老師的語文課堂。這節課以《父親的馬車》一文為依托,重點講授閱讀理解的答題方式。
“先看題目后看原文,我發現有些同學在偷偷速讀原文,大家可不要著急喔。”
車老師很是清瘦但聲音卻非常明亮,有時微笑,有時嗔怪,在課堂上與學生們亦師亦友,為學生們營造了非常輕松的課堂氛圍。
“這三個題目問的究竟是什么呢,同學們來說說看。”
把握問題核心,避免答非所問,這是閱讀理解答題技巧之一。
“現在咱們來閱讀文章,說一說文章的主旨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找到文章線索,確定中心思想,這是閱讀理解答題技巧之二。
“大家注意,文中父親的感情不僅針對人還針對物,大家一定要區分開呀。”
精準定位對象,注重細節描寫,這是閱讀理解答題技巧之三。
如何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車老師認為,教師非常重要,一方面要滿懷熱情,感染學生;另一方面要挖掘學生的興趣點,吸引學生。讓學生學有所獲,樂在其中。
下午,在與德育處主任交談過后,我們又來到車老師的班會課堂——《考前心理輔導》。面對即將到來的期中考試,學生們敞開心扉,訴說著自己的焦慮情緒。
“正確認識到自己的焦慮情緒是好事,作為老師,我也有緊張的時候,比如高考的時候,緊張得睡不著覺,但是焦慮不會改變即將發生的事情,我們只要學會方法,好好調節自己,一定能取得令自己滿意的結果!”
聽著老師的親身經歷,學生們漸漸放松了下來,開始逐一學習、嘗試考前心態的調整方法,在一呼一吸之間,感受自己內心的平靜。
對于這里的學生來說,老師的言行是他們理解教育、暢想未來的主要依據。課后,我與車老師談及教育,車老師說:“我希望學生們有目標、有理想、有信念,無論以后面對怎樣的困難與挫折,都能勇敢地走下去。我想教育的目的應該是這樣。”我想也是。
走出教室,站在走廊上,風從四面八方來,我想起舒婷所寫:我是火 我舉起我的旗子 引來春天的風 叫醒熱烈響應的每一株草 如果我熄滅了 血色的花便代替我 升上你高高、高高的樹梢。燕子砭的春天已經到來,在“春風”的呼喚下,“草兒們”正向著遠方,躍躍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