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詩詞之美,喚醒心靈深處的詩意
——小學古詩詞教學實踐探索
作者:■文/李維香
發布時間:2023-04-25 10:18:22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文學作品里不知不覺地完成了自己的成長。那床前月光的清輝、春風里搖曳的柳枝、夏日里歡快的蟬鳴……曾經多么真切地溫暖過我們的心靈!
要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語文教學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儒雅氣質和文明舉止。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統編教材增加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小學語文一共編排古詩詞112首,旨在以經典古詩詞的氣韻涵養學生的精神氣質和審美情趣。
當前的小學古詩詞教學存在諸多困境:一是單一背誦,不求“甚解”。學生能夠流利地背誦古詩詞,但對古詩詞所涉及的基本語言知識、文化內涵及審美內涵等缺少了解,無法達到深入積累的目的。二是古詩詞教學拘泥于刻板流程,忽略了學生對古詩詞最初的、完整的、感性的體驗,影響到了古詩詞的整體美感。三是古詩詞學習局限于簡單的字面意思理解,忽略了古詩詞的音韻、畫面和意境之美,導致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少了“大氣象”。四是古詩詞教學只著眼于眼前的教學內容,不能放在文學的大時空中指導學生領略古詩詞的獨特魅力。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既要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又要引領他們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喚醒他們心中的詩意。
一、誦讀吟詠,感受韻律之美
古詩詞獨特的結構,精簡凝練的文字,抑揚頓挫的韻律,讀起來節奏清晰,朗朗上口。節奏是古詩詞的生命,讀古詩詞的過程也是欣賞的過程。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找到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讀多了,自然能誦,進而化為自己知識儲備的一部分。
《望廬山瀑布》這首七絕格律為正格平起式,首句押韻,僅用二十八個字就描繪出了廬山瀑布的壯美,節奏整齊,平仄和諧,起伏有致,韻律十足,富于靈動,詩歌的意境曲折悠遠。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每一首千古流傳的詩詞,無不與其朗朗上口的韻律相得益彰。《望廬山瀑布》用的是言前韻,“煙”“川”“天”的韻腳落在“an”上。聲韻和諧,錯落有致,有一種回環的樂感,誦讀起來剛柔相間,高低頓挫,增加了詩歌的整體美感。在古詩詞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自讀自悟,讀準節奏,讀出韻腳,感受音韻之美,在誦讀中能入情入境。
二、圖文相襯,展現畫面之美
小學語文教材幾乎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圖,古詩詞也不例外,這種圖文并茂的教材編排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教學時應充分發揮課文插圖的作用,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畫面之美。如《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未見歸來的牧童,先聽到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的。課文中的插圖形象地再現了這一場景,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邊讀詩看插圖邊想象畫面,進入詩中所描繪的畫面當中。
讓學生用繪畫的形式來表達對詩的理解,這樣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也是古詩詞學習的有效途徑。在教學《漁歌子》時可以引導學生邊理解詞的內容邊用簡筆畫畫出青青的西塞山、翻飛的白鷺、清澈的桃花溪和戴著斗笠披著蓑衣的漁翁,再加上飄灑的雨絲……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可以再現詞中所表達的情境,加深理解,涵養自己的審美能力。
三、賞讀品味,走入情境之美
學會欣賞古詩詞的意境才能習得其精華,所以要讓學生全身心投入,真正走入古詩詞的情境之中,引導學生把握古詩詞中具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反復推敲后進入古詩詞的意境。如《獨坐敬亭山》一詩中,“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世界:仿佛一群山鳥飛走后的清靜,薄云離散后的平靜。它們都仿若有靈性一般,不愿與詩人為伴,遠離詩人而去,只留下一個茫茫無際的空間,詩人坐在這樣的空間之中,更顯得孤獨和渺小了。在教學中讓學生理解“盡”的本義是“完了,沒有了”,而在詩中卻是詩人悵然若失的心情。“閑” 本是悠閑的意思,在詩中卻是詩人孤單心境的特殊表現。通過對重點字的深入理解學生更能體會詩中隱藏著的詩人情緒。
唐代詩人劉禹錫創作《望洞庭》時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寧靜優美的洞庭月夜圖,展現了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和”字是詩眼, “和”即和諧、融合、交融、渾然一體之意。抓住“和”字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銀色的月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湖面,月色與水色交相輝映,分不清哪里是月光,哪里是水色,它們完全融為一體,這是“光”的“和”;白銀盤指洞庭湖,青螺指君山,水環繞著山,山依偎著水這就是山水相“和”。抓住詩眼“和”,引領學生走進安靜而柔美的洞庭湖秋夜,走入這和諧的山水之間。
四、舒展想象,感悟詩情之美
《清平樂· 村居》這首詞描繪了南方一戶農家生活勞動的場景:二老融洽,孩子孝順,老有所養,少有所事,溫馨、淳樸、自然!是一幅充滿農村生活氣息的田園生活圖。“醉里吳音相媚好”,詞人先聲奪人,突出翁媼親熱嘮嗑、說著貼心話的樣子,想象一下,他們會說些什么?翁媼因何而醉呢?想象并體會他們醉心于田園美景,醉心于相扶相守的幸福,醉心于兒子的勤勞懂事,天真頑皮。安寧祥和的村居生活,醉了翁媼,醉了詞人,也醉了讀者。
帶領學生進一步欣賞白居易《憶江南》所表達的意境時,教師可以現場朗讀,朗讀的時候讓學生閉眼想象。通過聆聽和想象使學生入情入境,仿佛真的置身于江南美景之中,最后組織學生暢談感受,進一步領悟詩人對江南的深深眷戀之情。
五、走進意象,領略文化之美
古詩詞文化博大精深,主題清晰,意象繁多,春花、秋月、流水、青山等,無不寄托著作者豐富的情感。借助古詩詞中的意象,讓學生通過直覺體驗感受詩詞之美。蘇軾筆下的“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寫出了西湖山水的靈秀之氣。教授這種極具畫面感的詩句時,一定要調動學生的想象、生活體驗、感受力等,使他們透過“山”“水”意象觸摸詩意,體會“陽光傾灑在西湖上,水面波光點點”那種明媚的、溫暖的、耀眼的美感,自己仿佛也變成了那瀲滟的波光融入其中。煙雨蒙蒙,遠處的山亦真亦幻,神秘迷離,山水相依,奇妙莫測。
明月永遠是詩人吟誦的主題。“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似萬古長風撲面而來,明月在這樣的輪回里不離不棄,照見人世的坎坷,戰爭的起始與終結。在歷史與宇宙的大空間之中理解詩的蒼涼悲壯意味深長,同時也將“明月”這一永恒的意象定格在學生的心頭。
六、多維度誦讀,增加語言積累
在有限的空間把古詩詞教得活一點和美一點。教小學生古詩詞時,應注重加強課內外的銜接,拓寬學生誦讀積累的維度。
一是課內外相得益彰。白居易的《憶江南》選取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色的絢爛,又用一個反問句“能不憶江南?”真切有力地表達了對江南的思念和眷戀之情。身處洛陽,闊別江南十幾年的詩人為什么心系江南念念不忘呢?自然地引出了他的另一首詩《魏王堤》: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原來,當江南花紅勝火,水綠如藍之時,洛陽的春天卻是如此蕭瑟,兩相對比,詩人怎能不懷念江南呢?這樣對比起來記憶,既增加了學生詩的積累量,又深化了學生對詩的理解,同時豐富了文本內涵。
二是作者作品同步積累。楊萬里的《舟過安仁》寫詩人乘舟路過安仁見到的情景,語言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兩個無憂無慮小漁童充滿童稚的行為和奇思妙想。詩人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梅子留酸軟牙齒,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這些詩都是表現兒童生活的,教學時就可以把它們作為一組讓學生同步背誦積累。
三是主題相同的分組積累。古詩詞中主題相同的可以同組背誦,如李白的《贈汪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發深厚的情誼,學習這首詩時,可以引出其他的送別詩。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人之間感情綿綿不絕;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還有《別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古人的多情、浪漫盡在古詩詞之中,同組積累,意味更深遠。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讀,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
美,就是一瞬間被喚醒的詩意!如初冬的清晨,漫步在公園、河邊等,望著道旁落葉的楓樹,河床上裸露的卵石,自然想到了“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詩句,這就是鐫刻在靈魂深處的詩性,它總會在不經意間迸發,成就學生的詩意人生!
作者單位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附屬小學



